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问题,我们的祖先为啥不驯服老虎,这样,人不就天下无敌了吗?
答案就在一本叫《枪炮、病菌与钢铁》的书中,本书主要讲述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巨大影响,其中第九章,讲的是人类驯化野生动物的过程,有一个“安娜▪卡列宁娜定律”:
“驯化的动物都是可驯化的,未驯化的动物各有各的不可驯化之处。
”
古人类抓到动物,肯定是要吃掉的,为什么没吃而是好吃好喝地养起来呢,肯定是因为这些动物符合人类的某些需要。
《枪炮、病菌与钢铁》总结了“可驯化动物”的六个条件,我拿来跟“公司驯化我们”的过程进行对比:
第一,“驯化成本”要低
前面说了,狼中只有那些能消化杂食的,才能变成狗。
这就是“驯化成本”的问题,人类自己都吃不到肉,哪里有你的份呢?
这个因素也排除了狮子老虎这种一天要吃几斤肉的大家伙,它们能捕到的猎物,恐怕只够它们自己吃。
这也导致了牛、猪和绵羊在驯化中形体变小了,因为要节省成本。
人很难从外观上判断驯化成本,所以,大公司喜欢校招,美名曰“一张白纸”,其实就是驯化的试错成本低。
第二,·生长速度要快
这个标准排除了大象,虽然它吃素好养活,身上肉也多,但缺点是长得比人还慢,划不来。
猪在这方面很有优势,它吃得不少,但长得更快,养几个月就可以杀了吃了。
这也导致了现在的鸡鸭都是速生品种,《麦兜故事》里有一句台词:
“这只火鸡死后在冰箱里的时间,比它活着的时间还长”。
知道公司为什么需要进步速度快的员工了吧?
这个条件在公司驯化中,亲测有效哦。
第三、力气可以大,但性格尽可能温和
驯化的目的就是限制动物身上的野性,但明显很多动物是“野性难驯”的,比如灰熊、野牛、河马,它们都是杂食动物,生长都很快,肉都很多,力气都很大,理论上可以帮助种地拉货,还可以吃。
但问题在于,它们都极度危险。
在很多地区,这些动物常常被养到一岁就杀掉。
人类为了征服它们,吃了不少亏,最后才不得不放弃。
嗯,这就是“刺头们”在公司呆不长的原因,就算能力很强、公司很需要的人才,也只能在执行层做事。
第四,性格需要温和,但不要多愁善感
很多大型食草动物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进化出“神经紧张,动作敏捷”的特点,帮助它们在危险中逃生,但这个性格非常不利于驯化,比如鹿和羚羊,把它们关在围栏里,它们就会惊恐不安,最终不是抑郁而终,就是为了逃生在围栏上撞死。
而绵羊山羊相对“神经大条”,最终被人类拿下。
所以“多愁善感”绝对老板喜欢的品质——还要补充一点:
有思想的“社畜”尤其危险。
第五,敢于当众交配
交配是动物的天性,但即使如此,很多动物也不喜欢当众交配。
人类也不喜欢,但为了保证“产量”,就需要驯化动物定时定点交配,。
猎豹作为比狗强N倍的猎兽,历代都有人试图驯化,但最后都在“当众交配”这个环节上失败,猎豹可以帮助人类打猎,就是不愿意在笼子里交配——丢不起这个脸。
驯化的本质是“奴役”,真正的“奴役”是精神奴役,所以羞耻感作为“高级动物”的特权,是“驯化动物”们一定要被剥夺的。
第六,群居结构
驯化到了高级阶段,就需要一两个人管一大群动物,这就必需是群居动物。
群居动物有一个特点,它们的内部总是分等级的,这样,人类只要掌握了“领头的”,就能轻易控制一大群动物。
甚至人类可以安排一个其他动物作为它们的首领,比如牧羊犬。
所以只有小公司敢扁平化,大公司嘴上说平等,实际上总是等级森严。
这六点总结成一句话:
你被驯化了,是你天生的性格问题。
所以,我们回头再说狗——其实是狼的一种,它的驯化,没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