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总结与讨论
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基线数据,本文探讨了当前基础教育阶段初中学校的阶层分割水平,以及学校的阶层分割对学生教育期望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中国的初中学校存在较高程度的阶层分割现象,优势阶层家庭的孩子更多集中在当地排名靠前的学校(优质学校),低阶层家庭的孩子更多在当地排名靠后的学校就读。根据计算结果,如果达到学校的阶层整合(即完全消除阶层分割),大约45%的学生需要变换他们的学校。总体而言,这是一个比较高的分割水平。此外,学校的阶层分割存在地区和区域(城乡)差异。东部地区的分割水平低于中西部。中心城区的分割水平最高,依次为边缘城区和乡镇地区。第二,学校的阶层分割(阶层构成)对学生的教育期望有显著的影响。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在平均阶层地位越高的学校就读的学生,其教育期望越高;值得强调的是,就读于阶层异质性越大(即分割程度越低)的学校,学生的教育期望越高。第三,学校的阶层构成(该校学生的平均阶层地位和阶层异质性)对学生教育期望的效应存在群体差异。无论是学校的平均阶层水平还是异质性,其对认知能力较低和学习成绩排名靠后的学生的教育期望的提升作用都更为显著。
学校阶层分割现象不仅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教育政策争论的核心议题之一。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阶层分割问题,不仅有损于我国的教育公平,而且会导致进一步的阶层固化和社会不平等。优势阶层的孩子聚集在优质的学校中,他们会越来越好,而弱势群体的孩子聚集在质量较差的学校中,学业成就有可能越来越糟。由于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地位获得,而且其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学校阶层分割的结果将导致阶层差距的扩大。出生在底层或贫困家庭的孩子其生活机遇本来就处于劣势,如果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只能进入一个绝大多数同学都来自底层家庭(即平均阶层地位较低且异质性程度亦较低)的学校就学,根据本文的发现,无疑对他们是第二次的伤害。根据我们的分析,为低阶层孩子提供较好的教育机会应是一种有效的补偿机制。
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并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在促进基础教育机会公平方面,党和政府也已作出重大决定和举措。例如,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2015年6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目的就是为了“缩小城乡师资水平差距,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可以看出,目前的政策制定更多关注教育资源(主要是经费和师资)在不同地区或城乡之间的分配不均,忽略了学校阶层分割及其对教育机会公平的影响。因此,本研究的政策意涵在于:如果通过合理的政策干预,让低阶层出身的孩子有机会到学生平均阶层地位较高的优质学校就读,将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教育期望和教育获得。在社会层面上,逐步消减学校的阶层分割是克服教育不公,促进机会平等,让贫困的孩子有向上通道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低阶层家庭的各种资本存量和市场能力有限,政策的制定应向他们倾斜。
正视目前学校的阶层分割问题并理清其产生机制,不仅可加深对教育不公平这一复杂问题的理解,而且有助于从不同角度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历史上重点学校制度负面效应的“残留”、就近入学政策和房地产市场(学区房)的联姻所导致的居住分割以及民办学校的绩效和市场化导向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阶层分割的主要成因,因此,制定降低分割和促进学校的阶层整合的政策应充分考虑以上要素。首先,我们认为应该继续加大力度消除名义上或实际存在的各种形式的“重点学校”,力促各类教育资源在地区和学校间的均衡分配。其次,就近入学政策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不合理“择校”而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公,但如果优质学校资源在不同学区间分布不均,那么这种政策对促进教育公平的效果值得反思和检讨。我们建议鼓励更多的实证研究检验当前政策的效果,并及时进行政策调整。最后,民办学校办学方式更加灵活,且不受就近入学政策的限制,应该引导并资助优质民办学校在招生方面向低阶层家庭的孩子倾斜。
本文仍有不足之处。首先,由于缺乏历史数据,无法描述我国学校阶层分割的历史变化趋势。其次,要更加严格检验学校阶层分割水平(或异质性程度)的变化对学生教育期望和学业成就的影响,也需要以学校和学生为分析单位的追踪数据并使用相应的统计模型进行估计。最后,关于学校阶层构成与学生教育期望之间的作用机制,仍需收集关于师生互动、同辈群体互动的定量数据或定性研究资料。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鼓励更多基于学校和学生的调查研究和数据库建设,为制定促进教育机会公平的政策提供坚实可靠的经验依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J. S. Coleman et al.,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66, p. 325.
[2]J. D. Willms, "Social Class Segreg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Pupils' Examination Results in Scotland,"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51, no. 2, 1986, pp. 224- 241.
[3]G.J. Palardy, "High School Socioeconomic Segregation and Student Attainment, "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vol. 50, no.4, 2013, pp. 714-754.
[4]冯皓、陆铭《通过买房而择校:教育影响房价的经验证据与政策含义》[J].世界经济,2010(12).
[5]郑磊、王思檬《学校选择、教育服务资本化与居住区分割——对“就近入学”政策的一种反思》[J].教育与经济,2014(6).
[6]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7]方长春.《家庭背景如何影响教育获得:基于居住空间分异的视角》,《教育学报》2012年第7期.
[8]R. Bozick et al., "Framing the Future: Revisiting the Place of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in Status Attainment, " Social Forces, vol. 88, no. 5, 2010, pp.2027-2052.
[9]李春玲《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高校扩招的平等化效应考查》[J].社会学研究,2010(3).
[10]吴愈晓《中国城乡居民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及其演变(1978—2008)》[J].中国社会科学,2013(3).
[11]布劳.《不平等和异质性》,王春光,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977
[12]布劳.1990,《不平等和异质性》,王春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3]D. S. Massey, American Apartheid: Segregation and the Making of the Underclas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pp. 1-2.
[14]R. D. Putnam, Our Kids: 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 New York: Simon Schuster, 2015, pp. 164-165.
[15]K. Goyette and A. Lareau, eds., Choosing Homes, Choosing Schools,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2014.
[16]R. D. Putnam, Our Kids: 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 pp. 163-164.
[17]A. Lareau, "Schools, Housing, and the Production of Inequality, " in K. Goyette and A. Lareau, eds., Choosing Homes, Choosing Schools, pp. 169-206.
[18]R. K. Bain and J. G. Anderson, "School Context and Peer Influences on Educational Plans of Adolescents, "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vol. 44, no. 4, 1974, pp. 429-445.
[19]D. R. Winkler,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and School Peer Group Composition,"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vol. 10, no. 2, 1975, pp. 189-204.
[20]P. Bourdieu,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 in J. Karabel and A, H. Halsey, eds., Power and Ideology in Educ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1977, pp. 487-511.
[21]R. D. Putnam, Our Kids: 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 pp. 164-165.
[22]R. D. Kahlenberg, The Future of School Integration: Socioeconomic Diversity as An Education Reform Strategy, New York: Century Foundation, 2012.
[23]杨东平《从权利平等到机会均等——新中国教育公平的轨迹》[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2).
[24]劳凯声.《中国教育改革30年:政策与法律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42-245页.
[25]文东茅《我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及其对弱势群体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2).
[26]劳凯声.《中国教育改革30年:政策与法律卷》,第184-191页.
[27]王炳照.《中国教育改革30年:基础教育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8页.
[28]http://www, moe. edu. cn/jyb _ xwfb/xw _ fbh/moe _ 2069/xwlbh _ 2015n/xwfb _ 151210/151210 _ sfcl/201512/t20151210 _ 224178. html.
[29]O. D. Duncan and B. Duncan, "A Methodological Analysis of Segregation Index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20, no.2, 1955, pp.210-217.
[30]J. D. Willms, "Social Class Segreg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Pupils' Examination Results in Scotland, " pp. 224-241.
[31]S. Rabe-Hesketh and A. Skrondal, Multilevel and Longitudinal Modeling Using Stata, College Station, TX: STATA Press, 2008.
[32]http ://www. gov. cn/zhengce/content/2015-06/08/content _ 9833. htm.
[3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l页.
[3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