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智合
智合,一个有温度的法律新媒体。以敏锐慧眼洞察行业起落,以法律视角解读社会热点。行业研究,律界波澜,热点时评,实务技能,我们只传播有价值的内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Linux就该这么学  ·  别再担心了!微软高管也吐槽 AI:太累了 ... ·  昨天  
Linux就该这么学  ·  不止是操作系统!Linux ... ·  昨天  
Linux就该这么学  ·  开源装机工具 Ventoy 更新 ... ·  昨天  
Linux就该这么学  ·  告别繁琐操作!Linux ... ·  2 天前  
Linux爱好者  ·  126K + 30K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智合

318万“隐形”的法律人,抢了律师案源吗?

智合  · 公众号  ·  · 2024-10-08 19:03

正文

作者 | 孙麟飞

来源 | 智合研究院

400万法律服务人员?!

上月,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局长杨向斌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提问时,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各类法律服务机构75.4万个,专业法律服务人员399.7万人,建成59万个公共法律服务离线实体平台,60多万个乡村(社区)配备法律顾问,广大法律服务工作者每年办理各类业务 4000多万件。

“近400万专业法律服务人员”的数字一经披露,迅速引发了业内的广泛讨论。部分律师对此感到担忧,甚至有人认为律师行业可能因此产生颠覆性改变。

然而,细究该数据会发现,它并非“凭空出现”。早在2023年3月,全国就有各类法律服务机构超过76.5万家,专业法律服务人员达388.6万人 (信息来源: 智合 | 一周律所动态

此外,该数据涵盖的范畴也远不止“执业律师”和“律师事务所”,而是囊括了整个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在这庞大的法律服务“矩阵”中,律师所占的比例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国内专业法律服务人员构成 (截至2022年底)


在2017年《司法部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的意见(司发〔2017〕9号)》中,明确提出将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人民调解、法治宣传等工作统一纳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1] 。具体包括:


· 3.85万家律所,65万名律师(2022年);

· 2948家公证处,1.49万名公证员(2022年);

· 282家仲裁机构,仲裁员6万余人(2024年 [2] );

· 69.3万家人民调解委员会,317.6万名调解人员(2022年);

· 1.3万家基层法律服务机构,5.6万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2022年);

· 2837家司法鉴定机构,3.68万名从事“四大类”司法鉴定业务的司法鉴定人(2022年);

· 此外,全民普法方面,我国已培育420多万名“法律明白人”(2024年 [3] )。


谁是400万中的“多数派”?

在近400万法律服务人员中,人民调解员无疑是绝对的“主力军”。截至2022年底,依托全国69.3万家人民调解委员会,共计有317.6万名调解人员。然而,这支庞大的队伍,却面临着人员规模锐减的困境。


1996-2022年国内调解人员数量变化情况


早在1996年,全国调解人员的数量一度高达1035万人,而如今却仅剩原有规模的三分之一。如此大幅的变化,究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01 城乡人口比例逆转、人员流动加剧


· 1995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为29.04%,而到2023年,这一比例已攀升至66.16%。

· 长期以来,调解依赖“熟人社会”的信任基础 [4] 。传统的人民调解员往往是地方的长者、乡贤、村委员或社区(街道)干部,他们既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又懂民生实际,还有群众威信和人脉资源,在处理诸如婚姻家庭、小额借款和邻里矛盾等民间纠纷时,能够发挥扎根基层的优势,凭借过去在基层工作和生活中保持的良好形象所产生的“信任感”平息化解矛盾纠纷。

· 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员流动呈现出次数更频繁、更大规模、更远距离等特点。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从农村迁至城市发展,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不断输出人口,导致原有的本地亲缘和邻里关系网逐渐瓦解。同时,在高度流动且陌生化的环境中,“本地调解员”难以在外来人口和新兴群体中建立有效的信任,调解效果因此大幅下降,原有的作用难以延续,部分调解员因此离职。


02 从业人员能力“失配”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14条规定,人民调解员应当由公道正派、热心人民调解工作,并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政策水平和法律知识的成年公民担任。

· 在实践中,各地区选聘调解员要求不尽相同,但整体而言,调解人员的从业门槛较低,这也导致调解队伍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人员缺乏系统的法律知识和现代纠纷解决技巧。

· 过去,调解工作主要服务于以农村人口为主的社区环境,社会身份相对单一,调解案件多涉及邻里纠纷等相对简单的矛盾。随着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矛盾的类型和复杂度大幅提升。应对复杂案件时经常表现出首席调解员的“有力无心”、初级调解员的“有心无力”的情况,部分调解员因能力无法匹配而选择主动或被动地退出调解工作。此外,调解员队伍普遍“年事已高” [5] ,大多数成员为离退休街道干部或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同时,随着律师行业的快速崛起,不少调解员选择转行成为律师,导致调解队伍出现大量人员流失,新鲜血液补充不足,进而加剧了队伍的老龄化问题。


03 薪酬、考核激励机制的不完善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4条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不收取任何费用。

· 调解员的收入主要依靠地方财政安排的补贴,而补贴标准通常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由于各地政策、财政能力以及发放标准存在显著差异,许多调解员的薪酬待遇普遍偏低,部分地区甚至未能及时发放薪酬,纯粹是公益性的活动,极大地降低了调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 此外,部分地区无法形成有效的奖惩管理办法,也使得部分调解人员产生“调多调少与自身利益并不挂钩”,“做多做少都一样”的态度,并非时间不足、能力不够,实为缺少有效的考核机制督促多干、实干。


调解作为最古老的纠纷解决方式之一,在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为让这一支“隐形大军”重新焕发活力,202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与司法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基础性作用推进诉源治理的意见》,提出要“ 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抓前端、治未病,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入推进诉源治理,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 ”。


在“诉源治理”理念下,调解被赋予了更多期待,发挥的作用已经不容小觑。现如今,人民调解对当前律师的业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注:相似概念辨析

上下滑动查看↑↓

调解与人民调解的关系: 人民调解是站在中立立场上,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进而解决民间纠纷。人民调解与行业专业调解、行政调解、律师调解和司法调解共同构成了成了“大调解”工作体系。

人民调解与“枫桥经验”的关系: “枫桥经验”产生于浙江诸暨枫桥镇,枫桥经验”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自治,即尽量不使用公权力手段,以群众自我管理的方式化解矛盾、解决纠纷。枫桥民事调解是“枫桥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枫桥经验”的调解不能仅理解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如:邻里之间发生纠纷,另一个邻居也可以进行调解。他们可能不是人民调解委员会成员,但这类调解都是“枫桥经验”的内涵之一。

调解员抢了律师案源吗?

萨拉特(A.Sarat)和菲尔斯丁勒(W.Felstinler)在“纠纷金字塔”理论中曾阐述:现实社会中的纠纷具备金字塔结构,基层多元解决的方式越多、越理想,上升到法律层面的纠纷就越少。

从已公布的数据来看,确实有部分调解员在特定领域与律师的业务形成了“竞争关系”:


参与“诉前调解”的调解人员及机构占总体比重


最高人民法院数据显示 全国共有10.52万家调解组织、41.79万名调解员与四级法院进行对接,累计诉前调解成功纠纷3352万件 (参见《 以能动司法做实诉源治理“大文章” 》)

调解员与律师的业务范围并不重合。绝大多数(约280万名)调解员则主要活跃在社区和乡村等基层地区,处理律师通常“不会参与”的纠纷。以浙江省为例,2022年浙江全省调解民间纠纷中婚姻、邻里、合同、损害赔偿占总数的60%以上。这些纠纷通常具有以下特点:事实简单、金额较小,并且不具备足够的经济利益来吸引律师参与。

同时, 司法部数据显示 全国317.6万人民调解员中,专职调解员仅41.2万人 (参见《 法治日报|充分发挥调解基础性作用 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 》)

然而,在实践中,一些地方在落实 “诉源治理”“调解优先,诉讼断后”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刀切”的做法,部分法院为了追求调解率,甚至出现了“有案不立”的做法。同时,将一些具备立案条件的案件强行推向调解环节,不顾当事人需求和实际可操作性,导致调解流于形式,不仅未能有效化解矛盾,反而让当事人对调解失去信心,造成了法律资源的浪费,也违背了制度设计之初的目的。

究其初衷,调解员的存在还是对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补充,人民调解服务依然集中于基层社会治理,所以人民调解员的业务与律师相比,更多是“补位”而非“抢位”。



本文作者

孙麟飞

智合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关注律师行业数据,关注关于法律科技的一切。



参考资料

[1] 参见司法部官网:《司法部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 着力打造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和网络三大平台》,载https://www.moj.gov.cn/pub/sfbgw/gwxw/xwyw/szywbnyw/201712/t20171220_147843.html,2017-09-04。

[2] 参见最高人民法院:《累计办理案件500多万件!我国仲裁事业健康快速发展》,载微信公众号“最高人民法院”2024年09月09日,https://mp.weixin.qq.com/s/APZumGTU_oC9nvby8yDoNg。

[3] 参见司法部:《人民日报 | 我国基本实现“法律明白人”在每个行政村的全覆盖 法治中国根基不断筑牢》,载微信公众号“司法部”2024年9月25日,https://mp.weixin.qq.com/s/Zg8Z19DZmPhF0PZD9sxyjg。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