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最新研究,由于电力需求的显著增长,核能在全球范围内将迎来复兴。
这一趋势引发了高度关注,核能的吸引力达到了自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
国际能源署在巴黎指出,目前有超过40个国家计划扩大核能的使用。
电力需求的迅速增长
电力需求的增长不仅局限于传统行业,如工业领域,还扩展到了诸如电动汽车运营、数据中心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国际能源署预测,全球约420座核反应堆的电力产量将在2025年创下新高。
尽管包括德国在内的一些国家选择退出核能或提前关闭核电设施,全球范围内的核电生产仍在增加。例如,日本已经重新启动核电生产,法国完成了核电站的维护工作,中国、印度、韩国以及欧洲的多个新反应堆也开始投入运营。目前,核能约占全球电力生产的10%。
关于延长核电站运行时间的争议
目前,德国联邦议院正在对核能退出计划进行调查,并在当天安排了可能是最关键的证人问询环节。德国经济部长罗伯特·哈贝克(Robert Habeck,绿党)和联邦总理奥拉夫·朔尔茨(Olaf Scholz,社民党)需就2023年4月德国核能退出前作出的争议决定回答议员的提问。
由于俄乌战争引发的能源危机,德国的最后三座核电站的运行时间比原计划延长了几个月。核电退出时间从原定的2022年12月31日推迟至2023年4月15日。
对此,基民盟(CDU)批评绿党没有以“结果开放”的方式对延长核电站运行时间进行审查,
而是基于意识形态做出决定
。绿党成员、内阁同事斯特菲·莱姆克(Steffi Lemke)对此指控予以坚决否认,并援引2022年春季经济部和环境部联合评估的结果。评估显示,延长核电站运行时间仅能“在极高的经济成本下,对问题的解决提供非常有限的帮助”,还伴随宪法和安全技术方面的风险。
自民党(FDP)主席克里斯蒂安·林德纳(Christian Lindner)则对绿党主导的部长部门的立场提出批评,认为在核能问题上缺乏实事求是的决策态度。他表示,财政部越来越怀疑有关决策是否是全面、开放的结果。
尽管核能被视为缓解电力短缺的解决方案之一,但国际能源署也警告了其中的风险,尤其是与全球放射性废料储存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无关。
德媒认为,核能扩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国和俄罗斯的技术及资源(如铀),可能导致未来的依赖性风险。
相比之下,传统核电大国如美国和法国在现代化核电站的改造过程中面临延误和成本增加的问题。
虽然核能通常依赖国家资金支持,但国际能源署强调,若要实现核能的快速扩张,还需要吸引私人投资。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到2030年全球核能领域的投资需翻倍,达到约1170亿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