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粥左罗的好奇心
文章不多,每一篇都值得你看。欢迎进来坐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瞭望智库  ·  改写历史!中国发现比始祖鸟更老的鸟 ·  1小时前  
中国政府网  ·  高校聘请兼职教师,这些人可参与 ·  昨天  
学习大国  ·  让基层“拿初稿”,该改改了 ·  3 天前  
临沂新闻  ·  临沂赵怀前被处分 ·  3 天前  
临沂新闻  ·  临沂赵怀前被处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粥左罗的好奇心

你的能力上限,取决于你对自我要求的下限

粥左罗的好奇心  · 公众号  ·  · 2020-12-19 21:08

正文

069


作者 l 白诗诗

来源 l 白诗诗 (ID: baishishi100

分享 l 粥左罗的好奇心(ID:fangdushe007)



你好,我是粥左罗。

有句话,叫“求其上者的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求其下者无所得”。

这句话很好,我时常用它勉励自己,要做一个有自我要求的人。

就像这篇文章说的,一个人的能力上限,往往取决于他对自我要求的下限。

对自己要求高一点,不一定能做到最好,但至少不会成为最差。


这篇文章,给大家分享一句我思考了很久的话:


一个人的能力上限,往往取决于他对自我要求的下限




01


不妥协自我要求的标准

你的能力就会往你所要求的地方靠拢



很多人说自己的文章写不长,问我怎么写得长一点,我的回答是,要对自己有要求。


我一直要求自己写长文,看到别人放很多图片,我会在心里暗念,“老子就是要用文字来打败你”,所以,现在一篇文章写3000字,对我来说根本不是难事,4000字也在我的舒服区之中。


写的长,并不是说要刻意把一个字写成两个字。


之前在知乎上看过一篇文章,说的就是高中生怎么把作文写得更长,那篇文章给的建议是,多写外国人名,然后把他们的名字写全,比如不要写爱因斯坦,而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是就多了四个字,并且逼格更高了,又比如再来一个巨无霸,毕加索,毕加索的全名叫巴勃罗·迭戈·山迪亚哥·弗朗西斯科·····毕加索,大家可以去查一下,全名长达75个字。


我觉得这种方法很搞笑。


那怎么把一篇文章写得更长呢?


我理解的更长是,让思想更有延展性,更具有深度性——而往往深度挖掘,才能找到那些让你自己都感觉惊奇的东西。


但是,我在写的时候想的可从来不是“怎样让思想更有延展性、更有深度性”,我一直保持的,或者说终极的方法论就是—— 不降低自我要求的标准。


只要这个原则在身、在心,你就会发现自己的行为会为它发展出一系列整体的配套服务。


比如在这个要求之下,我平时会加强阅读量,会更在意维护长期的智识供应系统,也会更有意的去思考,以及不轻易放过生活中那些能够带来洞察的细节。


大量阅读和有目的性的学习,可以增加知识储备,有意的思考,则是一种对生活的加工,至于对知识的实践以及洞察生活中的细节,其实就是在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有生活材料、有思想材料,你在写东西的时候,就能够在擅长的话题上比别人建立更多的联系,达成“思想延展性、深度性”的目的,然后,你只是需要把一件事情讲清楚,最后你会发现,自己的文字已经有一定的长度---- 长度只是思想的描述。


这里说的是文章,但实际上,我在说的是自我要求和能力之间的关系: 不妥协自我要求的标准,你的能力就会往你所要求的地方靠拢。




02


一个较差的环境

不应该成为你降低自我要求的理由



中国本科生率不到4%,甚至很多人读的只是专科,有一次,一位读者在后台问我,到了差的学校怎么办。


其实到了差的学校,你依然还是有选择的。


但是你也要知道,你需要的不仅仅是在“差的学校”这个前提下进行选择,你还有一个“差的自身环境”总在影响你——注意,我说“差的自身环境”并不是说你这个人差,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发展的可能性。


我所指的自身之”差“,是过去的那些习惯,比如抱怨,比如固定型心态,比如一些不良的习惯,等等,因为这些东西,才导致你过去表现得不是那么令自己满意,乃至于考到了一个很差的学校。


我个人的观点是,尽管我们现在的教育竞争很激烈,但是如果你表现得很差劲,确实就应该比别人更多的反思自己。


比如一套总分700分的试卷,几个科目考下来,最后总分考到200~300分——成绩好的同学,你们很难想象这种分数吧?


但确实是这样的,有很多人,他们考到的分数就是低到如此令你讶异的程度。


我记得初中的一名化学老师总会在大家考完试之后,点几个人站起来批评,说让你们的爹妈来考都不会比你们差。


然而产生悖论的地方也在于, 那些真正具有反思责任的人,他们往往越意识不到自己需要反思。


这里要特别郑重的向大家介绍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有必要牢牢嵌到我们底层认知里—— 达克效应


达克效应,来自一篇2001年获得搞笑诺贝尔心理学奖的报告,该效应指出:


  • 1、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平;


  • 2、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确认识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平;


  • 3、能力差的人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极端程度;


  • 4、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够通过恰当训练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平,他们最终会认识到且能承认他们之前的无能程度。


考到差的学校——这是很有意思的话,因为它不是说,一个表现得很棒的人到了次等的环境。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就有抱怨的基础。而是说,是一个表现得差劲的人,考到了一个次等的环境。那么,你凭什么抱怨学校?


你和学校是相互选择的结果,你抱怨学校差劲,那么,学校是否也可以抱怨自己所招到的为什么是如此差劲的生源?


所以,抱怨是没有用的,你也是可以选择改变的。


使用“达克效应”的精髓,你只需要通过大幅度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就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也能承认之前的无能程度——这种进一步的认识,对你会形成更为强大的刺激和冲击。


你现在只是单纯觉得学校差,但是只有在你的眼光水平、认知水平上升之后,才能进一步知道自己的学校差在什么地方,你的学校与别的学校究竟本质上差在哪里,而你个人又可以采取什么手段和方式去进行自我弥补。


依然如达克效应所说的,你可以说你现在身处在差的学校,已经意识到学校和自身的问题——但达克效应说,你还不能真正做到正确认识。


这些“正确认识”只能发生在你的认知和技能水平等等,得到了大幅增长之后。




03


做个内心对自己有要求的人

而不是完全被环境所决定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位提问者,他说自己大专毕业,文化水平不高,自打毕业之后才建立起阅读习惯,随着阅读量的增长,他发现自己的好多想法和以前不一样了,那时他方才意识到自己荒废了大学的时光。


这又是一个“悔之恨晚”的故事。


如果不想要这种故事发生在自己的身上,那么就应该及早的进行改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