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青年们刚来大城市,都会给自己设一条退路。那个十八线小镇的老家,有大房子、有熟悉的人,连家门的小吃摊都可以赊账。
大不了,老子还可以回去。
但这句话喊不了多久,就会在某次老家之行中突然发现,
擦,老子似乎回不去了。
01
2015年的王浩也一样,那一年他跟他老婆吵了三个季度的架,就争论一个宏大的问题:买不买房。
彼时,他跟老婆已经在上海租了五六年房子,塞12个人的三室一厅、厨房墙面比锅底还黑的老公房、需要1.5小时车程的大郊区房,能住人的地方都租过。他老婆不是个太物质的姑娘,但当时因为要生孩子,就逼着王浩一定要买房。
王浩是安徽人,在老家县城边上有一栋三开间的4层小楼,虽然临街,但那栋房子除了一楼租给了一家五金店外,基本没什么受益。
曾经,夫妻俩在想要不要卖掉,用卖楼的钱在上海付首付。都在王浩的坚持下,一直没卖。对他来说,那个不值钱的房子,是个退路。
用一栋四层楼的总价,付上海一套公寓的首付,想想也挺幽默的。不过,那还是两年前的事了,
现在那栋四层小楼,连个首付也不够了。
02
2015年秋天,王浩颈椎受伤,回到老家养伤,他特意去了县里最好的医院。
每次排队时间倒不长,但医生跟护士闲聊的兴趣,显然大于王浩的颈椎,且每个窗口都一样。
街上的服装店,LOW得像十几年没有变化过,但生意还挺好。
逛完街回家,公交车半天等不到一辆,出租车要的价格比黑车还黑。倒是小三轮最热情,能跟着你老半天。
小卖部里康帅傅、哇哈哈之类的商品装满货架,充分展示着中国人创新的智慧。不过,这还是小儿科。你要是想去各种行政机构办事情的话,那才是中国小镇独有的人文气质。
屁大点的事,在大城市分分钟可以办,在小镇就是需要找熟人,没熟人,跑死你。
大街上,那些十三四五岁、父母不在身边的熊孩子们留着洗剪吹的发型,抽着烟,满县城逛荡。
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王浩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80后的乡镇生活风情,竟然还完美地延续着。
还不仅如此,留在家里的同龄人们,完全聊不到一起。谁买了什么车,谁挣了多少钱,谁认识了某局的某领导,谁又泡到一个妹子......
这些话题怎么聊?
你要是很“正经”,一定被扣个装逼的帽子。
中国的经济指标容易统计,从北上广到乡村经济报告都有,
但乡镇青年的精神需求,还真的没人统计过。
毕竟,那种中国特色太魔幻。
想想如果回到家乡的尴尬,想想孩子未来的生存环境,王浩的颈椎病就没那么严重了。他提前结束了休假,滚回上海,开始准备买房的事了。
03
大城市的好处显而易见,就算心理上不承认,你的身体也是诚实的,在北上广深生活惯了,离开会有不适感,这就是证明。
但只要是好东西,就会有很多人争。这也是规律。
所以随着30年的城镇化建设,北上广深的门槛也高得离谱了,土豪们和底层们,要么有出路,有么有退路,唯独灵魂还在路上的小镇青年们,连退路都没有呀。
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在不小康的年代长身体,在填鸭教育的阶段长灵魂。十几年下来,肉身和灵魂都已经进化了。
那个只存在于记忆深处的故乡,还是一样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只是再也满足不了你的肉体和灵魂了。
不过这事自古都有,你看历史上那些小地方出身的大牛们,那个不是把青春岁月燃烧在了大城市。鲁迅他老人家,也卖掉了绍兴的房子,加上贷款,在北京买了一套四合院。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认为我们在大城市里学会的技能,回去在老家一定是降维打击傲立群雄。
但是真正当时想要尝试后就会发现,一切都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这本来就没什么高低之分,但是出发点却有很大的不同,小城镇的互联网化,在于游戏、娱乐以及各种消遣,甚至说门面整合。我们每天深谙的传播、矩阵、mcn,在这里不是听不听得懂,而是你说出来就会显得很傻
我们在大城市里给自己武装的技能,和三四线城市里遇到的完全不一样,你要适应家乡的模式,没有手到擒来的降维打击,一样需要扒一层皮重新来过。这适应的难度和你当初融入一线城市的一样
这本身就是完全的两套运营体系,碧桂园能够争霸四五线,虽然我们怎么看怎么土,归根到底还是有你没有的能耐,那里的客群就喜欢这样的
大城市是一枚春药,早就让小镇青年们上瘾了。
小城镇的嗨点,让我们这些人过中年的伪青年怎么都挠不到
04
王浩还是在2016年初买了房。
从老家回来的那段时间,王浩连撸呀撸都没心思玩,他意识到一个现实:老家,肯定是回不去了,回去连工作都找不到。自己那个影视剪辑的手艺,顶多也只能在影楼剪恩爱记录片。
再说,就算他回去,他老婆也不会退让半步的。
看到没,
一入一线深似海,从此家乡是故人。
但他没有卖掉老家的四层小楼,反正也卖不了多少钱,既然是借,那就索性多借点。
于是他们的绝大部分首付,都是向亲戚朋友、民间借贷借的,能用的“融资渠道”都用了。
并且房子的预期, 从原来的一室户,提升到两房,后来看中一套三房,一咬牙,就买了。
这两年来王浩感慨过很多次:就算不买房,也不一定能存得了钱。买房了,有点钱就还账。被动存钱,一举两得。
而之前跟他一起看房至今还没有下手的朋友,已经前退两难了。
哎,一念之差,天上人间。
宋卫平说,要用生态小镇模式,改变农村、乡镇居住生态。
这句话我同意前半句,不敢苟同后半句。
乡镇居住形态是很难改变的,且不说买不买得起,最关键的是:
那里的人们真的要改变居住形式吗?
总价20多万的别墅,50多万的四层小楼都不好卖呀。
所以,生态小镇模式,不过是给城市人的一个选项而已,在解决城市居住需求之余,用一套小别墅,安慰灵魂深处的那个故乡情结。
但那终究是少数人的奢侈,大多数的小镇青年们,要么还没有过够大城市的生活,要么就在自己老家挥洒青春,
夹杂在中间的小镇模式,或许根本不是他们的选项
05
所以,小镇青年们还得留在大城市继续奋斗,不管怎样,除了房子之外,这里的一切都好。
哪怕大城市们不再欢迎你,不再海纳百川,不再来了就是这里的人。城市,依然都是你最好的选择。
只不过,随着大城市的门槛越来越好,小镇青年们会被逐渐挤压,从一线到二线,从中心城市到卫星城市。
这个过程似乎是个大趋势,个人抵抗不了,唯一能做的,就是赶紧挣钱,
因为你曾经以为的退路,早就没有了。
君不见30多年前的罗大佑,也曾经愤青地大声唱:“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唱“归不到的家园,鹿港的小镇,当年离家的年轻人”,用来对城市化的吐槽。
但如今呢,
当年离家的年轻人,早在繁华大都市过着他们的人生,或闪亮或惆怅,唯独可以确定的一点:家乡已经回不去了
这条城市化的道路
本来就没有回头路
以上为正文,来自真叫卢俊的初牛
如果你对于房子,城市判断还有一些问题想要点对点沟通,欢迎加我们的购房小秘书小蓝莓的个人微信:
xiaolanmei9527
真叫卢俊工作室一直和你保持密切沟通
如果还有时间,可以随机点击蓝色字体看看
看到啥都是缘分
每天五分钟
地产圈不能写但可以说的秘密
二手房9大法则
|
避开中介7大坑
奇葩户型
|
共享经济
购房技巧
|
买房问答
|
买房故事
|
地产变革
租赁用地
|
吃土买房
|
口水地产
|
万科王石
池子里的钱
|
吐槽房产商
|
低调的绿地
90后买房观
|
油腻的地产人
重庆地产
|
地产5年后
|
上海郊区
还在么顺驰
|
贾跃亭
|
娱乐圈房事
如果你是曾经看过真叫卢俊的地产观的朋友们,可以搜索并
重新
关注微信公众号
真叫卢俊
,这里有他和他的地产观。
如果方便的话麻烦也和别人说下,真叫卢俊现在在这里,感谢感谢
另外推荐大家一个频道,卢俊吐血制作的一个栏目
口水地产
,核心诉求就是
把一些不能写的东西用说的方式
进行呈现,
一周更新五次,连续更新一年
,买了不吃亏,
点击
阅读原文
就可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