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Way
“科way”是专注于科技创新的官方媒体平台。链接最新的双创政策与最深的科创思潮,推送最值得关注的科技科普信息。
51好读  ›  专栏  ›  科Way

新药云集之地:有何与众不同? | 深度对话

科Way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7-14 11:50

正文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原苏州生物纳米园,苏州BioBAY)


撰文 | 叶水送

责编 | 李晓明


  



随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的有利政策释放,生物医药,尤其是新药研发的春天似乎已经到来,《华尔街日报》、《美国化学会周刊》、STAT等知名国际媒体悉数关注到中国这一领域。《自然·药物研发》上月发文称,目前已有少部分“中国制造”的新药,有些还是“首创新药(first-in-class)”,开始进入国际临床试验。


从2007年到2017年,国内生物医药产业也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生物医药产业已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在新的一轮大国竞争中抢占科技前沿的制高点。


今年正好是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原苏州生物纳米园,苏州BioBAY)创建的10周年,目前,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已聚集了500多家企业,与上海张江同列,是中国新药研发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这10年,苏州工业园的生物产业经历了一个从0到1的新生过程,以及从1到多的逐渐壮大过程。2016年,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新增化药12个,生物药临床批件8个,占江苏省31%、全国的8.5%。


高科技产业的创新和创业是《知识分子》关注的重点之一,我们希望通过认真考察调研一些企业、学校、政府机构、商业平台,来挖掘探索中国创新型产业的发展经验、路径和规律。苏州BioBAY作为政府背景的企业孵化器,代表了一种高科技产业新的模式,它的成长和发展可能有借鉴作用。


为此,《知识分子》多次走访苏州BioBAY。通过主编鲁白与苏州BioBAY总经理庞俊勇的深入对话,我们或许可以窥探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为何近年在全国生物园区中脱颖而出,在其逐渐壮大过程中,除了政府在大力推动,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助其成长?




01

创立之初,如何做到与众不同




鲁白:在生物医药领域,由政府引导的高科技产业园,各个地方都在做。它们一般是通过招商引资,用优惠的政策以及大笔的启动资金和服务吸引一批项目进来,再进行集中孵化,帮助其发展。其目的不外乎是创造税收和就业机会,拉动地方经济,提升当地的GDP和在全国的知名度。但是各个地区的产业园,在战略定位、发展思路、短期和长期的目标、选择项目的性质和质量等,决定了产业园未来发展格局。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在建立之初有何独特的设计?


庞俊勇:苏州工业园区构建的产业载体不仅仅只做生物医药,还有软件、多媒体,后来还倾向于大数据、纳米材料以及环保等新兴产业。一开始政府赋予我们一定的使命,希望生物医药企业在工业园区中占有比较高的比例,并希望建立一个平台:构建从早起到中期的研发,再到后期的中试和市场化生产一条完整的生态链,同时也特别支持中小企业、支持留学回国的人员前来创业。因此,一开始我们主要围绕这两方面来进行布局。在早期,我们并没有摸索出一条大规模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路径以及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完整计划,我们是边干边学的。苏州BioBAY的首任CEO刘毓文女士为苏州BioBAY的创立、定位、特色设计、前期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具体在做法上,我们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1. 定位准确: 苏州BioBAY有比较特殊的基因或DNA。一般孵化器招商的时候主要考虑两点:税收和就业,但我们不止于此,在一开始就瞄准了生物高科技的新创公司(Startup)或刚起步的公司。上海有很多跨国大药企,苏州离上海较近,我们不想直接与之竞争,事实上也竞争不过,我们也不想走某些地区的发展路线,通过招商引资,让大企业在当地开设分公司,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聚焦于新创公司,这样会汇集高科技人才以及原创研发及技术。起初这是比较难的,需要长远的规划。


2. 公司化运作:苏州BioBAY采用政府背景下的公司化运作,这可能与其他地方政府办的孵化器不一样,依托苏州创投(现为元禾控股)建立的团队,包括管理者、招商人员及专业服务人员,建立了市场化并具有产业思维和专业能力的团队。公司化运作,既有利于塑造在行业中的品牌,也有利于培养运营团队的专业性和服务能力。


3. 以服务于创业者为第一宗旨: 我们这个立场非常明确,会经常聆听创业者的需求,比方说,园区企业家有健身的需求,于是我们在园区建立BioGYM健身中心;有在咖啡馆洽谈工作和生意的需求,我们就在园内建立BioCAFE孵化器,并把星巴克引进来;海归人员,孩子要在哪里上学,苏州工业园区于是建立了一所海归人才子女学校(Overseas Chinese Academy Suzhou);为了便于企业与服务部门沟通,BioBAY将建立面对客户的一站式服务中心,为客户提供公司注册、环保咨询等方面的零距离服务。


4. 引进最好的人才: 我们花了大量的力气来引进最优秀的人才,有各种人才计划、创新团队计划。苏州BioBAY是生物医药产业千人最为集中地方,一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集聚了60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企业发展需要良好的人才梯队,目前这里已形成了覆盖从高层次人才、中层人才到基层人才的创新社区。


5. 做好政府和企业连接的桥梁: 政府想要推动生物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政府不能代替市场来决定企业发展,因此BioBAY作为一个孵化器,更多的是作为政府和企业连接的桥梁作用,配合园区政府推动新兴产业发展。苏州工业园区比较开放,改革意识强,政策比较灵活,能够因地适宜的配合当地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当下政府大力倡导创新应以市场为主导,早在10年前,我们就这样做了。                                 

 



02

历经10年,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




鲁白:苏州BioBAY近年来的发展策略与其建立之初是否一致,介入产业的做法有何不同?


庞俊勇:苏州BioBAY创立正好10年,开始的7年是快速发展期。BioBAY作为政府的一个载体,创新成为一种主旋律。在园区的发展方向上,一开始在不断探索,后来确定为药物开发、医疗器械与基因技术三个领域。苏州擅长招商引资,当时有一个“招才引智”行动,于是BioBAY现在周边聚集了国内外的高校和研究院,包括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苏州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国医科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苏州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苏州脑空间信息研究院等重大原创型创新平台。如何吸引高层次人才呢?当时的做法是,我们与许多华人组织进行互动,这些协会有许多海归聚集、在美或归国的创业者,为我们寻求人才提供了帮助。人才来了如何挽留? 为此我们不仅打造科研与人才的配套体系,同时在税收、资金、人才补贴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因此,短短数年这里就聚集了400多家公司。


近三年是转型期,因为苏州BioBAY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企业也在发展壮大,策略也要有相应的调整。从大的环境来讲,中国医药目前快速增长,BioBAY中不少企业扮演了领军的角色,我们也感到非常自豪。现在,我们需要把握这个难得的机遇,争取在中国乃至世界做出有影响的新药,有影响的企业。与此同时,我们还是要坚持与其他园区差异化发展。下一阶段,我们将聚焦于原创新药研发,着眼于平跑和领跑的项目,甚至是基于新靶点的新药研发,而不仅仅是me-too、me-better的药物;我们还将注重不同领域发展的平衡,避免同质化和内部竞争。例如我们希望在神经药物、代谢药物、免疫治疗等方面有所发展,而不仅仅是抗肿瘤药物。


最近几年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两个方面值得一提。第一,现在有很多顶尖的团队希望来苏州创业。他们不仅仅有好的科学家,还有非常有经验的企业家、创业者,形成互补搭配,不仅有好的IP,好的项目,还有好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意识;第二,不少企业通过资源整合、资本运作,实现在短时间内的快速发展,使得其价值很快就能体现出来,如信达生物,自2015年以来,其与礼来制药先后达成了四个创新生物药的产品开发战略合作协议,将创新产品的海外市场授权给美国礼来,获得了首付及里程碑付款等总额达33亿美元,成为国内创新药企运用国际资本推动产品创新的典范。对于这样的优秀团队以及快速增长的企业,我们的投入、服务模式可能也要进行改变。如何帮助新创企业缩短研发时间、提高研发质量、为企业争取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发展,是我们最近考虑最多的事情。


鲁白:苏州工业园快速成长,现在已经有很多不同性质,不同大小的企业,他们面临的问题也会有所不同,BioBAY如何扮演不同的角色?


庞俊勇:我们扮演的角色,一直没有变化。我们非常清楚,BioBAY就是产业体系中服务的提供商,只不过服务在不断外延和扩大,我们的能力也不断加强。对我们来说,不同阶段的公司提供不同的服务、不同的政策以及不同形式的场地、土地、厂房。工作可以说是从易到难,场地由小变大,服务的范围也是从少变多。另一方面,我们的主体工作还是打造一个生态系统为产业带来推动发展的附加价值,通过服务来创造价值。


在过去,苏州并不是生物医药重镇,“千人计划”学者也不多。五年前,苏州一个1类新药都没有。五年间,BioBAY集聚了60位“国家千人”学者,创业项目都很优秀。这些项目在申报过程中的很多环节,需要我们做大量的服务工作。例如,怎样跟环保部分协调,对于初创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也很难单独找到服务商处理这些问题,这也是我们的服务范畴。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培训,包括政策给予、规避风险等。通过服务提供价值,我们将其当作立身之本。


目前,园区企业不仅由少变多,同时也经历由小变大的过程,这会对我们提出新的要求。对于好的项目,我们的投资胆量会更大,同时也会积极推动重点扶持的项目。我们会从人才、技术等方面进行整个行业的合理发展规划。经过10年的发展,BioBAY的品牌逐渐建立,行业认可度不断提高,我们仍不断通过各种会议来加强影响力。


我们还通过项目不断地影响政府,做政策方面的梳理以及制定新的政策。比如基石药业,我们根据公司发展的新模式,首次对于使用外包服务的新药公司给予政策补贴,使其顺利落户BioBAY,方才有了其国内最大金额A轮融资的佳话。苏州工业园区的政策比较灵活,能够因地适宜的配合当地企业发展。另外我们为企业提供很多的额外价值,最集中的体现在企业的估值上。业内很多人士跟我反馈,市场上相同质量的项目,BioBAY的项目估值一般要比其它地方的项目高出30%。




03

新形势下的转型:挑战与机遇




鲁白:BioBAY下一步的发展,有些什么样的思考和策略应对?


庞俊勇: 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非常迅速,BioBAY 也要不断进化以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对于下一步的发展,可以概括为“4I策略”,即创新(Innovate)、联合(Integrate)、投资(Invest)与国际化(Internationalize)。我们具体从四个方面去推进:

 

1. 品牌内涵的持续发展与更新。从BioBAY建立之初的“专业、务实、热诚”的3P理念到如今的“专注、联合、创新”的3C理念,就体现了我们的品牌内涵从服务型团队到服务型社区的转变。


2. 通过会议来构建平台,推动生态链中各个环节的交流互动。目前,BioBAY已搭建了覆盖早期研发、技术合作、投融资对接等完善的会议生态链,汇聚以及分享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与信息。


3. 以国际化的视野、最前沿的技术来进行产业布局。有计划地引进不同类型的企业,如医疗器械、细胞治疗、生物药、基因技术等;布局不同的治疗领域,如抗肿瘤、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以此来完善产业生态链。


4. BioBAY与新建元控股集团共同发起了新建元生物基金,两期募资总额近20亿元;同时作为有限合伙人参股通和资本、美敦力基金与金石基金,来满足创新型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的资金需求,用投资真正的介入产业,并伴随产业共同发展。    

 


鲁白:上海、北京、深圳、武汉等地均在大力布局生物产业,苏州如何差异化发展?如何将苏州的企业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市场中去?


庞俊勇:我始终认为这五个不同的地区,资源禀赋优势不一样,一定会做到差异化发展。BioBAY现在最大的优势集中在从研发到中试阶段所构建了最完整的生态圈、信息交流平台和投资交流平台。至于从中试平台到生产甚至是最后销售,我们现在还没有这样的能力,不过我们已也在着手建设这方面的能力从政府或者是从我们自身的角度,希望这些企业在苏州实现产业化、销售乃至上市,为地方财政做贡献。


至于你说的企业的外延发展,也是我们的在思考的问题之一。产业是没有地区性的,虽然BioBAY具有地域性,但是产业中的项目、技术、人才、资金都是没有地区界限,所以我们希望在产业端发挥更多的作用,体现价值。我们在完成地方政府任务的同时,更重要的目标是能够接触并跟产业里最优秀的公司形成关联度,不管是通过信息的交流,或是通过投资以及其它可能的合作方式,实现共同发展。


鲁白: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与基础研究能力密切关联,苏州工业园区在这方面有哪些举措?


庞俊勇:基础研究布局投入巨大,苏州作为一个地级市,会受到相应的地域瓶颈,但我认为苏州工业园区在这一点上已尽其所能,目前已引入好几个研究所(见上文),基础研究以及科研人才的聚集对创新会是一个很好的局面。尽管这对一个地方政府来讲,投入与产出是不成比例,但长久来看是一个很好的举措。如冷泉港会议的促动,地方政府也希望在基础研究和学科发展方面占有一席之地。我认为像深圳、北京、上海,这样的顶尖城市,一定都会在这些方面重点布局。一个城市发展动力是靠基础科学不断衍生出来的。现在大家都在拼命地抢顶尖团队,在资金局限等局面下,苏州工业园尽其所能,尤其是在生物医药这个行业,引进这些大的院校、基础科研机构,已属魄力非凡。


鲁白:你觉得未来制约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因素有哪些?为解决企业的供地和生产所需的空间问题,BioBAY有没有打算向周边地区“克隆”,缓解空间压力?


庞俊勇:目前,我们遇到的最大的瓶颈问题是土地空间资源,不过我们希望通过整合资源,尝试与一些民间的孵化器进行合作,解决这些问题,这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苏州市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支持水平都不比其他地方差,这些让BioBAY同其他地方的园区比较起来,仍具竞争力。

苏州不是省会城市,在有些政策给予方面有所局限。例如,研发出来的药品,能否率先纳入地方医保,浙江贝达药业开发出来的新药(浙江省2013年将贝达的新药埃克替尼纳入医保)、深圳华大基因的产前检测可通过地方政策纳入医保体系中。另外,在地方产业基金规模上,也同其他地方有所差距,这需要政府更加鼓励市场资金参与其中。其次,在基础研究方面,要集中力量致力于重要经济领域的研究,并平衡学术研讨与产业应用的关系。最后,对于新药研发平台来说,苏州市临床性的综合医院、支持产业发展的大型基础设施还比较缺乏。目前苏州市政府和园区正在努力改善这方面的环境。



  后   记 




目前,苏州工业园区正在加快成为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创业基地和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药产业将是苏州工业园三大支柱新兴产业之一,预计未来5年,苏州工业园区将聚集1500家生物医药企业。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快速成长,与政府的远见、胆略、人才政策、服务意识以及市场化运作等密不可分,它是中国生物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在生物医药开拓性或颠覆性创新仍不多,基础研究平台相对比较弱,建立以及形成一个有效的投入机制,是保证产业发展的关键。


未来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前景仍十分光明。早在1998年,前欧盟委员会主席顾问、著名社会批评家、畅销书作家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在《生物技术的世纪》The Biotech Century一书中预言了生物技术世纪(21世纪)的到来,并对中国寄予重托,“生物技术世纪也可能是中国人的世纪。越来越多的政策制定者、商界领导人、学者和非政府组织,寄希望于中国。”


也许不久的将来,预言将会成真。


制版编辑:常春藤


本页刊发内容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及使用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email protected]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点击查看相关文章

吴瑞奖名单|超越AI的孩子|HHMI青年学者|上帝手术刀

青蒿素|可燃冰|西湖|农场|学术辩|日本奖

屠呦呦|王晓东|张启发|崔维成|张锋|杨振宁|李佩

卢煜明|王小凡|吴文俊|袁钧瑛|张纯如|数学教皇




知识分子
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投稿:[email protected]
授权:[email protected]
长按二维码,关注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