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梦想改造家》而爆红的
日本建筑师青山周平应该不用我多介绍了。
最近,他花了10个月时间,
将贝聿铭叔祖的苏州老宅改造成了
充满现代小确幸的共享社区空间,
这里未来将入住15个家庭——
前天,我们有幸在他的新作
有熊文旅公寓
里体验了一把,
顺便和他聊了聊这事到底有多不简单。
这次被改造的「嘉园」
是一座传统的苏州园林,
始建于清末,
位于苏州老城区的中心,
四进式样、8个大小不一的庭院。
它的前主人是“颜料大王“贝润生——
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叔祖,
贝聿铭童年经常来这里玩耍。
改造前的嘉园曾被用于某公司的办公场所,
90年代新建了几栋砖混结构的仿古建筑,
虽还保留着雅致的古典园林建筑形式,
但老派的红色油漆、
古板的玻璃窗让它看上去死气沉沉,
像个“雍容华贵风“的旅游景点,
更别提会有年轻人想生活在里面了。
青山周平用了中国传统的大漆工艺,
把原本的红色主色
改成了低调的黑色和原木色,
高级感的简约风顿时出来了。
游廊也被激发出了全部潜能,
呈现出更贴近现代审美的风雅。
最奢侈的是,
在这栋3200平米的大宅子里,
他只放进了区区15间房。
他移掉了封闭的玻璃窗,
将一部分的室内空间变成了室外的,
以保证每间房都享有自己的庭院。
坐在里面感受新鲜的空气和四季的变化,
院里的老芭蕉已长到了两层楼高,
巨大的叶片抚摸着你的脸颊。
这是宅子里两栋老客房之一,
位于三进,
一楼光线并不充足,
青山特地把作为
日常活动中心的
起居室移到楼上,
秋日好晒晒暖阳。
室内以朴素温暖的实木质感为主,
是最得人心的日式简约风,
但如果仔细观察墙面的细节,
会发现各处精心挑选的墙纸,
静静散发着质感。
木质老建筑里的楼梯、
地砖和天花板被原样保留,
充满了时间的痕迹,
搭配摩登的设计师家具也不显违和。
从榻榻米的和室下来,
你的踏脚石会是一段古旧的青石砖。
隐藏式的收纳从外面看起来很低调,
拉开柜门却总会适时地给你送上惊喜。
红酒杯、餐具、大冰箱和烫衣板
都被藏了起来。
一反传统的住宅设计,
这3000平米中公共区域
甚至比私密空间的比例还要大。
除了酒吧、厨房,
还有健身房、艺廊、理发店,
甚至日式的公共泡汤池。
△理发厅
△酒吧
△画廊
△半露天泡池
一个日本人,要改造清代的苏州老宅。
青山虽在北京胡同里生活了近10年,
对胡同的小型改造得心应手,
却也是第一次接触这样大规模的改造项目,
背景还是他所陌生的、
文化底蕴深厚的苏州园林。
再加上这里与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关联,
更是让他觉得压力山大。
他试着将自己对苏州园林的理解放入其中,
一方面传承历史,
一方面创造城市新的文化生活的态度。
北京八年充满人情味的胡同生活,
让青山周平开始怀疑起
普通住宅的私密和封闭,
现代的家庭规模越来越小,
也搬进了气派的高层公寓,
拥有个体独立和隐私的代价是
越来越少的公共生活空间,
伴随着人和人之间日渐稀薄的情感。
他认为这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中最独一无二,
也是最棒的体验。
无论是北京胡同还是苏州园林。
在他的理解中,
嘉园原本是一个大家族的生活空间,
相互串联的院落和连续的景致
让你可以在宅子里四处串门,
既维系着一个家庭的温情生活,
又将人与自然相互连结,
这两者曾是这种建筑最大的魅力。
比起老砖头、老房顶等看得见的符号,
他更在意传承这种隐形的东西。
“虽然有私密空间,但我可以去到屋顶花园、有泡池、可以去到另一边的院子。大家从自己的房子里出来,在外面一起交流。还是保留了原来的整体的空间的体验。我更关注的不是表面的东西,而是保留看不见的生活的部分。这是嘉园这个空间里原来的、看不见的价值。”
正如这个公寓的名字:
有熊
,是上古黄帝时期的部落名,
也寓意着一种部落式的共享生活。
清晨,
门前庭院里的池塘投影在天花板上,
水波荡漾。
出门去穿过曲廊,
踏过流淌着的水榭楼阁,移步换景,
簇拥着六角半亭的是开满枝头的凌霄。
你可以在对着庭院的共享厨房里下厨,
再在自然的簇拥下享受晚餐。
或跑进酒吧嗅着桂花香,
慢慢地喝完一杯威士忌。
宽敞的天台可以举办Party,
特别定制的混凝台裹挟着一颗古老的松树,
抬头就能望见苏州的地标北寺塔,
以及和老城区慢悠悠的寻常生活。
公寓后门有一条古老的河道,
正对着青瓦白墙的苏州民居,
这里过去曾有小船通行,
他特意保留了一个水码头,
他们正在争取着这里的恢复水路通航,
如果能,那么坐船出游的体验
可以说独一无二。
如果不能,
也可以对着老城生活的遥远记忆浮想联翩。
Q&A
Major×青山周平
我们广大吃瓜群众
对青山周平的认识似乎有三部曲:
爆改建筑师→男神建筑师→一个网红标签。
在 “爆改35平米胡同房”刷屏的一年后,这个名字带着“网红”、“男神”的前缀成了微信标题里最好用的噱头。每个展、每家店的开幕都因为他的加入赚足了话题度,甚至有人把他的写真做成巨幅易拉宝和明信片放在店头最醒目的位置。
在手机上打开他新作的报道,瞥一眼炫酷的Before&After、花痴一下青山的颜值,再心满意足地关掉窗口。从建筑师到网红,我们对青山周平的建筑思考和他本人的关心越来越少:一个日本人,而且是东京大学出身的建筑学博士,周游过世界以后为什么选择住在北京胡同里十几年,并准备一直待下去?这一次我们和他谈了一谈。
M:第一次接到这个项目的时候您是什么感觉?会觉得很有挑战性吗?
青山:我觉得改造这种大规模的、完整的建筑是很难得的机会,不过做了之后压力很大(笑)。中国人对苏州园林的感情很深,另外这也是和贝聿铭先生有关系的房子。
我做建筑的出发点是想改变城市,或者说城市的生活。我公司的名字叫B.L.U.E.,意思就是「北京城市环境研究所」。每个项目对我来说就是思考城市的一个过程。虽然我们之前做的比如北京胡同的改造,都是小小的,但它们对我来说不是某个个人的房子漂亮不漂亮的问题,更多是北京城市更新的问题,这个项目也是一样。
比起造多好看的房子,更希望通过这栋房子的改造和苏州的城市的更新发生关系,类似一种都市实验。
M:现在改造老建筑的项目越来越多,您自己也做了很多胡同改造的项目,对这类项目有什么特别的看法吗?
青山:北京老城区改造的核心问题是很多年轻人没办法住在老房子里面,他们喜欢老房子的感觉,但是还是会选择三环四环的公寓,因为老城区无法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所以老城区渐渐成了老年人的城市,或者没办法在三环四环外买房子的人的城市。这肯定不是我们想要的。所以,在改造这些老房子的时候还是要考虑现代人喜欢的样子。
我们会觉得老城区的生活很老,想淘汰那些老房子、老城区的生活,其实很多时候,会给人一些新的生活的灵感。现在是越来越重视个体生活的时代,在胡同里、或者苏州的老城区里可以看到的共享、开放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少。
现在很多人改造的时候其实只保留了红色大门啊、砖墙的这些建筑外面的符号,但情感啊、亲近自然啊这些看不见的部分才是最有价值的。
M:在日本对个人空间比较重视,而公共澡堂就是另外一种空间了。这次这里公共泡汤的想法是您自己提出来的吗?
青山:其实很多人觉得泡汤是日本的文化,但我相信这其实是人类共同的一种舒服的体验。一个人泡汤很舒服,几个人一起泡汤更是一种很不同的体验。我之前结婚的时候,我和太太,还有两家的亲戚一起聚在温泉酒店里,晚上就一起去泡汤。我跟太太父亲、爷爷一起去了男汤。在泡池里没大家脱去衣服,脱去外面的身份,会变成很坦诚的自己,在里面的交流方式是很特别的。我们最近在做其他一些项目的时候,也试图把公共泡池这个点结合进去,我想提倡这个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