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1982年10月,教育部93号文件正式批准成立。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中古史纪念|田余庆:我的学术简历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 公众号  · 历史  · 2024-12-24 09:27

正文

田余庆先生百岁诞辰

纪念系列

编者按:2024年适逢田余庆先生百岁诞辰,也是他辞世的十周年。田先生的几部重要著作,近期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华书局分别出版了“百岁诞辰纪念版”。此外,在田先生逝世之后,家人和弟子在其遗物中发现若干笔记和文稿,滕昭宗先生又提供了与田先生的通信数十封,这些从未公诸于众的资料,不仅蕴含着大量珍贵的学术思考,也让后人有机会看到一个学者更为立体的形象。这批资料目前已经过初步整理,即将陆续出版,敬请期待。近期我们将选取这批遗文的一些片段,在北大中古史中心公众号进行发布,借以表达我们对先生的深切追念。



我的学术简历

此文是为《当代名家学术思想文库·田余庆卷》所写的自序(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1年)


学术贵创新。耄耋之年,创新乏力,学术活动已画上句号。这次出书,是由资深行家傅璇琮先生策划引起。我了解傅先生的造诣,情谊所在,不容我拒辞。近日,学界长者周有光先生百五高龄出版《朝闻道集》,论者以为此书不趋俗,不张扬,堪称独立思考、直写心得的智慧之作。他致力学术毕生不怠的意志触动了我,这也是使我勉力答应傅先生邀约而重拾旧作的原因。


按傅先生的策划,我还得提供一份概述治学简历和成果的五千字的短序,大概就是一篇学术人生的素描。这个方面我以往未细想过,现在试着勾勒一下。


我青少年的时候,颠沛流离,未能获得稳定的求知环境。平凡的家庭未曾给我书卷习气的熏陶。那时是抗战第一,个人成长也是时刻心系民族存亡。后来流亡到大后方,碰上逐渐兴起的学生运动新潮流,青年人忧心国事,痛恨腐败政治,自然被潮流吸引。可以说,我的青年时代,读书求知的机会是靠自我奋斗,在缝隙中获得的。读书欲望虽然强烈,却不存在学术上有多大造就的志向和幻想。后来几经折腾,试过几个学科专业,终于落脚到史学领域之时,我充满欢心和干劲,也由于缺乏坚固的学识基础而战战兢兢。


我起初的落脚点是北大文科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此时我已经转而专注于古代史,研究民国史并不是我的愿望。我在先辈的指点下被安排参加近代史史料编辑。1952年院系调整,调入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余逊先生过世,我被指定接替他在历史系的断代史教学工作,主要是秦汉史和魏晋南北朝史,兼教中文等系一部分通史课程。


那个年代的教师,尤其是中青年,多数人都只能随着政治运动的风向飘移,难得有宁静治学和独立思考的条件,业务长进有限,我自然也是如此。我在政治运动之余,把教学当作一小块“自留地”,愿尽心尽力耕作,一来为学生,二来也让自己获得一点教员的奉献感。我的要求不高,阻力却是很大,常被批评脱离政治,这使自己长期感到压抑。


学校也有科研任务。中国史的科研,风向所指,一是学术批判,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批胡适,但持续时间不长;一是意识形态强烈的五类课题的讨论,向达先生谓之为“五朵金花”。批胡适,我被邀约,写过批判“实用主义考据学”的文章,发表在《历史研究》上。当时自己是初生之犊,以无知而忝列“新生力量”,但心里并非无畏。我自知所懂甚少,跟着风向在政治上上纲上线,折腾一番,学术意义是谈不上的,运动过后,事情也就忘了。没想到隔了近半个世纪,谢泳先生著文涉及旧日批判胡适一案,顺便说到我,说我当年所批“实用主义考据学”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也就是我自己后来治学的门径。谢先生的中肯批评使我自感惭愧。


关于“五朵金花”一类课题的研究,当时搞得热闹,我也不甘寂寞,暗自跟进,只是尚无把握,不敢张扬。我把范围选定在阶级斗争(实指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在社会形态转变中的作用这个方面。这并非新鲜问题,要想出点新鲜见解并不容易搞不好很有可能被指责为异端。所以我着重找马恩语录来作支撑,写成了几万字的草稿,尚未完成。正在此时,学校展开反右倾机会主义运动,我被列入北大全校所谓批判“党内专家”(这是北大某领导人自创之词,意指以专家自恃的党内资产阶级知识份子,并不是真正的什么专家)一案。那时风云骤起,被批者和批判者都不甚明白这一案是怎样搞起来的,反正是乱砍乱伐,上纲都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披着理论外衣的反革命修正主义。批判毫无理性,残酷无情。最让我吃惊的是,校领导在总结此案的大会上,竟说出如果党员中有谁再搞修正主义,就休怪下手更重的威吓语言。我预料还将在党员教师中找所谓披着理论外衣反毛泽东思想的修正主义靶子,而我手上那篇未完成的文稿正适合批判的需要,于是就此机会偷偷把它烧掉,避免后患,心想以后决不再涉此类课题。下决心一烧了之,还有一个较深层的思想背景,就是批斗并没有让我明白究竟什么是修正主义,什么是历史研究中的修正主义。北大领导在总结此案的大会上训斥我们,气势很足,只是也没有说出什么是修正主义的话来。后来有点明白,就是越左越好。


在等待发落的过程中,我为了汇报学习毛泽东思想的心得,取毛选中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思想,写成一篇歌颂农民战争的文章,调子很高,《新建设》杂志印成大样,准备刊出。稍后形势变化,大局调整,舆论随之降温,文章没有出炉。这一在被扭曲心态下写下的表白性的违心之言,既误人又伤己,如果发表出来,成为我自己学术档案中的一页,将会是我永远的内疚,比起当年由于无知而乱批“实用主义考据学”,性质就不一样了。


接下来,在全国调整时期,我在翦伯赞先生主编中国史教材这项上面抓得很紧的任务中,潜心编写古代史的两大段落,利用时机补读了一些早该阅读的书籍。这是难得拥有的平静思考而又感到充实的几个年头,翦先生是非常关切我的长者,理解我的处境,对我调适心态帮助很大,我很感激他。只是他无从理解他自己的处境,不久以后就陷入大灾难之中,令人悲愤不已。


这几个年头,是我对自己的学术人生的反思过程,也是认识深化过程。我从自己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学术上不可能不受政治风向的制约,但也不能一刻放弃独立思考。求真务实毕竟是学术的首要条件。自己落笔为文,白纸黑字,要永远对之负责,不能只顾眼前。如果以务实求真为目标,真正做到以我手写我心,错了改正,这样的学术工作才能心安理得,才是为学正道。我按照独立思考、务实为学的信念,改变过去浮华的路数,设想沉潜做专题研究工作,逐步推出专题研究课程,酝酿写出研究文章和著作,重新开启自己为学之路,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没等到迈开脚步,“文革”一来,一切变样。不过有了这几年的沉思和历练,学术理念已较为明确。只是所设想的为学之路暂时受阻,等形势稳定后再说。


几年理性反思使我脱离了过去那种懵懵懂懂的状态,成熟了一些,懂得随波逐流的错误和危险。因此,我在十年“文革”中多少能理性地判断方向,谨慎从事,避开一些风浪,少栽一些跟头。这里我举与学术有关的两项事例。


正当外间盛传“劝君莫骂秦始皇”诗句的时候,军宣队带同出版社的人,找我写歌颂秦始皇的书,作为政治任务,要得很急。我知道此事有来头,不容说不。他们要的是政治,不允许两点论,学术水平不太在意。我处在困难中,只有拖延一法。拖到出书失了时效,才被允许改为写一篇论文,要在《北大学报》复刊号上刊登。文章写完了,虽然重在歌颂,但总体上还是没有脱离两点论。军宣队的干部会上放出话来说:“北大居然还有人坚持骂秦始皇是暴君!”言外之意大家懂得,好心人为我担心,让我家人考虑眼下利害关系,劝我不要再顶牛了。我当然非改不可。怎么改呢?我想到如果只图现在过关,时过境迁之后,有人以此责备我涂抹史实歌颂农民所反对的暴君,我能规避文责吗?所以我只有斟酌分寸,删除了部份内容,在文末另加小段文字,表明秦始皇历史贡献中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本文对此不予评论。这样,妥协达成,《北大学报》登出了这篇艰难曲折中写成的平淡文章。风波过去了,我逃过一劫,避免了背负自责的包袱,舆论也能理解我的苦心。事后回思,我把那时能侥幸争得这种妥协视为自己坚守务实为学的小小的得意之笔。


务实为学,还有一个事例。在评法批儒高潮中,我被约为《历史研究》复刊号写文章。此时曹操作为法家皇帝正被热捧,我觉得对这个问题还有点话可说,于是写成《袁曹斗争和世家大族》一文。审稿过程中,风闻有较强烈的责难,我没有太在意。我猜想责难可能是在曹操兴于法而终归于儒这一见解上,这一学术见解如经恶意歪曲,可能触犯大忌。但我知道,按曹操情况,不崇法不能起家,不入儒不能治国,此见解既有史料根据,又有前人研究可供参考,所以我敢于坚持。此文刊出时用小字排印,附在一篇大字排印的工农兵群众歌颂曹操文后,可以被理解为一篇供批判用的反面文章。我当时对此有点懵懂。后来全国政治大局有了急速转移,舆论重心随之大变,此文居然躲过批判。多年以后,清华的刘桂生教授告诉我他所知审查此文的幕后情况,颇为详尽曲折,也算是我所知关于此文的一点小小掌故。曹操一文的论点、思路和方法,实际上都是受陈寅恪先生的影响,这在当时并不是自觉的,却对自己以后的学术工作长期起著作用。现在我把此文选入本卷书中。


一场“文革”,连同其序幕和余波,对我说来,损失时间又不止十年。从生理上说这是读书人最能拼搏出成果的十年,我失去了。等我在学术上重新上路时,自觉还略有余热可用,只是一刻也不容耽误。


重新上路,从重新读书开始。旧史新读,有时能读出新义。学与思结合得紧一点,读书得间,能较快发现新问题,顺利进入研究过程。我秉持的理念,是求实创新。华而不实之作,无独立见解之作,无思想内容之作,趋俗猎奇之作,我都不去考虑。我知道能拼搏的时日毕竟有限,必须量力而为,心无旁骛,特别是在研究范围方面不容扩充。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是教书,我是以教书为乐的,所以我把备课与科研结合起来,教学促科研,科研为教学。我觉得这是我发挥余热的合适而有效的途径,我循此走过十好几年。后来一场大病剥夺了健康,教课暂停,科研还勉力维持,只是节奏慢了下来,思维能力退化。八十之后,沉潜的研究是全无力气了。


勾勒自己的学术人生,觉得在学术上能发挥一点光和热,主要是“文革”以后的事情,为时已经不早了。1991年我在自己的一本书的前言中说:


十余年来每有所思所作,总不免晚学之憾。但是自知之明和学有所守的体会却日渐增长。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学家在自己的一种著作付印后被问及此后写同类作品的设想(今按:这是指杨绛先生为《围城》出版事问钱锺书先生的话,当时为避攀附之嫌而未举名字),他回答说,要想写作而没有可能,那只会有遗恨;有条件写而写出来的不是东西,那就要后悔了,而后悔的味道不好受。所以他强调说:“我宁恨毋悔。”对这几句话,我曾久久凝思。我知道学科有不同,学识有高下,不能一概而言,强比前人。不过“宁恨毋悔”的论学之语有如当代《世说》,读来浓郁沁心,极堪回味,我愿以为圭臬。


我用旧日写的这段话来结束新的自序。我想强调一下其中的关键字,首先当然是“宁恨毋悔”。此外,“晚学之憾”和“自知之明”也要强调,“晚学”所以少成,“自知”所以知足。至于“学有所守”,是想避免曲学和滥作,守住科学良心,这是我的愿望。



推荐阅读



《拓跋史探》



田余庆 著

中华书局,2025年1月



《秦汉魏晋史探微》



田余庆 著

中华书局,2025年1月



《璞玉编:田余庆先生文稿拾遗》



田余庆 著

中华书局,2025年1月


目  次

>> 向上滑动阅览<<


第一部分 读书丛札

秦汉三国史

两晋史

南北朝隋唐史

《高僧传》笔记

《旧唐书》笔记

其他


第二部分 讲稿文稿

东汉王朝的衰落:内在矛盾

东晋门阀政治:历史背景和基本内容

中国大运河南段形成的历史背景

东胡的时代——关于乌丸的几个问题

东胡的时代——拓跋史中的几个问题

关于杂胡化的思考

致曹永年信两封论乌桓与拓跋相关问题

定襄之盛乐与云中之盛乐

致殷宪函论盛乐问题

古史分合中的国土开发与民族发育

中国古代统一国家的形成及其历史影响

中国史界状况和中日史学交流

在日本“中世史研究会”的发言(提纲)

为《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进言


第三部分 治学自述

我的东晋门阀士族研究:思路与过程(未完稿)

学术自传(稿)

我的学术简历

在九十华诞庆寿会上的发言

《九十华诞颂寿论文集》发布会讲话

展望与思考——访田余庆教授

耄耋之年话教书——访历史学家田余庆教授

田余庆先生访谈


第四部分 师友杂忆

历史主义无罪

在北大历史系翦伯赞教授百年诞辰纪念会上的发言

清明何处祭孤魂——在翦伯赞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忆郑师

邓师周年祭

周一良先生周年祭

《周一良批校〈世说新语〉》影印本前言

接替陈寅恪,树立了一个新的路标——《唐长孺文集》首发式上的发言

清淳勤勉老书生——商鸿逵先生十周年祭

睹书伤逝——纪念逯耀东先生





《东晋门阀政治》

(百岁诞辰纪念版)



田余庆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9月

ISBN: 9787301354735


目  次

>> 向上滑动阅览<<


释“王与马共天下” 

一  西晋诸王与王国士人 

二  司马越与王衍

三  司马睿与王导  门阀政治格局的形成

四  关于  “不与刘、  石通使”  问题 


论郗鉴  ——兼论京口重镇的形成

一  小  引

二  郗鉴的密谋

三  郗鉴与王导

四  郗鉴与京口经营 

五  余  论


庾氏之兴和庾、王江州之争

一  庾氏之兴  庾亮巩固门阀政治 

二  庾亮出都以后的政治形势

三  庾、  王江州之争

四  襄阳的经略 


桓温的先世和桓温北伐问题

一  桓温先世的推测 

二  桓彝事迹杂考

三  永和政局与永和人物 

四  桓温北伐与东晋政争

五  简文帝遗诏问题 


陈郡谢氏与淝水之战

一  谢鲲、谢尚与谢安

二  北府兵

三  淝水之战前后的陈郡谢氏

四  淝水之战与灭吴之战的比较

五  北方民族关系与淝水之战性质问题


门阀政治的终场与太原王氏

一  小  引 

二  “鬦王”  世家 

三  孝武帝与皇权政治

四  主相相持与太原王氏

五  小  结  


刘裕与孙恩  ——门阀政治的  “掘墓人”

一  晋末的北府兵

二  北府将乐安高氏

三  道术与政治

四  孙恩、  卢循、  徐道覆的家族背景  

五  孙恩、  刘裕与次等士族



后 论  

一  旧族门户和新出门户

二  东晋侨姓门阀士族的主要来源

三  门阀政治  —皇权政治的变态 

四  门阀政治和流民  

五  门阀士族的经济基础  

六  门阀士族的文化面貌

七  门阀政治的暂时性和过渡性 

改版题记





秦汉魏晋南北朝简史



田余庆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9月

ISBN: 9787301354735


目  次

>> 向上滑动阅览<<


秦汉时期

第一章 秦 统一的制的形成

一 秦始建立制统治和巩固统一的活动

二 推翻秦朝的农民战争


第二章 西汉时期统一的制的确立

一 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和削弱王国势力的措施

二 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 西汉社会各级的状况

四 汉武帝时期统一的巩固和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五 边境各民族西汉王朝同边境各族的关系

六 社会矛盾的发展与王莽改制

七 推翻王莽政权的农民战争


第三章 东汉时期豪强大族势力的扩张和统一走向瓦解

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豪强势力的扩张

二 制体制的完备和统治集团内的矛盾

三 边境各民族东汉王朝同边境各族的关系

四 东汉后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战争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文化

一 学术思想和宗教

二 史学、文学、艺术

三 自然科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一章 三国立和西晋短期统一

一 割据势力混战和三国立局面形成

二 魏国的政治和经济

三 蜀国的政治和经济

四 吴国的政治和经济

五 从西晋统一到八王之乱

六 西、北边疆各族的内迁

七 汉族流民和内迁各族大起义


第二章 十六国北朝的民族斗争和民族融合

一 十六国时期各族的封建割据

二 北魏前期(386—451)各族的反压迫斗争

三 北方社会各级的状况

四 北魏中期(452—499)的级斗争和孝文帝的改革

五 北魏后期(500—534)的社会经济

六 六镇、关陇、河北等地各族大起义

七 北齐、北周的短期对峙隋统一南北

八 北朝的边境各族


第三章 东晋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 东晋的统治和南北战争

二 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战争

三 南朝的政治

四 南方的社会经济和级状况

五 南方各民族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

一 玄学和宗教

二 史学、文学和艺术

三 自然科学




排版|汪珂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