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经济学人
中国经济学人,市场经济的坚定代言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经济学人

周其仁:靠什么摆脱平庸的增长?

中国经济学人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7-17 19:5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作者: 周其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来源: 凤凰新闻



中国经济前景和未来走向如何?突围的方向在哪里,突围的路径是什么?著名经济学家、十三五规划委员会委员周其仁教授,把脉中国经济,解读改革的当下与未来路径。


熊彼特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一个创新理论。在他看来,多数经济增长都是周而复始的,即人口增加,经济总量也增加,但人均水平没有太大提高。那是一种很平庸的经济。 冲破平庸的、周而复始的经济,才能实现现代经济增长,即人均产出和人均所得的持续提高。 为什么人均收入极其重要?因为只有人均水平提高了,经济结构才会发生重大变化。人均收入低水平徘徊,满足温饱还有困难,那些附加价值较高的经济、技术活动以及文化享受,根本就不会有空间。


那么,如何突破周而复始的平庸经济增长呢?


熊彼特提出了一个到今天还非常有影响力的概念, 就是创新。 他认为,如果没有创新,很难突破经济增长,仅仅随人口增加而增长,就无从实现人均所得的持续提高。譬如我们中国,有五千年历史的伟大文明,但是在很长历史时间内,人口增加和经济总量增加,并没有实现人均水平的显著提高。据经济史学家研究,大概从13世纪到19世纪,中国经济大体就处于这样一种状态,论经济总量全球第一,但人均水平在600年间没有显著提高。到了1840年以后,人均水平还下降了,那就是能不能保留地球"球籍"的挑战了。为什么传统经济呈现出那么一种势头?按熊彼特的看法,就是缺乏创新,或者有了创新苗头,却没能普及和持续。


当代中国经济开始实现人均水平的提升,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均收入呈现快速上升。当然,人均收入提升很快,也带来新的挑战。


一个基本问题是,当满足温饱之后,人们的消费需求究竟向哪个方向走? 这似乎越来越难以驾驭。大概念当然还是衣食住行,加上通信、交往、娱乐,但究竟哪些产品能"火",能火多久,谁也不完全知道。市场与产业尊重顾客,信奉"消费者为王",但常常连消费者自己也不完全知道,究竟下一步会买什么。


好比在马车时代发问卷调查消费需要,也许消费者可能说需要更快一点、更舒服一点的马车,如此而已。会不会从消费者那里蹦出一个"要汽车"的需求?不容易。这就是说,从温饱满足向上走,连续的需求变化中可能出现不连续的飞跃。连续改善马车,不一定跳出一部汽车来。在传统邮路的连续改善中,也跳不出一列火车来。但是,一旦蹦出一辆汽车、跳出一列火车,广大消费者可能说"我们要的就是它"!这里,从连续的改进到不连续的飞跃,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在熊彼特看来,能够实现不连续跳跃的,恰恰就是他所定义的"企业家"。不论其实际的社会身份,到底是老板,是工程师或工匠,还是文化人甚至异想天开的普通人,谁突发奇思、怪想,谁坚持能把"想法"变成了产品、谁的跳跃性飞跃能得到市场认可,谁就是熊彼特意义上的企业家。 所以,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合乎逻辑地把企业家看作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


经济增长真正激动人心之处,是非连续性飞跃。 经济当中绝大部分活动都是连续性的东西。 但经济时代要有重大转变,要有大的看头,关键还是要有非连续的飞跃。这个飞跃就是创新,包括产品创新、生产方式创新、原料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或者开辟出新的市场,找到一整套搞经济的新办法。离开创新的冲击,经济难免平庸,顶多人口规模随着经济总量一起变大,但人均水平始终没有得到持续提高。


熊彼特还有一个看法,经济增长是人的活动,总会有波动。当然,对长波、短波周期的估计,今天看来划分得过于机械。不过经济总有波动,这点发现屹立不倒。像持续多年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有强大的惯性继续高速,一旦遭遇下行压力,真叫上山容易下山难。因为高速增长时期的惯性延滞下来。比如高速增长时大家竞相用人,人工工资就升高;大家竞相拿地,地价就升高。


总之争用资源的程度越激烈,资源价格就升得越猛。 政府雄心也水涨船高,宏图大展,抽税多多。但是到了经济下行,并不是所有指标同时都下行。现在不少企业日子难过,是因为他们产品的卖价下去了,但企业成本并没有马上相应掉下去。成本高企,卖价下跌,挤在中间,怎么生存?


靠创新突围。


经济逻辑是,同样的成本,生产不同的产品,含义就不一样。用老办法生产老款式产品,成本不堪负担。但加上创新,新产品或新工艺的成本负担就轻了。乔布斯用的那些工程师不会便宜,为什么用得起?不但用得起,还有大把利润可赚。靠什么?就是靠创新消化成本。华为也一样,2014年我去那里, 华为主动给新进入员工加薪。人家一样有成本压力,为什么能负担?靠创新的产品不断保持竞争力。


当然,创新风险非常高。像今天我们看得到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以及过去各个年代企业家脑子里冒出来的新主意,到底哪一款最后在市场上能站得住,恐怕上帝也不知道。为此,要有一个合适的体制来完成艰巨的筛选任务。现在大家都明白,这个体制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就是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是最大限度提供创新创业机会的体制,是最大限度由消费者来挑选产品的体制,也是保护企业家发挥创新职能的体制。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不管你是什么出处,也不管你是几零后,有个"想法"就可以试一把。别人不信,自己信不信?有没有本事说服形形色色的投资人支持你来试一试?创意变产品,产品进入竞争的市场经受检验,适者生存。现在看,实现温饱以后,要对付极不确定的经济变化之波,只能靠这一套。我对此的理解,就是搭一个平台,招呼天下英雄好汉,把连续过程当中可能产生飞跃的创意,从想法变成商业计划,变成产品和服务,然后拿到市场上接受检验。


由于创新风险极高,所以非有大奖不可。大家看阿里巴巴上市,天下多少年轻人就不睡觉了?没有一个超级大奖,所动员的资源终究有限。道理在于,"一将功成万骨枯",不能只看到那几位成功者,一将功成,要赔进去不知多少英雄。平均说来,创新"利润"并没有那么高。激励更多潜在企业家、创业家进入,在竞争中提升品质、降低成本,最后好处还是会外溢的,让全体消费者与全社会受益。当然,中大奖的首富,能多投身公益,那就更好。




推荐关注中国经济学人新启动的专栏号

经济深观察 |经济的热度 观点的深度



扫码关注▼

ID: yhhhsbxz

经济深观察 可留言互动哦~


---无需再论加小助手和加群的必要性---

欢迎大家加入 微信群 ,建立更深度的阅读连接。有意进群者请添加 经济学人小助手 为好友,再受邀入群。


小助手▼


感谢阅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如觉侵权,请于后台留言,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处理



ID:economistchina

热文推荐 (点击即阅)

这次会议是对过去五年金融工作的否定

中国人口危机太严重了

万达等商界巨头为何突然刮起抛售风?

为什么你输掉了人生长跑?

楼市限制政策,一年半后有可能收回!

中国体坛高层触目惊心的腐败


你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查看所有往期文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