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华人老家大槐树”
作者:
那日苏
校稿:朝乾 / 编辑:养乐多
在
中国
华北
,许多家族的族谱、碑文中都有记载,xx氏祖先,
最开始来自于山西洪洞
大槐树或者老鹮窝、老鸹窝。
中国古代移民的历史波澜壮阔,但也不禁让人产生怀疑:如此庞大的移民数量,怎么可能就出现在一个县里,
还以一棵树或者一个鸟巢为根?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图:图虫创意)▼
实际上,明代初年
洪洞县
移民人数微乎其微,至于坊间盛传的洪洞县为中转枢纽的观点,
也被后世诸多学者用异常详实的论据所“捶死”。
此外,据近几年的诸多学者最新研究显示。根据各种证据链条,即使“大槐树”的传说是真的,其发生地也不可能是山西省洪洞县,更有可能发生于
江苏省邳州市
。
至于为什么从“邳州大槐树”讹传为了“洪洞大槐树”,则是因为“邳州大槐树”发源地的良璧村,形成于北宋时期,第一批来到这个村庄的人是确实是洪洞人。到了明朝初期,虽然这个村庄的始祖是洪洞人,但已经过了好几百年的时间,
这个村庄的人口成分复杂,洪洞之源也不唯一。
即使明初大槐树的故事真在邳州发生,这已经过了好几百年,也与北宋时的洪洞关系不大。
虽然不能100%一定证明是邳州,但种种证据都指向了邳州,例如邳州正版的大槐树。反观洪洞,无论是本地的县志记载,还是国家级别的史书记录,都毫无线索,仿佛“大槐树”之说,是从民国初年突然蹦出来似得,
就连大槐树的各种景观都是民国初年以后才新建的。
那么这则编纂的民间传说故事,
为什么会火遍大江南北,还具体到山西的一个县
,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洪洞大槐树景区古训云:
祖宗虽远,祭祀须诚
(图:图虫创意)▼
古代社会,土地的人口承载能力远不及今天的工业社会。
限制人口突破
1亿
大关的,不是生育政策,而是
战乱、饥荒、疫病
。
元朝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统计,全国有纳赋户
1340万
余户。加上那些不纳税的僧尼、流民、黑户,根据现代学者吴松弟、赵文林等人的估计,
那时元朝人口大约有
8500万
。
到元惠宗至正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51年,元朝人口达到峰值,有约
9000万
。这一年,
随着饥荒、瘟疫的流行,元朝人口开始下滑,
并引发了由刘福通、韩山童领导的红巾军起义。
百姓饥荒,路有白骨,圣上作乐,每日寻欢
(不反才怪 图:《朱元璋》)▼
从红巾军起义到最终朱元璋夺取天下,这中间经历了十几年的混乱时期。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共有户数1065万户,总人口不到
6000万
。也就是说,
在这十几年间,全国有
三分之一
的人因战乱、疫病、饥荒等原因死于非命。
即使
在明朝已经建立之后,这个问题也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靖难之役后,永乐二年明廷再度统计全国人口,这时全国共有968万户,人口堪堪5000万。
大意:中原耕桑之地都要荒了,会影响到国库
快点搞一批人来中原种田!
(图:图虫创意)▼
根据《元史·五行志》记载,
元末每年都会出现
较大的水患
。
至正二年“六月癸丑,济南山水暴涨,冲东西二关……漂没上下居民千余家,溺死者无算。”
伴随而来的
蝗灾、饥荒与瘟疫
更是元末明初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
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流民问题严重,这是明初主要的社会问题。
为了将流民固定在土地上,同时也为了缓和社会矛盾。
明代朱元璋、朱棣父子两朝,进行了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
官方人口迁移活动
。
明代官方人口迁移活动也分三个体系。
一个是像历朝历代那样
驻军屯田
,设立边疆卫所。
其二是在南方进行的“赶苗置业,犁庭扫穴”的大规模移民活动,
驱逐苗民、开垦荒地,为国家解决税源和流民问题,
比如“江西填湖广”,将人口从地狭人稠的江西迁出,安置在地广人稀的两湖地区。
比如
湘西、贵州
一带的广大
山区、河谷
其实是在明朝才真正实现多方面汉化的
这和大量的
汉族人口驻军屯田
分不开
▼
迁
山西之民填河北空虚
的洪武、永乐大移民,也值得一说。洪武、永乐两朝,想要充实北方人口,最先想到的就是
迁移人口入华北
。
移来移去,真就五百年前是一家呗
(图:图虫创意)▼
根据史料记载,
明初内迁的移民来源,以
太原、平阳
两府为主力
,泽、潞、辽、汾、沁等州府也有迁出,
洪洞的名字
并没出现在主力地名中。《明洪武实录》中还记录有“大将军徐达等师至朔州,徙其边民入居内地。”
其实元末明初,山西发生的战乱并不比其他地区少,
能留下这么多人口是由于一个特殊历史事件
泽、潞、辽、汾、沁这些地名可能看着陌生
其实都是
山西南部、东南部的地方,下图
▼
所以明初的大移民中,迁移的人口是从山西全境及其他省份征调的,
甚至不是都来自山西。
那为什么许多家族的族谱当中,都记载有大槐树、老鹮窝字样,成为了中原移民的集体记忆了呢?
当然不是现在大家能看到的这棵大槐树
真正的大槐树早就没了,这棵是...雕像?
(图:图虫创意)▼
研究中国历史,
族谱
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资料,但也是一项需要审慎考虑的资料。
许多族谱在修的时候就会对自己的祖先进行一些
想象和美化
;小辈另立门户、新修族谱的事情屡见不鲜,对于前几代家族史的记忆未必准确;而且族谱是可以不断续修、重修的,
所以流传至今的族谱不一定就是最初的那个版本。
在今天,
晋冀鲁豫交界地区
的家族留存族谱中,记载先祖来自洪洞大槐树的非常多。
但是在这些地区的家族族谱中,往往不记载具体地名,
只说来自洪洞县,不说来自xx村,这不太符合中国传统的家谱的记录方式。
确实,这一地区也是
距离山西移民源头
很近的地区
▼
而且许多家谱族谱当中,
对于迁移缘由的记载各不相同,
除了官派移民之外。红虫杀人、燕王扫北、躲避闯王等等说法也非常多。有的详尽,有的简略,有的雷同,还有的荒诞不经,充满神话色彩,难以让人信服。
无论是历史古迹是否能佐证,还是家谱记载是否靠谱
寻的,念的都不过是那一份跨越时间和地域的宗族亲
(图:图虫创意)▼
另外,许多传说中的地名如大槐树、老鹮窝、老鹮巷、枣林庄,它们大多出现在清中期后新修的族谱当中。
总之越接近于明初移民的时候,这些传说地名出现的频率就越低。
所以中原移民来自于大槐树,这很可能是一个在移民当中流传甚广的传说,
在长期传颂的背景下,慢慢成为一个
人为塑造
的历史记忆。
根据一些人口学家的田野考证,最早记录“洪洞大槐树”的家谱,出自于明嘉靖七年。“嘉靖”二字,可谓是家谱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字眼。
就是在嘉靖时期,关于皇统问题的大礼议事件发生。而这件事不止影响了皇家,也影响了民间,各种家谱人为修改也就此发生,甚至于还催生了一种职业——“谱匠”!
在“谱匠”手中,一个家族的家谱甚至可以批量生产,与其他人的家谱产生雷同也就不奇怪了。而邳州大槐树的传说,更是一个好的载体,再加上各种讹传,于是洪桐大槐树便应运而生。
这也就是说,自嘉靖以后存在的家谱,基本上都是存疑的。信嘉靖以后的家谱,或许还不如去信一些诈骗短信的“我是秦始皇”。
口口相传的“历史”附带了太多主观色彩
(图:图虫创意)▼
这个说法也与许多文字记载相吻合,比如河南偃师游店村的《滑氏族谱》,序言中就写道:“未迁之先,祖居山西何地,故乡尚有何人?熙曰无据。
老人相传,自
洪洞大槐树
下迁来。
”
这一族来自山西哪里?故乡还有亲人吗?这些都没法考证,只听族中老人说,是从
洪洞大槐树
迁过来的。
据县志记载,大槐树下是官府集中移民,编排队伍的地方
也因此成为了代代相传的“祖居之地”
(图:图虫创意)▼
《滑氏族谱》后面还有一句“传至今日,凡属迁徙者各族,皆有此说。”传到那时候(清中期),
这个说法已经被大家普遍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