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看起来,很多事情都纯属意外——谁能想到美国会制裁中兴?谁能想到董大姐一分钱的红都不分?谁能想到关于伊利的董事长有那么多的幺蛾子?
但是,偶然性当中其实蕴藏着一定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就是我经常讲的:故事终究会有讲完的时候。
去年市场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
“供给侧改革”
,一个是
“A股国际化”
。
先来说说供给侧改革。
过去一年,钢铁、煤炭等行业经历了一轮又一轮严酷的“去产能”后,没背景的小妖精都被孙悟空打死了,有背景的小妖精们获得了更多的市场。蛋糕就那么大,一些人退出,剩下的人自然就能获得更多的份额,赚钱也就不在话下了。
实际上,不仅仅是在周期性行业,在金融、互联网等行业,市场也都在自发地进行着“供给侧改革”。在金融严监管的背景下,大银行,大保险获得了更多的业务。在经济寒冬下,BATJ强者恒强,小的互联网公司生存艰难……
由此可见,市场“以大为美”的本质是:
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利益格局的洗牌与重构。
再来说说
“A股国际化”
。
随着沪港通,深港通的开放,以及A股纳入MSCI的预期,使得A股与国际股市的联动性不断加强。市场认为,在海外投资者的参与下,A股中的估值洼地将被逐一填平。那些市值介于1000~5000亿的公司,由于估值低于美国同类型公司的平均水平,因而涨幅较大;而中小市值公司相对估值过高,遭遇持续抛售。所以,所谓的“A股国际化”,本质上还是股市中再常见不过的
“均值回归”
。
“核心资产”的故事,在今年1月份的那次18连阳中达到了高潮,又在随后的小股灾中,迅速幻灭。
那么,这个故事讲完了吗?
到了今年,供给侧改革仍在继续,但是力度上已经有所减弱。在最近的政治局会议上,对供给侧改革的描述是:“更多运用
市场化法治化手段
化解过剩产能”,而不再是之前更加严厉的
“行政手段”
。在重要性上,供给侧改革也排到了“三大攻坚战”和“扩大内需”之后。
另外,从A股国际化的角度来看。A股的核心资产们因为去年涨的太多,甚至涨过了头,估值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另外一方面,让几千亿、上万亿市值的公司每年保持高速增长,也不大现实。
如今,ZF和市场关注的新故事是:
新经济(尤其是核心技术)、扩大内需以及扩大开放(尤其是金融开放)。
索罗斯曾说:
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要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
既然,核心资产的故事已经讲到众人皆知了,(信号是300亿的价值型基金一天之内被一抢而光),那么就是聪明的资金逐步退出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