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赵民微分享
“赵民微分享”是赵民的自媒体频道。以长期的读书阅世经验,为您分析行业动向,判断经济大势,点评最新时事,指点心中迷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江苏教育发布  ·  厉害了!江苏这群少年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 ·  14 小时前  
江苏教育发布  ·  厉害了!江苏这群少年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 ·  14 小时前  
程序猿  ·  离谱!下载 DeepSeek 将判 20 ... ·  昨天  
程序猿  ·  本地部署 DeepSeek ... ·  4 天前  
l 看齐 l  ·  周杰伦,突传新消息! ·  2 天前  
l 看齐 l  ·  周杰伦,突传新消息! ·  2 天前  
上饶新闻  ·  周杰伦,突传消息 ·  3 天前  
上饶新闻  ·  周杰伦,突传消息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赵民微分享

孙立平:从越改越好到越改越差,逻辑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赵民微分享  · 公众号  ·  · 2018-08-01 21:00

正文

文章来源:孙立平社会观察

作者:孙立平


如果回顾一下这40年的历程,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条轨迹:从越改越好到越改越差。为了避免争论,为了避免说是抹黑,那就用这样的表述吧:早期改革的正面效果几乎是众口一词,而现在,我们不得不沮丧地承认,至少说是毁誉参半。


审核者请不要被这题目吓住,这里我说的只是教育。

如果从1977年恢复高考算起,可以说,教育体制改革实际上是整个中国改革的起点,迄今已有近40年的时间。

如果回顾一下这40年的历程,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条轨迹:从越改越好到越改越差。为了避免争论,为了避免说是抹黑,那就用这样的表述吧:早期改革的正面效果几乎是众口一词,而现在,我们不得不沮丧地承认,至少说是毁誉参半。

正视这种逻辑的变化,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对于更好地推进改革,是非常有意义的。

改革与常识

为什么改革早期的那些改革效果好,受到人们的普遍的肯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那时的改革带有拨乱反正的性质,把不正常的事情改成正常的,这是靠常识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取消高考,取消大学正常不正常?不正常。恢复到正常就是变好了。

但是在走到今天的时候,情况不一样了。一方面,来自常识的启示越来越少,更多地需要自己的探索和创新;另一方面,一些常识由于不符合中国特色而只能弃置一边。这说明什么?说明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的根本不是改革,需要的只是回归常识。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所以,在常识就在那里摆着,而人们却在紧皱眉头、冥思苦想如何进行改革的时候,我常常为这样的改革担心。


理念与利益

我们可以想象一种情景:一个大学老师给另一个大学老师打电话:喂,你听说了么?咱们学校要进行改革了。你估计一下,接电话的那个老师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和反应?可能马上心里会咯噔一声:估计没什么好事。

当然我这里不是说,所有的改革都应该为人们带来利益。在正常的情况下,之所以要进行改革,更主要是出于理念,目的是改变制度安排,理顺机制。但在教育理念严重缺乏,特别是行政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利益甚至变态的利益就很容易成为一匹脱缰的野马。

大约在十年前,我就和朋友们说,你看着吧,他们改来改去,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把他们自己改成终身制。因为从那时起,学校行政化、学阀化的倾向就开始越来越严重。而这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这种学阀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行政化的:你当了头,就表明你的学术水平是高的。然后就可以垄断和控制大量的资源,最后是利用权力固化这些资源。所以我经常说,大学里谁最忙?那些学官掌握大量的资源,而他们自己又没有时间来做这些研究,就只能让自己的学生来做。

利益问题的凸显,还与一个特定的背景有关。现在掌握学术权力的基本是50后和60后,他们共同的特征是出生和生长在艰难的年代,生活的经历固然会使其中的一些人更具有理想主义的特点,但也使得其中的另一些人吃相更为难看,他们觉得历史亏欠了他们,因而有着更强的找补心理,特别是面临退休的年龄时,更是恨不得把一切都垄断过来并尽可能保持下去。


务实与浮躁

前一段时间,我写过一篇文章,《警惕一种惊天动地的工作方式:从海南限购说起》。明眼人都可以看得出来,那里说的并不仅仅是海南,并不仅仅是房地产限购,其中所分析的现象在其它的地方、在很多领域都是存在的。

在那篇文章中我写道:现在很多政策的出台,往往都具有这样的特征:突然出台,惊天动地,大张旗鼓,截然脆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趋势?也许要的是一种视觉听觉的效果。为什么要这个效果?可能真的就是一种姿势,就是为了吸引眼球,只不过吸引的是不是老百姓的眼球。惊天动地之后是什么?往往就是一地鸡毛。所以这些年我们常常看到,在惊天动地的政策出台之后,接着就是一堆堆华丽的口号,一串串斩钉截铁的语言。于是,生活就在口号的泡沫之上运行,口号几乎就成了现实。但口号的泡沫之下,就是一团烂泥。

类似的现象是广泛存在的。在特定的氛围中,假大空的口号层出不穷,各种工程,各种计划,令人眼花缭乱。实施的结果,基本是前半段是瞎折腾,后半段是一地鸡毛。事情当中,人们忙于做局编故事;事情过后,留下的是一片虚夸浮躁的氛围和未来不尽的笑话。

有时候我想: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轰轰烈烈的改革,而是踏踏实实按照常识和规律做事情。你说呢?


-END-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