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一个显得精神的造型..."
每次我们像这样说完,托尼老师可能就要开始随意发挥了...
可在湖南怀化,有这么一位理发师李晓华,却因为能听懂这些"难懂的话",在短短几个月内火遍全网,收获了300万粉丝的追捧。
"您放心,就剪小拇指一小节的一半。"
这样的对话,在湖南怀化一家名叫"靓点"的小店里每天都在上演。李晓华(本名李静)总是能准确理解顾客的"一点点"到底是多少。
在她看来,这不是什么难事,"如果顾客一个月剪一次发,那这个'一点点'就是一个月头发生长的长度。"
就是这样的细微洞察,让她成了网红理发师"发型师晓华"。
说起托尼老师,很多人都有吐不完的槽:明明说好"修一点点",剪完却成了寸头;本想要个温柔的大波浪,结果愣是让自己老了十岁。
可在晓华这里,这些理发噩梦似乎都不存在。
今年33岁的晓华,和丈夫一起经营着这家只有二三十平方米的小店已经11年了。虽然店面不大,却承载着她对生活的全部热爱。还记得刚开始时,她只是想帮帮丈夫的忙。
谁知道,一上手就停不下来,她自学成才,渐渐地竟成了店里的顶梁柱。
"你看着剪,怎么好看怎么来。"这种让人头大的魔鬼要求,在晓华这里也不是问题。
她会一边剪一边和顾客聊天,像老朋友一样商量:"这里要不要再剪短一点?""要不要把这边打薄一些?"在轻松的对话中,一个令人满意的发型就诞生了。
今年2月,晓华开始尝试拍短视频。
视频里没有花哨的营销套路,也不故弄玄虚地甩专业术语,就是安安静静地展示她的手艺。
神奇的是,每个从她的剪刀下"重生"的人,都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连眼神都变得自信起来。
"听得懂话的理发师",这是网友给晓华的评价。
在这个看似普通的赞美背后,是多少人的理发心酸史啊!在晓华看来:"沟通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理解。"
比如有顾客拿着明星照片来,晓华会先说:"我只能剪得有点像,不可能一模一样。"
这种坦诚,反而赢得了顾客的信任。
她说:"宁可事先说清楚能做到什么程度,也不要让顾客期望太高后失望。"
火了之后,店里的顾客越来越多。
有人专门从外地赶来,排上8个小时的队。
甚至整个小城怀化都被盘活了。
可晓华依然保持着那份初心:男士30元,女士45元的亲民价格。她每天接待的顾客限制在30人左右,就是为了确保每一个发型都能做到最好。
面对纷至沓来的赞美,她显得格外冷静:"我的技术其实并不是多好,只是比别人少一些失误罢了。"她甚至婉言劝说大家不要专程来找她,"不过如果来怀化旅游,顺路来剪个头发倒是可以。"
把理发做成用户调研
在这个长期主义靠边站,内卷当道的时代,为什么一个"听得懂话"的理发师会获得如此多的关注?
因为她满足了人们对"被理解"的渴望。
人人都在说"你说得对,但是...",真正能听懂人话的反而成了稀缺资源。
有次看她的直播,一位顾客要求"剪得帅气点"。
很多人可能已经开始在心里默念"你说得对,但是帅气的标准是什么"。
但晓华却像个"灵魂捕手"般细致地追问:"您平时喜欢怎么打理头发?工作环境对发型有什么要求吗?生活中喜欢什么风格的穿搭?"
这哪是在问问题,简直是在做一场专业的用户调研!
信息爆炸的当下,我们无限放大了表达的权利,却逐渐丧失了倾听的能力。
我们追求快速反馈,热衷即时回应,却在不知不觉中,把"理解"这件事变成了一场效率至上的零和游戏。
晓华不是在"剪头发",而是在帮每个人找到自己最想要的样子。
难猜的甲方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设计圈的一个痛点。
设计师很容易被甲方提出的表面意见所牵着走,还是得去猜/沟通判断甲方真实的意图。
很多时候,我们收到的设计需求就像是"你懂的"系列:"要有创意,要有新意,要能打动人。"面对这种仿佛在玩"你猜我猜你猜不猜"的需求,我们往往陷入了"我理解的可能不是你理解的"的怪圈。
但晓华却给了我们一个绝妙的解题思路:与其在心里默默吐槽"这需求太玄学了",不如换个角度,真诚地去理解对方的潜台词。
不是用术语把简单的事情说复杂,而是用共情把复杂的需求理解透彻。
就像她能把"不要太短"这样模糊的表述,变成一个让顾客惊呼"就是这个感觉"的发型,我们设计师也应该能把客户天马行空的想法,转化成"原来这就是我想要的"的作品。
这让我想起一位老设计师说过的话:"设计的本质不是表达,而是理解;不是展示,而是沟通;不是独白,而是对话。"
当然,我们需要“听得懂话”是一方面,但有些甲方的需求确实会让人摸不着头脑...
今天的干货时间,就再给大家分享一份甲方黑话翻译大全:下次再听到甲方的黑话,就可以直接找找对应了。
今天彭彭就和大家聊到这里,欢迎大家关注点赞支持一波~当我们在惊叹一个理发师为什么会火遍全网的时候,不妨扪心自问:在这个人人都在高喊"用户至上"的时代,我们是否真的懂得了"用户"两个字背后的分量?
晓华不只是听得懂话,更懂得人心,希望咱们每个设计师都能修炼出这样的终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