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张丽俊
创业酵母创始人、酵母咨询创始人、知名组织创新专家、前阿里巴巴集团组织发展专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科院物理所  ·  橡皮能不能黏住尺子?小学生都知道DeepSe ... ·  昨天  
环球物理  ·  【Nature社论】量子力学一百年:一场未完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张丽俊

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底层牵引力

张丽俊  · 公众号  ·  · 2025-02-02 07:00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探讨了人性的底层牵引力,包括贪、嗔、痴、慢、疑五个方面,这些底层牵引力阻碍个人成长和发展。文章给出了针对每个方面的解决方法,如做减法、控制情绪、追求内啡肽、保持谦卑心、积极行动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文章主题

文章讨论了人性的底层牵引力对人成长和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反人性的能力来摆脱这些牵引力。

关键观点2: 底层牵引力的五个方面

底层牵引力包括贪、嗔、痴、慢、疑。每个方面都给出了具体的解释和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观点3: 解决底层牵引力的方法

文章提供了针对底层牵引力的解决方法,如通过做减法来克服贪和嗔,通过追求内啡肽来克服痴,通过保持谦卑心来克服慢,通过积极行动来克服疑。

关键观点4: 《精进日志》的作用

文章提到了《精进日志》这一工具,可以帮助读者做减法、实现深度思考、提升管理能力等。


正文



导语: 为什么说“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是底层牵引力”?那么该如何打破底层牵引力,向上生长?今天分享一篇历史好文,与你一起探讨。

本期音频是由科大讯飞提供的语音合成支持


向上的路总是艰难而曲折的,而向下坠落,却非常容易。


每每当你想要奋进的时候,总有一种力量在往下拽你,往下拉你。


而拉你的力,就是那些人性最底层的东西,也就是底层牵引力。


那么,有哪些底层牵引力呢?


01 贪:什么都想要

什么是贪?就是贪婪。


我们总是什么都想要,想把所有的东西都抓在手里。但什么都想要,很容易让我们什么都得不到。


雷军在《顺势而为》一书中,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他最早办了一个三色公司。


什么都想做,每个项目都不想放过。


他做过装机,软件开发,倒手电子元器件,连打印的活儿都接。


但陷入了困局,甚至经营不下去了。


雷军得出了结论: 其实大到公司布局,小到定义一款产品,克制贪婪,要不断收敛,少就是多。


我们每一个人也是如此,为什么很多人每天都很忙碌?每天加班,但就是不出结果?


就是他每一件事都不想放弃,每一件事都要做,甚至想把每件事做好。


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每一件事都做了一点,结果每一件事情都没有做好,这就是瞎忙。


2024年,怎么摆脱“贪”这一底层牵引力?就是做减法。


①给工作做减法。 你做得多,不一定做得好,舍弃那些和目标无关的东西,而是要深度思考,聚焦在那些少但真正能产生价值的事情上。


《精进日志》 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可以帮助到你。它有三个核心点:要事当先、深度思考、想不透的事情持续想 。到今天为止,但凡我带人,我都会给他一本 《精进日志》 ,告诉他从今天开始写TDL。



春节结束后,你一定要会写,从而提高你的效率,让自己成为一个深度工作者。


②给内心做“减法”。 减少你的欲望,才会更有幸福感,走得也更稳。


学会做减法,学会放弃,才是真正的大智若愚。


02 嗔:愤怒的野马

嗔,就是你的情绪。


很多人总是被情绪左右,别人不小心踩了他一脚,他都能大发雷霆,甚至大打出手。这时候,他就像一匹奔跑的野马。


什么是奔跑的野马?


非洲大草原上,有一种蝙蝠,专门靠吸动物身上的血维持生存,而野马正是它们的目标。


之前人们认为,有一部分善于奔跑的野马正是因为被蝙蝠叮咬,才会丧命。


但之后动物学家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果却让人大吃一惊:


原来蝙蝠所吸的血量并不致死,野马真正的死因来自于自己的暴怒。


在被蝙蝠咬伤后,大多数野马急于摆脱蝙蝠,而不断狂奔,最终疲劳致死。


如果一遇到问题,他就崩溃,一遇到点突发状况,就失去了理智,何尝不就是“狂奔的野马”?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Festinger)有一个很出名的研究,被人们称为“费斯汀格法则”:


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的,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决定的。


所以,不要做狂奔的野马,不要被情绪绑架。你要摆脱“嗔”这一底层牵引力,你要有反人性的力量,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


03 痴:追求即时满足

痴,就是痴迷。


生物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叫做“老鼠也疯狂”。


一只老鼠被连上了一个电极,每当老鼠按下按钮,就有微小的电流刺激它的大脑。


但老鼠被电后不仅没有躲开,反而越来越兴奋。


12个小时的时间里,老鼠足足按了7000次按钮,最后力竭而死。


原来,电极刺激了大脑区域的快感中枢,于是老鼠掉入了这个“快感陷阱”里。


我们也容易变成这只疯狂的老鼠。


比如春节期间,我们刷短视频,一刷就上瘾,一看就是好几个小时,根本停不下来。你看,很容易就被牵引力拉着往下坠。


之所以这样,也是因为在刷视频的过程中,会分泌多巴胺。


你刷到一个喜欢的视频,多巴胺就会分泌一下,久而久之就会上瘾。最后,你的时间就耗在了这些低级的娱乐上。


那么如何摆脱“痴”这一底层牵引力?


就是不要追求多巴胺,而是要追求内啡肽。


内啡肽不是奖励机制,是补偿机制,你做了一件事,比如健身,这个过程虽然痛苦,但在痛苦之后,会分泌内啡肽,给你补偿一下,产生快感,能够让你坚持下去,下次会更享受这种快感,从而形成正向反馈。


你要做一个长期主义的人,而不是在低级的快乐中迷失。


04 慢:自以为是

所谓慢,就是傲慢。


你有没有发现,越是无知的人,越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1999年,心理学家大卫·邓宁与其研究生贾斯廷·克鲁格提出了邓宁-克鲁格效应。


在这个效应中,你可以看到:


那些能力水平高的人,往往会低估自己,觉得还有很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正因为知道自己不知道,从而陷入了某种绝望。


反而是处于愚昧之巅的人,他非常自信,他甚至认识不到自己的平庸。


邓宁-克鲁格效应 图源网络


正因为认知有限,所以他就容易夜郎自大。变得傲慢,觉得自己什么都懂,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别人都不如自己。


在这时候,他就会形成低层次的认知闭环。 低层次的闭环,会把我们的人生画地为牢。他拒绝新的信息输入,这样,他永远不可能得到成长。


那么,怎么摆脱“慢”这一底层牵引力?


就是稻盛和夫说的,无论身处什么环境,都不要忘记谦卑之心。


美国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说: “知识的最大的敌人并不是无知,而是自认为掌握了知识的幻觉。”


保持谦卑心,打破幻觉,才是向上的开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