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日子》
2024年是很难总结的一年,但想要与这一年好好说再见。
不如去读过的书里寻找散落四处的情绪与感受吧,无论何时,书籍总是很好的藏身处,它们记录了你一时一地的状态,也隐藏着你想要对自己说的话。
在平常而又混乱的一年里,看理想人读了一些书,也有一些新的祈愿,阅读是巩固日常最好的方式之一,我们把自己的心事说给你听,可能是微不足道的絮语,但希望它是有温度的,能够在这个年尾,为你带来一丝热量。
/1/
2024年,
最想推荐的一本书
《性别打结》
[美]艾伦·约翰逊 著,见识城邦
🧩推荐人:布里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性别研究领域的女性总是更多,但性别从来不只是女性议题,也是男性议题。本书作者艾伦·约翰逊的男性视角是很好的补充,从男性认同的控制和支配出发,拆解了父权制的违规建造。
特别是在女性主义成为显学的当下,这本书适时回应了舆论场中两性的鬼打墙式对撞,因而也可以作为男性的《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比如为什么男性会否认父权制的存在,为什么对给予女性的少数“肯定性行动”不满,为什么会感觉身为男性被“无差别攻击”,为什么对性骚扰等“女性议题”理解无能,为什么那么容易成为“女权表演艺术家”……
能看到这里的男性,也许就是这本书的潜在读者。感兴趣的女性也推荐阅读,及早认清父权制的诡计多端,才能设法建立全新的游戏规则。
《翻译的危险》
[英]沈艾娣 著,理想国
🎐推荐人:jiarui
他们的生平的确看起来不过是夏日的一片浮云所投下的影子,只会出现在细心的史学家的注脚之中。
1773年,来自凉州的李自标抵达意大利那不勒斯,时年十三岁。他在这座城市接受古典欧式教育,用拉丁语授课,学习了修辞、哲学以及后来的神学训练,立志“外出到全世界去,向万民宣扬福音”。
1792年,能用拉丁语和意大利语讨论珍本典籍,来自中国并掌握汉语知识,使得李自标被视作精英人士、并被接纳进马戛尔尼的社交圈,作为译者成为出访中国的使团成员,觐见乾隆皇帝。
这是18世纪末清朝跟英国的会面,欧洲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英国的财富和海军的能力卓群,且马戛尔尼此行真正的目的并非仅仅为乾隆祝寿,而是希望讨论通商事务。
宫廷、皇帝、英国人、谈判、风险、立场、中国人的身份意识、威胁、正向的结果……正如李自标自己说的,“可就连愚蠢透顶的人理解了其中的凶险后也会退避三舍”。
好在他“成为隐身的翻译”之后全身而退,身份未被揭穿、成功离开使团,最终在1974年先抵达汉中盆地,后继续北上进入山西,穿过黄河和陡峭的太行山,最终到达潞安(今长治),这里天主教已经有一百五十年历史,李自标终其一生在此传教。
在第二十章《忘却》的结尾,作者牛津大学中国史教授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写到:不论是小斯当东还是李自标,他们都未被完全遗忘,不过他们在18世纪共同经历的那个互相联系的世界早已远去,以至于变得难以想象。到了19世纪晚期,人们对世界的更大的叙事中,他们的故事已经无甚意义,他们也只会出现在细心的史家的注脚中。
世界其实早就开始彼此相连,只是我们不被告知。
《2181序曲》
顾适 著,新星出版社
⚾️推荐人:汁儿
《2181序曲》是我今年读到最特别的一本科幻小说,作家顾适在里面书写了八个故事,既有气候危机下末日将至的危机,也有古老传说中神魔陨落后的混沌。每一篇故事里,主角都是女性,神的性别是流动的,原本固定的一切在这里得到了重构。
顾适的本职工作是城市规划师,所以在她的故事中,空间与人类的命运紧紧相连,灾难爆发后,人们要面对的事情有很多,每一项议题的推进,可能都无法避免一些生命的被抛弃。比如,“冬眠”技术的推广会带来什么后果?它是为谁服务的?应该被普及吗?
如顾适所说,“当所有人的思维方式变成了一种偏未来式的时候,未来跟现实就已经挂钩了”。如果你对未来仍怀有期待,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书中没有放弃那一缕隐隐的希望。
《时间困境》
[美] 阿莉·霍克希尔德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推荐人:ruicen
阿莉·霍克希尔德是今年我最喜欢的作者之一,读了她的几部作品,比如为什么很多美国“底层”会投票给特朗普(第一任期)的《故土的陌生人》,以及她讨论情感劳动的名作《心灵的整饰》,但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这本《时间困境》。
为什么我们无论性别男女,无论是否有了家庭,都还是宁愿选择加班,而不是回家去做家务?所谓的大公司福利,明亮的办公环境、弹性工作、幼儿照料、年假制度,存在怎样的陷阱?
与大多数社会学家不同的是,霍克希尔德更具有共情和倾听的能力,这让她的写作更加让人信服。性别、工作、意识形态在她的笔下不生硬,更不是符号或理论。
读她的书,我觉得我跟她写的那些大公司打工人或“红脖子”没有两样,恨这套现代化的资本与权力的合谋,即厌恶所有公司对员工的糖衣炮弹、所有政客对弱势人群的漠视,也无力再去认同传统的家庭和亲情,我们究竟是活在一个怎样不幸的年代啊。
/2/
读完后,
让你觉得“有点东西”的书
《大众文化的女性主义指南》
[韩] 孙希定 [韩] 林允玉 [韩] 金智惠 编
/ [韩] 崔至恩 等著,
田禾子 译,野spring
☕️推荐人:林蓝
2022年,《Biong Biong地球游戏厅》横空出世。四位年轻女性给韩国综艺撞开一道新门。对于牵头制作这部综艺的罗英锡PD而言,这部综艺也是他职业生涯中非常关键的拐点。
罗PD以及许多韩国综艺(男)PD,都以制作全男综艺出名——罗英锡PD的《两天一夜》《新西游记》,金泰浩PD的《无限挑战》,郑钟灿PD的《认识的哥哥》,等等。《大众文化的女性主义指南》将这种现象称为:“男人连呼吸都能做成综艺”。
实话说,很多全男综艺真的很好看,甚至成为经典流传。但正如《大众文化的女性主义指南》里谈到的,“韩男娱乐”的盛行建立在韩国综艺行业长期以来对女喜剧人和女艺人的低估与排斥。不是观众不爱看女性主导的综艺,而是观众没得看。
有意思的是,《无限挑战》和《新西游记》都因各种原因停播。罗英锡和金泰浩离开电视台后自立门户,尝试各种新的综艺形式。这些年,罗PD做出了《Biong Biong地球游戏厅》,金PD与李孝利三度合作,做了《首尔Check-in》《加拿大Check-in》和《舞蹈家首游团》。事实证明,全女综艺太好看了,搞笑、发疯、有趣、动情。
《大众文化的女性主义指南》还讨论了很多韩国流行文化中的厌女现象,综艺只是其中一部分,我猜所有对韩流有所关注的人,读了这本书都会有收获。另外,这本书是播客文稿的精编整理,读起来很方便,甚至有点适合碎片化阅读习惯。韩女说的话,总能让你虎躯一震,然后大呼“姐姐说得对啊!”
《我妈笑了》
[比利时]香特尔·阿克曼 著,新行思
🧩推荐人:布里
阿克曼的首个中文译本,也是不遵循任何写作章法的私人随笔。时间是非线性的,叙事是充满隐晦标记的枝蔓。语气摇摆善变,人称常常在对话里迷失,但情感浓度意外很足,就像在流沙里磨洗出的珍珠。
印象最深的是阿克曼与母亲的相处。她为了躲避母亲的亲吻和呻吟而写作,但写作时,她写的依然是她的母亲——“这不是真正的解放”。
阿克曼的母亲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生还的波兰犹太人,最爱做的事情是把厨房收拾得“非常干净、闪闪发光、无可挑剔”,可惜生病后只能像木偶一样看着厨房出神。
阿克曼的电影里有那么多凝滞的沉默,让人产生打翻一切的冲动。原来在镜头背后,她也是那个妄图打翻一切的人。
《智人之上》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中信出版社
🌊推荐人:dy
《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的一本新书,核心话题、逻辑、语言都非常简洁明快,并没有书本身的厚度、书名看起来那么的有门槛,翻起来非常快。
作者想探讨的核心议题,就是信息网络如何塑造、影响人类社会,这种塑造和影响从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并且在历史进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例如官僚系统的建立、思想的传播、战争的爆发等等。而今天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信息情况,是人工智能和算法的加入,这是一种不完全由人类控制、而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自动运转的系统。
例如书中“点赞的暴政”一章,主要探讨了社交媒体的算法对民众行为和思想的影响,为了激励用户更长的停留时间,算法会将那些人们观看时间长、互动多的内容推荐到更多人的讯息池,而很不幸,能激起人们愤怒和极端情绪的内容,往往会在这种算法计算中胜出——哪怕平台并无意鼓励这类内容的传播。
这其实是我们很多人都感受到的现状,但赫拉利从信息网络视角做了链条更长的爬梳,还提到社交媒体如何助长了缅甸的种族冲突的事例——虽然不能完全归因于此,但社交媒体算法对于暴力的助长,在今天显然还是一个极度被轻视、低估的状况,值得每个人警觉,也值得被投以更多的关注与研究。
星野道夫系列
[日]星野道夫 著,理想国
⚾️
推荐人:汁儿
今年的某段时间,突然开始看星野道夫的书,《森林、冰河与鲸》《旅行之木》《永恒的时光之旅》《魔法的语言》……几乎能找到的书都拿来读,我喜欢它们的装帧和书页的香气,重新找回了属于读书的纯粹喜悦。
每本书里,星野道夫将文字和他拍摄的图片融合在一起,把人深深拽进阿拉斯加的世界。他沉迷于渡鸦的传说,在苍茫而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捕捉原始的自然和消逝的图腾。
动物的身影、人的面庞、无垠的冰面,让你久违地感受到世界原来如此干净。每一个字,每一张照片,都在向你发出亘古的低吟,你诚心地想,自己作为渺小的个体,能与这些生灵共享这个世界,真是太幸运了。
《秩序的理由》
赵汀阳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推荐人:ruicen
今年不得不推荐每每让我拍案叫绝的赵汀阳老师,说“不得不”,是因为赵汀阳和他的“天下”哲学颇受争议,就比如他认为“世界公民”是一个虚构概念,简直与看理想上的很多节目观点背道而驰,又比如他对罗尔斯、哈贝马斯等人针锋相对的批评。
感谢三联书店出了一套“赵汀阳集”,尤其推荐以伦理学和政治哲学为核心讨论的《秩序的理由》,很有可能是待在自己阅读的舒适区太久了,第一次连续读赵汀阳真是非常过瘾,岂止有点东西,感觉自己被啪啪打脸,论思想的原创性,赵老师在哲学家中独树一帜。
有趣的是,在另一本书《秩序的理由》里,收录了不少学者对赵汀阳的反驳和质疑,有理有据,戳中要害,但接着读他的回应,又觉得相比于信奉世界主义、公平与正义的“我们”,对面固守着“天下体系”的他,才是不折不扣的“地球人”。
有些书就是这样,读完你未必认同,但会绝对敬佩。我爱读这样的书,因为也只有在阅读中,人还可以不计后果,拼命去冒险。
/3/
2024年,
最想读完
但没读完的书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
[德] 马克斯·霍克海默 / [德] 西奥多·阿多诺,商周出版
(壹章文化·浙江大学出版社已引进该译本)
🌊推荐人:dy
因为做杨照老师的《10堂公民课:关于公共生活的大问题》,开始疯狂学习老师直接对10本公民课相关书籍的讲座,开始读这本书也的确是被老师的解读吸引。
这本书是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虽然创作于70多年前,但几乎仍适用于当下的情况——对理性、对技术的运用、崇拜比以往更甚的一个阶段,一个全球文科倒闭潮的时代。对科学和理性的盲目信仰和崇拜,是一个从启蒙时代就开启其端的现象,也是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批判的现象。在他们看来,启蒙主义打碎了过往的宗教与神话,却让“理性”成为新的宗教、新的神话。
这种新的神话认为,科学知识最终可以解释一切,而“启蒙的辩证”就是要解释今天盛行的这种科学实证主义是怎么来的,以及这种主义看似“科学”,却产生了取消多元、试图把一切都纳入一个系统的可怕后果。
例如说,我们今天吃什么东西都爱算热量,比如一碗绿豆沙、一份蚂蚁上树,我们可以共同化约为多少的蛋白质、钠、碳水化合物……如果用科学实证主义的方式解释,这是一种“可共量性”,但这中间什么被取消了?
作为一个整体的蚂蚁上树被取消了,绿豆沙被取消了。
作为一个不想被“化约”的人,我也更怀念那个,想吃一个好吃的面包而不是科学的面包的年代。不过这并不算是一个可怕的后果,只是一个日常的反思举例。在书中远不止如此,两位作者以批判性的眼光重新看待“理性”“科学”“知识”等等看似正确的东西,如何在社会关系、性别关系、文化工业、种族主义等等问题上,巩固、加强了对人的宰制。
如果你也在一个崇尚科学理性的环境下成长,作者们的很多批判性反思,或许都会给你“开天眼”的感觉。
这本书最后对知识的定义,也让我这种文科生受到一些鼓舞,对于两位作者而言,真正的知识并不只是科学研究的那种知识——人归纳研究出规律、结果,然后这个知识就离开了人而独立存在。
至少存在另一种知识的可能性,也就是一种辩证的知识,一种会回到人身上的知识——我们对社会的调查研究、认识、理解,怎么可能不会影响到我自己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影响到我和社会的关系呢?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变量。
记得,读林宏涛老师的译本。
(另一个译本从序言开始就不知所云)
《被统治的艺术》
[加] 宋怡明 著,后浪
🐈推荐人:叶叶子
没有读完,但觉得“很有东西”
(请原谅这位高中毕业后再没读过历史书的人)
。起因是唐小兵老师在《vistopia录音室》里说的,“要寻找与我们的知识结构有抵触感的阅读” 。也是由此意识到自己读的书似乎一直处于舒适圈内,所以试图开始寻找一些“陌生的经验”。
《被统治的艺术》讲的是百姓和国家在政策上的博弈。明代百姓为了应付朝廷兵役等等政策,琢磨出了种种游走在反抗与顺从中间地带的策略。这些策略极富智慧,作者在导论里也说“我撰写这本书的主要动力,就是要将百姓的巧思和创意告诉读者”。
虽然要讲的是明代军户制度,但视角却是从民众出发,运用的史料很多出自民间,所以虽然是学术论著,但读来并不枯燥,还很详实有趣。我还很喜欢他在导论里的另一段话(导论真的很精彩)——
“他们(指百姓)的策略、实践、话语构成了一套政治互动模式......给这类互动贴上‘国家与社会之关系’的标签,不见得错,但这是对历史的‘后见之明’,有简化问题之嫌,而且将国家和社会人格化了......国家并不与民众互动,或者更准确地说,民众极少感觉到国家在和自己互动。民众的互动对象是国家的代理人:官员和胥吏。”
历史学家的对宏大概念的拆解和拒绝简化问题的态度,开始启发着我记得多换一种方式思考“习以为常”。
/4/
请用一本书总结2024
《认识我的人慢慢忘了我》
周慧 著,艺文志eons
🧩推荐人:布里
今年经历了漫长的心理低潮期,时常想要从当下逃离,又没有地方可以去。很自私地说,读了周慧这本书,和周慧聊了天,是我的某种解放。
那段时间做了一个怎么也发不出微信消息的噩梦,一下子回到了四年前和两年前的受困状态。所以很羡慕周慧,可以不用再靠做梦来提醒自己的内心,可以充分享受“我手写我心”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