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28
00
字
阅 读 需 要
我不认识许知远。据说他和朋友见面,问的第一句话,不是“你最近赚了没”或“最近怎么样”,而是:“最近你读了什么书?”
许知远 图源:
《十三邀》
这看起来有点迂腐。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这总算稀有的品质。读书人就是这样,有那么一点“迂”,他们不好意思谈钱,被拖欠稿费也不好开口。我有一次吃面,听到旁边一个哥们儿打电话:“最近手头紧,那几千块钱赶紧转给我吧。”就非常羡慕。
可能越厉害的读书人,就越迂腐。北平“解放”前夕,蒋介石派飞机去接胡适、陈寅恪这些大知识分子。陈的学生邓广铭去找他:“老师,飞机来了,没熄火,在那等你呢。”陈先生说:“我不走。”——这就是爱面子。邓广铭说:“胡适也要走呢。”陈先生说:“那好吧,等我先午睡一会儿。”结果,陈先生还是去了,比邓广铭到得还早。
所以,听说“当下最能装的读书人
”
许知远
去卖台历了,我多少还是有点吃惊。
许知远走进薇娅的直播间,推销单向街日历。薇娅是淘宝带货女王,拥有700万粉丝,据说是和李佳琦不相上下的头部网红。
高晓松到李佳琦直播间卖农产品,许知远去薇娅那里卖台历,都引来一些关注。
许知远和薇娅,反差非常明显,尤其是在美颜模式下,薇娅非常漂亮,而许知远看起来怪怪的。许知远开单向街书店,里面也卖咖啡和饭菜,严格说来,他也算一个商人,但是他总是以嘲弄商业的面目出现。在淘宝直播间,他一开口就说:“我从来没用过淘宝。”薇娅就笑了:“您是从山里来的吗?”
许知远:“我从来没用过淘宝,我不知道怎么发生,这一切。
”
图源:薇娅直播间
薇娅的意思,在当下不上淘宝实在太“落伍”,简直就不是文明人。但是,她还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许知远。
事实上,这次直播是一个交换。薇娅将出现在许知远的人物对话节目《十三邀》中,而许知远可以到薇娅的淘宝直播间卖一次台历。
我看了十几分钟的直播视频,不考虑销售的话,这真是不错的真人秀喜剧节目。薇娅笑的时候,都是捂着嘴,显得很有“文化”。而许知远的表现,则非常“庸俗”。节目开始没多久,薇娅说已经卖出了6500份,许知远脱口而出来了一句“卧槽”,薇娅马上纠正他:“这是直播啊,您这粗话剪不掉的。”
薇娅:“我们现在已经卖了6500份了,刚才。
”
许知远脱口而出“
卧槽
”。
图源:
薇娅直播间
看完后,我感到欣慰。许知远这次“出来卖”,一点都不丢人。他没有向商业屈服,虽然他并没有穿自己标志性的人字拖,但是至少在三个地方,他守住了自己的尊严。
当薇娅说自己对一串代码感到眩晕的时候,他脱口而出:“眩晕是人生的本质。”但是,最后他又承认,其实自己也不知道那代码是什么意思。
薇娅:“我看这个(封面上的)代码有点晕,这个是干嘛的。
”
许知远:
“
晕眩是人生的本质啊,不用这么清楚。
”
图源:
薇娅直播间
他读了台历上的一句“人生格言”,说“多好啊,这是黑泽明说的”,后来又翻了一句,改了几个字,说“这是莎士比亚说的”。
节目的最后,薇娅说欢迎大家关注许知远的《十三邀》(她要上这个节目),许知远又很装13地说了一句:“不关注也没关系。”
这次台历的销量当然是惊人的,但是许知远还是一如既往地“格格不入”。换句话说,他是“卖身
”
不卖艺
。
虽然世道很“南”,在这个商业社会,每个人都要“出来卖”,但至少在这一次,许知远出卖的只是自己的体力和肉身。
他没有为自己写梁启超的新书打广告,也没有太把那700万直播粉丝当回事。
另外一位经常以读书人或文化人自居的大V是高晓松,他和李佳琦一起搞了一场直播。李佳琦卖口红非常厉害,为了活跃气氛,高晓松还让李佳琦给自己抹上了口红。和许知远相比,高晓松的知名度更高,这让他和李佳琦显得更匹配。在直播中,高晓松投入自己也更多,但是这次卖农产品,只是为了公益,高晓松的“卖身”,也得到了网友一致的赞扬。
高晓松为做公益在李佳琦直播间涂口红
一句话,“
卖身
”不卖艺,是变动时代读书人出来卖的理想状态。这两年,有不少读书人朋友日子都不好过,他们要么被失业,要么找不到发表文章换取稿费的地方,大家都只好自己想办法。我认识的读书人,有卖香肠腊肉的,有开餐馆卖菜的,也有自己酿酒出来卖的。
可能,他们多少利用了一点自己的名气和影响力,但是他们所出售的东西,都和自己的才学没有直接关系。
他们把自己的学识和才艺悄悄隐藏起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会做回自己。读书所带来的喜悦和进步,成为一个秘密,只有自己独享。
这里的“卖身”就是指以某种形式出卖自己的体力,而不是找一个阿姨,自己不努力了。中国有钱的阿姨日渐多起来了,但是没有几个喜欢读书人,她们欣赏的是小鲜肉。启蒙时代的巴黎,像卢梭这样的大思想家,都要靠贵妇人包养,这不是中国文化的特质。
所以,中国读书人的“
卖
身
”
,注定是一条寂寞的道路,他们收益不会太高,但这也值得尊敬。
和“
卖
身
”
的读书人相比,那些善于卖艺的,能够赚得更多。
今年吴晓波和罗振宇的跨年演讲,没有引起太大关注。据说罗振宇今年的口号是“焦什么虑,干就是了”,已经简化到没什么技术含量了。吴晓波拿许知远开玩笑,说和许知远一起开了杭州单向街书店,还没拿到分红。
罗振宇跨年演讲
作为“知识商人”,他们都是成功者,赚到了有史以来中国读书人能够赚到的最多的钱。北大教授薛兆丰在得到上的课程,曾经卖出了几千万元。那些买课的人,最后还是没有几个能够摸到经济学的门槛。但这有什么关系呢,真的能到北大读经济学的,毕竟是少之又少。
有关知识付费,人们已经谈了够多。在这里,我愿意给出一个正面评价——对出来卖的读书人来说,这是一条光明大道。
有人愿意买,罗胖这样的服务商赚个差价,这都是合理的。读书人开发各种课程,本质上讲就是卖艺,这没什么丢人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确实为知识变现提供了一种可能。
要么卖艺,要么“
卖身
”
。
自古以来,一个读书人要体面地活着,出路无非就是这两条。
传统社会的“士”,读书是为了做官,其实是“
卖身
”
和卖艺结合起来,一点都不违和。
很多年前,一个朋友告诉我,他的人生信条是“卖身
”
不卖艺
。
当时真是茅塞顿开,对读书人来说,“艺”才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能够“守艺如玉”,算是一种福气。
不管“
卖身
”
还是卖艺,只要守住最后的底线,就仍然是正当的生意,也是体面的生活。
每个人对“底线”的理解可能不同,对我来说,底线就是不能出卖自己的灵魂。
早上看到作家叶开在朋友圈引用伊拉克作家阿利巴德的话:“我们知识分子在萨达姆时代的巴格达过得很好,只要你稍微出卖一点自己的灵魂。”说的就是这个底线的问题。
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出卖灵魂非常困难,因为它通常都是以“
卖身
”
和卖艺的形式出现。
有时候要通过历史,人们才能够检验出来。
比如,一个科学家在媒体上说,通过计算,一亩地可以产粮食一万斤。这就是出卖“灵魂”。因为这样的说法,是违背了他的“艺”。判断一个读书人是否出卖灵魂,标准就是如此简单。
如果说良知难以论证,那技艺是可以检验的。一个读书人为了某个目的,说出违心的话,就是出卖灵魂。如果他真诚相信自己说的,那就只是可以原谅的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