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法律读库
法治新媒体阅读管家,传递常识,启迪法治。Less is More,少即是多。每日向用户推送优质法律类文章1至4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诉讼攻略  ·  附随义务可诉性的争议与评析 ·  2 天前  
最高人民检察院  ·  有了稳定工作,他重燃生活信心 ·  5 天前  
天下说法  ·  九江万一案是怎么从民事变刑事的? ·  5 天前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国庆特辑|红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法律读库

《黑皮书》 :墨写的谎言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

法律读库  · 公众号  · 法律  · 2017-11-26 07:56

正文

文 | 阿朵


所有的嫌疑人都会得到公正的审判。


说这话的是一位道貌岸然的老律师,他傲然地从对他的人品发出质疑的年轻女子面前拂袖而去。如同上帝对他这句话的回应,枪声随之响起,他倒在了血泊中。


这是保罗.范霍文执导的电影《黑皮书》里的一幕,那个女子就是著名影星卡里斯.范.侯登饰演的女主角瑞秋。这是一部改编自真实故事拷问人性的影片,它于2006年横空出世,一举夺下戛纳金棕榈大奖。


《黑皮书》令不少中国观众想起李安的电影《色戒》,两者有不少相同之处,都是二战题材,谍片,情色。不少人甚至笃定地说,李安在导演《色戒》前肯定看过《黑皮书》。如果真有模仿,那么这个模仿着实有点失败,《色戒》里性是那样地喧宾夺主,成了博人眼球的噱头;而在《黑皮书》里

一切恰到好处,情色之间更见情的温暖,色的美好。


电影女主角瑞秋在影片中留下了很多经典镜头,她坐在自行车后座上对着吹口哨的士兵将腿高高抬起的活泼,从兔子嘴里拔下胡萝卜咬一口再塞回去的调皮,以及身着红裙头戴红绒花纳粹营中歌舞的惊艳,令观众久久难忘。这是个美丽可爱的姑娘,她身上散发着的不是性的欲望,而是青春勇气和力量的光芒。


然而,这并不是一部要呈现美好的电影,恰恰相反,它以战争为背景,深刻揭示的是人性深处的恶。


1


电影以回忆的方式展开叙事,开场镜头是一辆旅游车在以色列一个农庄停下,游客下车拍照,一女子被小学堂里的歌声吸引,惊讶地发现唱歌的女教师竟是战时认识的。


这个女教师就是瑞秋,旅行车走后她独自来到河边开始了回忆,——那是1944年9月,荷兰。


—— 一无所有的感觉,太痛苦


瑞秋是个美丽的犹太姑娘,与那女游客相识于二战末期的纳粹军营,女游客是妓女,而她是个间谍。


二战带给犹太人的是不堪回首的血腥梦魇,瑞秋亲眼目睹父母和弟弟在纳粹机枪的扫射下死去,一同丧命的还有满满一船犹太同胞。他们得到好心人帮助正携带金银细软要逃到解放区,却不幸遭遇纳粹袭击。


跳到河里幸存下来的瑞秋被抵抗组织搭救。



为报仇,也为报恩,她答应成为间谍。在抵抗组织成员被纳粹抓去后,按照组织的授意她打入纳粹军营,色诱纳粹将领。


将头发染成金色的瑞秋化名艾莉丝,成功俘获了德军上尉蒙茨的心。事实上在知道他的妻儿死在英国炸弹下,听他诉说“一无所有的感觉,太痛苦”时,瑞秋差不多就爱上了他。爱就是一种灵魂的相通,一种感同身受,无庸置疑,他的话令她想起了自己父母和弟弟的遭遇,她用吻化作语言,是对他和自己的痛惜与慰藉,也将她和他融和在了一起。德军上尉与犹太姑娘就这样不可思议地相爱了。



与其他纳粹不同,蒙茨善良正直,骨子里是反战的。他严厉禁止中尉对抵抗组织成员执行死刑,战后自己却因此被纳粹枪决。


——你不能盲目相信别人,那种时代已经结束了。


对瑞秋说这句话的,是本文开头提到的律师。瑞秋要逃往解放区时去找律师取些父母存的钱,她不清点就签名,律师这样提醒她。


事实上,瑞秋和她的父母以及那一船丧命的犹太人,吃亏就是盲目相信别人,而这个“别人”,就是这个律师。



二战时期犹太人的命运不是被关进集中营、惨遭杀戮就是逃亡,动荡中很多犹太富人把钱财存到律师那里。他们信任律师,律师却把他们出卖给了纳粹。纳粹中尉安排人伪装成“好警察”假意帮他们,他们被骗上船后,中尉带人杀人劫财。


律师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了利。那些犹太人被杀后,存在律师那里的钱就是他的了。


瑞秋是从窃听器中得知父母遭遇屠杀是个阴谋的。律师让她将窃听器装进纳粹军营的第一天,她听到了那个将她骗上船的“好警察”的声音,他在和纳粹中尉谈下一拨犹太富人名单,他问中尉谁是“线人”。


瑞秋意识到律师是线人,是在营救行动失败之后。律师是抵抗组织的一员,营救行动是他的主意,也是他提供的监狱图纸,而那次行动是个陷阱,抵抗组织几乎“全军覆没”。



不知瑞秋有没有意识到,窃听器也许自始就是个圈套。营救行动失败后瑞秋被捕,纳粹将她带到装有窃听器的那间屋,中尉对着窃听器说:“艾莉丝,这事你做得真棒,这是给你的钱。”



被反背着手的瑞秋,从被堵着的嘴里发出断续的挣扎的呜呜声,不明真相的抵抗组织成员愤怒地骂:这个婊子,她出卖了我们,她居然在笑。


她就这样被陷害成了叛徒。


——令人耻辱,你们和纳粹没有两样!


说这话的是医生,抵抗组织里的神枪手,荷兰人眼里的英雄。


因为间谍身份暴露,瑞秋作为抵抗组织成员被纳粹关进监狱。德军上尉蒙茨将她救出,她却又落人欢庆胜利的荷兰人民手里,她被当作妓女和叛徒受到惩罚和凌辱,被迎头浇大粪的一幕惨不忍睹。



医生给她解了围,将她带回家,却在她得知蒙茨被杀瑟瑟发抖激愤不能语时,借口注射镇静剂给她注射了胰岛素。



吞咽着巧克力救命的瑞秋,那时大概会想起,战时她曾问医生那么多胰岛素用来做什么他神秘不语,原来,这是他杀人的武器。


也是在那时,她大概会恍然,何以在窃听时听到“好警察”询问谁是线人后,他第一时间要将他杀掉。


何以营救行动失败,几乎全军覆没的情况下,他是两个幸存者之一——他是内奸,他是线人,他亦是凶手。


2


《黑皮书》字面看是指律师的那个黑皮笔记本,也正是这个记满他罪行的小本子还了瑞秋“叛徒”的清白。



范霍文用《黑皮书》做影片名却另有深意,它指人性,他撕破那层外衣,赤裸裸呈现人性之恶。


出生于1938年的范霍文不到两岁就成了亡国奴,战争是他久久不愿触及的记忆。历经时间的沉淀,《黑皮书》一经问世,直抵心底,深刻得令人难以言语。


影片中范霍文采用多重视角叙事。一方面他就是瑞秋,借她的经历表达战争带来的深切痛楚,及对内奸的震惊与愤怒。另一方面他又完全超脱作为导演置身其外,通过角色设置和语言反讽,层层盘剥,批判人性。


医生警察律师都是高尚的职业,他们明里自我标榜暗里却丧尽天良,他们所说的话,所做的恶,无一不是抽向他们肮脏灵魂的耳光。


在这之外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视角,那就是宗教,上帝,在这里他的使命是惩罚。电影的结局律师死在了不知谁的枪下,船上劫财杀人的纳粹中尉同样在船上被杀劫财,杀他的是医生。当医生躺在装满钱的棺材里,被瑞秋拧紧棺盖执行死刑,那场面是那样地大快人意。



善恶总有报,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所有的嫌疑人都会得到公正的审判”,出自这几个主要罪人身上的语言,不仅是对他们的反讽,也是上帝的宣判。


上帝的这场宣判并非只对这几个个体,他最终回到了惩罚瑞秋的荷兰民众:令人耻辱,你们和纳粹没有什么两样。


真正成就这部电影的,也许正是这一幕。从个体到群体,当恶不被当作偶然和个别来审视,当每个人都成为被审判的一例,它才成就一种真正的反思。


在这场反思里,他甚至没放过上帝。影片中瑞秋回忆里的开头,她在寄居人家里,要靠背诵《圣经》得到饭食,她背的是耶稣的话:我是世界之光,跟随我的人不会步入黑暗。然而就在那天,那家信仰上帝的人家在德军的轰炸中葬身火海。而就在回忆开始之前,那辆旅行车刚刚开往耶稣的复活之地,回家路上的瑞秋身边战火又被燃起。


上帝也许能够惩罚,上帝却无力救赎。


3

面对《黑皮书》,拷问人性之后,我们要直面的一个问题,也许是:如何面对现实


鲁迅先生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令我想起鲁迅这话的不是范霍文的电影,不是瑞秋的战时遭遇,将我从电影惊回现实的是幼儿园孩子的遭遇,是红黄蓝事件,它比黑皮书更令我震惊,频频刷屏的“虐童”、“性侵”,令人发指。


人性有多恶永远超过你的想象,我们将柔弱小羊交付看护的也许正是恶狼,残酷的现实下,这个比喻一点都不夸张。对孩子提前进行性教育,让家长多留心,对于孩子已不足以保护,待到发现已迟。


类似事件在韩国发生后,他们将它搬上荧屏成为电影,那就是《熔炉》。这就是一种反思,一种面对,一种正视。真实事件成为电影,带来了令人欣慰的法律和制度上的根本改变,这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这是一种有效保护。


红黄蓝事件不会是空穴来风,即便是空穴来风也该引起足够重视以杜绝发生,对儿童和国家负责的态度绝不是封锁消息,而是彻查,是借此深刻反思,彻底改变。如果我们连孩子都保护不了,还谈什么未来,谈什么世界。


此类案件频频曝光,这已经不是个案。如果消除不了恶,那就惩罚恶,并尽可能防止恶对幼小生命的伤害。我们需要直面现实的勇气,我们需要改变现实的良心。


救救孩子。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