专栏名称: 每日豆瓣
豆瓣官方订阅号『我们的精神角落』在这里,我们为你收集最新鲜的热点内容,推荐豆瓣中的精彩生活,帮你发现你可能感兴趣的未知事物。在这里,我们一起发现生活,构筑精神角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每日经济新闻  ·  4天内,4人宣布退出国家队 ·  5 天前  
每日经济新闻  ·  快查!部分银行存量房贷利率已下调!有人23年 ... ·  5 天前  
每日豆瓣  ·  内耗的人可以看看动物是怎么活着的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每日豆瓣

湖南骡子沈从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每日豆瓣  · 公众号  · 生活  · 2017-01-17 18:34

正文

越是知道他的伟大,越为他一生的寂寞伤心。




▼ 本文由豆瓣用户@慕容素衣 授权发布 ▼



许多年前,去湘西凤凰旅行时经过听涛山,给我们做导游的当地人指着山上骄傲地说:“沈从文先生葬在这里呢!”


沿着石阶拾级而上,很快就能看见一块巨形石碑,色做五彩,状若云霞。走近了一看,上面写着沈从文的名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认识人。”


背面则镌刻着妻妹张充和为他亲手撰写的挽联: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这是嵌字格,嵌入了“从文让人”四个字,寥寥十六个字,恰好是沈从文一生的传神写照。这个写出了星斗文章的湖南乡下人,到老了都是个天真坦荡的赤子,亦慈亦让,是他的风度,不折不从,则是他的风骨。


1


沈从文是湖南人,我也是。对于这位湖南老乡,我一度亲近不起来,总觉得他不大像个湖南人。


首先他长得就不像个湖南人。湖南人以精悍勇猛闻名,湘西那个地方更是出土匪的,沈从文的长相却没有一丝匪气,个子不高,戴一副眼镜,皮肤白白净净的,长得斯斯文文的,说起话来轻轻巧巧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哪里像在土匪窝长大的,分明就是个江南才子。


除了长相外,沈从文的性格也不大像个湖南人。湖南人大多嘴皮子利落,吵起架来气势如虹,他偏偏连句重话都不会说,对于背叛他的朋友和出卖他的学生,他只会气得直啰嗦,根本拿对方没办法。


他还太爱哭了,一碰到点什么事就哭哭啼啼的。年青时在北平落魄得冬天只能穿两件夹衣御寒,郁达夫来看他,将脖子上系着的淡灰色羊毛解下来给他,他俯在桌子上,感动得痛哭了一场;和张兆和谈恋爱的时候,被拒绝了固然心痛得流泪,好不容易被接受了也会喜极而泣;快七十岁时,从口袋里掏出张兆和写给他的第一封信给张允和看,还会吸溜吸溜的哭得像个孩子;83岁接受女记者采访时,只因为对方一句同情的话“沈老,你受委屈了”,他忽然抱着她的肩膀痛哭起来。


除了爱哭外,他还爱流鼻血,以至于常常搞得稿纸上都是血迹。这样一个人,就算有几分真性情,哪里像条汉子!


我年少时,崇拜的是英雄,对于爱哭成性的书生沈从文,难免有几分厌烦。


直到后来,我读了他更多的作品和传记,对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才知道我原来误解他多矣。


有一种人,你对他了解越深,就越会被他的人格和作品所折服,沈从文就是这种人。


2


看起来最不像个湖南人的沈从文,骨子里却一腔湖南人的热血和蛮劲,温和只是他的外表,认准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才是他的本质。


有才华的湖南人大多狂放,沈从文不一样,他将狂放内敛为狷介。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这一点素有识人之明的钱钟书看得很清楚,他对黄永玉说:“你别看从文这人微笑温和,文雅委婉,他不干的事,你强迫他试试?”


在湘西凤凰长大的乡下人沈从文,从小就是个倔强的孩子。湘西的青山绿水滋养了他,给了他一双能感受美的眼睛;湘西的风土人情塑造了他,给了他一颗不羁的心。


沈从文只念过小学(私塾),实际上就连小学他也没好好念,整天逃学在外面玩,家里人再怎么管教他都要设法跷课。比起读书来,他更爱“读人”,有人下棋,他就观棋,有人打拳,他就看拳,有人吵架,他就看他们如何骂来骂去,甚至于还跑去看被杀的人的尸体。他就喜欢看这些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


当许多人都在学校念一本小书的时候,野孩子沈从文已经学会了如何去读生活这本大书。对于他来说,学校已毫无兴味可言。


十四岁时,他投身行伍,看尽人间黑暗,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做过许多年补充兵,做过短期正兵,做过三年司书,以至于当流氓。”


当兵时的沈从文依然野性未驯,爱叫自己“老子”,上司劝他小小年纪不要老子长老子短的,他牛气冲天地回答说:“老子不管,这是老子的自由!”说完后觉得对方是好意,又害羞起来。


那时沈从文已显示出刻苦好学的一面,他曾在五个月内买了十七块钱的字帖,每晚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练习,练就了一笔好字。


当兵六年中,他眼看上万无辜平民被杀,感觉在部队实在呆下不去了,于是决定去北京读书,初衷是“读好书去救救国家”。


20岁的沈从文揣着7块6毛钱来到了北京,开始了他困顿的北漂生涯。这个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的湖南乡下人,立志用手中的一支笔打出一个天下。


和如今很多北漂青年一样,除了梦想,他一无所有,甚至长时间内连份工作都没有。他住过由贮煤间改造成的小房间,又小又潮,他称之为“窄而霉小斋”。


沈从文的北漂生活,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饥寒交迫。冬天到了,他没钱生火炉,得学习在零下十二摄氏度的寒气中练习耐寒力。他常常两三天没东西吃,最发愁的就是去哪里找点东西来“消化消化”。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仍然牢牢握着手中那支笔,没日没夜地写啊写,写好后不停地投稿,然后又不停地被退稿。生活无着,全靠亲友接济为生。


可以想见,在此期间,他遭受过多少失望,又遇到过多少白眼。他是一个极度敏感的人,在香山慈幼院工作时,被人指着他脚上破烂的棉鞋骂道:“你看,这成什么样子!”对此他充满了屈辱感,宁愿放弃那份工作。


换了其他人,可能觉得北京居大不易,趁早打道回府了,可沈从文偏不认输,硬生生用一支笔,在报刊杂志上打开了一片天地。


这些作品,不仅为他赢来了早期的声名,更为他赢来了徐志摩、胡适等人的赏识,正是他们的引荐,他才可以先后在中国公学和西南联大任教。


一个小学毕业生,居然登上了全国最高学府的讲台,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奇迹的发生,三分靠天赋,七分靠死磕。


由于起点太低,沈从文一生遭遇了无数白眼冷遇,他在西南联大任教时,研究庄子的大学问家刘文典就很瞧不上他。空袭时大家一起跑警报,沈从文正好从刘文典身边擦肩而过,刘面露愠色对学生道:“我刘某人是替庄子跑,他替谁跑?”就是这位刘文典,在陈寅恪跑出来时,冒着被袭的危险冲上去边扶他边喊:“保存国粹!”


沈从文在联大的尴尬地位可见一斑。像这样的轻慢,可以想见他遇到的绝不止这一次。


他是如何应对的?写!埋头苦写,用一部部作品来堵住世人悠悠之口。穷困潦倒时,他在写,战火纷飞时,他还在写。凭着这股子犟劲,他写出了《边城》、《长河》,又写出了《八骏图》、《湘行散记》等20多个作品集,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他被称为“多产作家”,实际上写得并不快,写好后又要一改再改,写得最快、最顺畅的唯有《从文自传》一书,只花了三个星期。他有一句口头禅叫“要算耐烦”,他说自己不是天才,只是耐烦。


我们湖南人,爱把倔强不屈、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人称为骡子,我的老乡沈从文,就是这样一头湖南骡子,耐得烦,霸得蛮。外地人听着像骂人,只有我们本省人才知道,这两个字其实暗含着一种赞誉。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书生沈从文不仅是头“骡子”,还是个侠士。他最喜帮助朋友提携后进,巴金和曹禺评价说,朋友中待人最好、最热心帮忙的人只有沈从文,至少沈数第一。


沈从文众多侠义之举中最令我感动的一桩事,是他扮夫千里送丁玲的义举。他和丁玲、胡也频三人本是莫逆之交,长期同住在一起,以至被小报讽刺为“三角恋爱”。胡也频不幸被捕后,他多方营救,但胡最终被处决。胡也频遇难后,沈从文怕丁玲的母亲担忧,特意扮成她的丈夫,冒着生命危险送丁玲和她的孩子从上海回湖南。


他的文弱外表下,埋藏着的是一腔热血和铮铮铁骨,完全配得上侠肝义胆四个字。


3


在追求张兆和时,沈从文再一次把这种死磕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张兆和是鼎鼎大名的合肥张家三小姐,和斯文的姐妹们不同,这位三小姐是个黑里俏,长得像个假小子。


沈从文在中国公学任教时,看中了学生张兆和,他偏爱这种充满活力的少女。


当时张兆和是校花,又出身名门,追求者无数,沈从文呢,只是个行伍出身的乡下人,两者之间俨然是云泥之别。


沈从文可不管这些,喜欢的就大胆地去追求,他一生都在迎难而上,事业如此,爱情也是如此。


他没有钱,也没有好口才,但他会写信啊,一封封滚烫的情书寄出去,成就了民国文学史上最美的情话。


你一定听过这句沈式情话:“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一开始收到沈从文的信时,张兆和原封不动地退回。沈从文毫不气馁,继续一封封地给她写信,写到第四封时,张兆和不退了,带着他的情书去找了校长胡适,红着脸说:“沈老师给我写这些信可不好!”


胡适是个和事佬,反而劝她:“我知道沈从文非常顽固地爱你!”张兆和脱口答道:“我顽固地不爱他!”


可她的顽固终究还是抵挡不了他的顽固,他可是个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人,管她回不回,情书照样写,而且一封比一封厚,一封比一封炽烈,漫长的追求持续了四年。


张兆和架不住情书攻势,态度开始松动了,沈从文又在巴金的怂恿下,抱着一大包文学名著亲自到苏州登门拜访。这一次,在二姐允和的劝说下,张兆和没有将他拒之于门外。


不久,张家父母同意了他们的婚事,张兆和跑到邮局给沈从文发了封电报,上面写着:“乡人下喝杯甜酒吧。”


沈从文这个乡下人,终于如愿以偿地啜饮上了爱情的甜酒。旁人把他们的故事当成佳话,他却不无骄傲地说:“对于这件事,我却认为是意志和理性作成的。恰如我用笔写成的故事,内容虽近于传奇,但由我看来,都产生在一种计划中。”


这个时期的沈从文,凭着个人的天份和意志力,一点一点将命运掌控在自己手里。在爱情的滋润下,他的写作也大为增色,张兆和成了他小说中一系列人物的原型,比如说《边城》里的翠翠,《长河》里的夭夭,还有《三三》中的三三,都是皮肤黑黑的,活泼俏丽,小兽一样充满生命力的女子。


他的小说同样充满了生命力,洋溢着一种独特的野趣。同样写故乡,沈从文和他的学生汪曾祺相比,笔端感情浓度更高,只因他是一个对生命极度热情的人。


所谓赤子其人,不仅是指他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的天真,更是指他对生命近乎赤诚的热爱,这份热情至死未泯。


4


沈从文的后半生,是在动荡和不安中度过的。


1949年,他的妻妹张充和选择随夫去了美国,留下一句话:“应该让那些弹性大、适应力强的人去接受社会主义革命。”


毫无疑问,沈从文并不是妻妹口中那种“弹性大、适应力强”的人。


当时的中国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好强了半辈子的沈从文蓦然发现,他已经被整个时代抛下,成了落伍者和局外人。


他总是以乡下人自许,确实,不管对时局还是城市而言,他都是个格格不入的乡下人。


在当时的北京文坛,他是个异数。文人们都忙着赞美新时代,以前的好朋友丁玲摇身一变,再也不写什么《莎菲女士的日记》,成了讴歌社会主义的旗手,对沈这位昔日的好友她早已厌憎不已。而沈从文呢,则被郭沫若骂为“粉红色的作家”,甚至有人攻击他是“妓女作家”。


退回到家里,他仍然是个异数。家人远比他的适应性强,张兆和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两个儿子加入了青年团,次子虎雏在一篇作文中写道:“我们一家四人,除爸爸外,思想都很进步。妈妈每周都六从华大回来,就向爸爸展开思想斗争。”


做为落伍分子,沈从文伤心地对朋友说:“太太都不了解我,我怎么还能希望得到别人的了解!”


谁被当成异类都不好受,更何况这个人是沈从文。他是那么敏感的一个人,敏感到见桥上有个大胖女人经过,心里都会难过。敏感放大了他的痛苦,他甚至试图自杀过,幸好未遂。


写作曾经是他的救命稻草,可现在他抓起笔来,完全不知道如何去写,条条框框太多,一写就失去了往昔作品的神韵。


他最终选择了封笔。穷困没有让他放弃过写作,战争也没有,现在,既然写不了想写的作品,那就索性不写了吧。如果没有了写的自由,至少,他还可以选择拥有不写的自由。


做为作家的沈从文,实际上在1949年前已经完成了,做为一个人的沈从文,则经过了之后的重重考验才正式完成。


了解沈从文,必须了解他的后半生,如果把这部分切割出去,就不能了解到一个完整的沈从文。


我曾经以为写作对于沈从文来说是最重要的,后来才发现,美和自由才是他毕生孜孜以求的。既然不能写作了,他便在美中安顿生命,在放逐中体味自由。


美是沈从文的宗教。放下笔之后,他后来去了历史博物馆,终日与文物为生。这对他来说未尝不是一个好归宿,黄苗子回忆,沈从文形容新出土的楚漆器,战国玉器,洛阳博物馆的汉壁画,总是带着悠然神往的神情说:“真美呀!美得简直叫你不可想象。”


他下放到乡下,旁人觉得很苦,他却在给黄永玉的信中写道:“这里的荷花真好,你若来......”


不管生活落到什么境地,他依然会感知美、欣赏美,这才是对于生命真正的倔强,真正的不屈。


沈从文家在文革中共被抄了8次,他本人被发配去扫女厕所,可他最怕的,并不是批斗,而是失去工作的权利。他是个实干家,派他去扫厕所,他就把厕所扫得一尘不染。派他去博物馆,他就潜心研究文物。他后期唯一写过的一部作品是30万字的《中国服饰史》,结果被造反派扣下弄丢了,他不甘心,又重新写了一本出来。


十年浩劫后,沈从文造访美国,一点都不像饱经折磨的样子,旁人形容他“此老耐寒”。殊不知,他也曾怯懦过,软弱过,战战兢兢过,最终还是凭着乡下人顽强的生命力熬了过来,并活成了坦然、淡定的模样。


晚年的沈从文看淡了世事,一度盛传他将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淡淡地说:“那都是些过时了的东西,不必再提起它。我只不过是个出土文物。”


对于恩怨,他也一笑了之,丁玲演讲时说他是反动作家,他学生王亚蓉要撰文反驳,他说:“她那么大年龄了,又有病,随她去吧,她这些年也没少受罪。”


   可是他真的都看淡了吗?至少有一点没有,他还是计较他的作品没有得到公正的评判,他曾说:“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只有真正读懂了沈从文其人,了解到他原来是一个那么热爱生命而又那么倔强不屈的人,才能读懂他作品背后的热情和悲痛吧。


沈从文是寂寞的,随着乡土社会的土崩瓦解,他的作品注定会渐渐淡出大众视野,即使流传下来,也难免被误读。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在报上撰文称:“他的价值是,包括鲁迅在内,没有一个中国作家比得上他,沈从文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越是知道他的伟大,我越为他一生的寂寞伤心。”


这些鸣不平的话,沈从文已经听不到了,他于1988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86岁,临终前,家人问他有何遗言,他回答:“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好说了。”


他之前重病时,曾不断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他去世后,家人遵嘱将他的骨灰护送回湘西凤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葬在听涛山下。在离开家乡数十年之后,他这个乡下人,终于魂归故里。


碧绿的沱江水流啊流,江面上传来渔女悦耳的歌声,沈公你听,那可是翠翠唱过的渔歌?


有这歌声相伴,你一定不会再寂寞了吧。




声明


本文版权归 慕容素衣 所有,

任何形式转载请点击【阅读原文】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