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水库线下
童话般的美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918云南交通台  ·  3岁,100亿! ·  昨天  
云南网  ·  云南这些路段开始“红”了,返程必看!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水库线下

老龄化对资本市场的冲击 #D07

水库线下  · 公众号  ·  · 2019-09-09 09:33

正文


旧文重发系列

老龄化对资本市场的冲击 #D07


#1510 ,#1500不群发。可在“菜单—最新五篇”获取。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老龄化是个炸弹。

谁碰谁死。

一) 宏观掠夺

今天,我们来讲一个“宏观掠夺”方面的概念。

如果你翻一下“社会学家”的呼吁,常常有左翼媒体大声疾呼,“我们的世界,怎么会变成这样子的”。

在今天整个人类世界,全球最富裕的10个人,大概相当于最穷的35%(20亿人)的全部财富总和。


有学者大声质问,怎么回事。

如此巨大的财富,是怎样汇聚到少数人手中去的。

他们是通过何种方式,赚取这么多钱的。

这里面的秘密,叫做“宏观掠夺”。

“微观掠夺”,许多人都明白。你走在马路上,遇见一个小流氓,掏出弹簧刀。拿走你钱包里的2000元钱。

这是再明显不过的“抢劫罪”。每一个人都知道它是有害的,警察要管管。

但是我们整个社会的财富转移,最主要靠“宏观掠夺”。

几份文件,几项管制。

宏观掠夺牵涉到了数百亿,上万亿的财富“转移”。却只有相当智慧的人,才能看出其中的门道。

二) 养老金系统

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养老金”系统。

养老金系统,又称“养老保险”。取“社会保险”的蕴意。保险的纸面意义,乃互帮互助。

意外和概率的功效,社会平均之后,短命的帮助长寿的。

养老金系统,主要有二种模式。

1) 个人账户

2) 社会统筹。所有人按工资比例征税,但最终“社保”发放,却相差无几。

显然,第二种模式, 社保更类似于一种“税收” 。收入高的人是吃亏的。

全世界各国,有的采取第一种。有的采取第二种。中国目前采取第二种。

出于众所皆知的原因,俺们就不展开了。

骗局的核心在于, 第一种模式,“个人账户”其实也是骗局吃亏的。

这就需要很深的理解和知识了。

我们以邻近的Hong Kong为例,香港在港督时代,是没有“养老金”制度的。

2000 年12月1日,香港不顾财经界专家的重重反对,以微弱优势通过了“强积金”条例。

香港的强积金,从雇员的工资中扣除7%,雇主支付7%,合计14%。

这14%,是放在“个人账户”的。

个人可以指定账户里的资金,购买股票,债券,基金,理财产品。

自行选择心水股票,并负担股票涨跌风险。

可见,香港的“强积金”制度,比中国的“社保充公”,再交给腐败的老鼠仓基金经理运作,是先进许多倍的。

香港秉承了“自由主义”精神,投资者自负盈亏。在“强制储蓄”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持了股票市场的有效性。这点是值得学习的。

骗术在哪里呢:“时间”。


美国人在1950s,“二战”结束后的一代人,被称为Baby boom.

大战结束了,活下来的人也觉得劫后余生。

既然历经生死,就不那么白左。肚子疼也不矫情,女人生育率大增。

Baby Boom 十八年,生育率几乎翻了一倍。

但是金融市场是老练的,Baby Boom直接决定了“宏观模型”。

人类在22 ~ 60 岁的阶段,是劳动力。是净储蓄。是收入>消费的阶段。

三十岁以后,踏上骨干岗位,更是一年可以赚几十万。

但人类同时也在为“退休”做准备。

65 岁之后,人类开始取出积蓄。消费>收入,你开始卖资产。

表现在金融市场。年龄高度关乎牛熊。

  • 有几十年时间,你拼命地买进资产

  • 有几十年时间,你拼命地卖出资产

以1955年为平均,到2000年时,Baby Boom 45岁。

2015 年时,Baby Boom人均60岁。

整个1980 ~ 2000 年代,是美国股市的黄金年代。

“买盘踊跃”。

有太多30 ~ 40 岁的壮年人,他们正处于人生中最赚得动的时段。而他们需要为自己的退休生活做准备。

这大量的“买盘”,直接推高了美国股市,债市。

具体的表现是:

  • PE 市盈率,平均增加一倍。

  • 债券收益率,平均跌一半

不得了,不得了的事啊。这一倍一半,就是几十万亿美金啊!

但是,财富并没有增加。

公司,还是那个公司。

债券,还是这些利息。

从宏观的角度看,“实体经济”一分钱财富都没有增加。

当老人们开始抛售时,整个系统就会崩溃

2000 年时,香港的财经界人士,激烈地反对“强积金”制度。

因为这很不 公平

香港,同样存在“人口柱形图”现象。

每一代人之间,Baby Boom的数目,并不是恒定的。人口潮来临:

  • 当你买进资产时,所有人都在买进。价格特别高。

  • 当你抛出资产时,所有人都在抛出。价格特别低。

金融市场的“回报”,在每一代人之间,都是不同的。

如果你有“强制储蓄”制度,则 人口少的那一代,就会特别受益

譬如2000年香港强制推行“强积金”时,立法会那群老头子,平均都有55 ~ 60 岁。手里全都囤积了一堆股票,就等着人来接盘。

当他们“立法”,要求所有人14%的工资,必须“强制储蓄”。这就相当于为股市圈进来了一大批买盘。

PCCW 因此迎来了科网股泡沫。

你以为股票是市场价,其实在“大数据”眼里,你买进时就已经注定是盘剥。

老百姓想买股票,自己会权衡。价格合理,自然会“削减储蓄,增加投资”。

用得着你费心么。

只有秉承奥派的自由,才能免于腐败。

这才叫“宏观掠夺”。

同样道理,目前“宏观模型”对于美国金融市场,是颇为悲观的。

因为Baby Boom的一代人,就快要退休了。“退休”必然导致大规模“抛售”金融资产。

而“白左”们的孩子,生育率非常少。

下一代的白人,可能人口五成都不到。

考虑到平成废材一代人,失业率猛增,低欲望社会,圣母绿教泛滥。

“接盘侠”必然更加稀少。

财富并不守恒。

一张一弛,数十万亿的“宏观掠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