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结构:锋会回顾+招聘合集+嘉宾合作/志愿者招募
点击视频,还原精彩直播现场
我不太相信近现代建筑变成废墟以后会有美感,可是如恩的作品改变了我的观感,尤其是水舍。
把错综复杂的旧建筑改造再利用的问题,最后又用一种举重若轻的方式来求解,所以她是张永和老师口中那种“有问题的建筑师”。
老西门项目一开始就是想要让这些“附近”不曾离开,甚至归来。
过程有很多的故事,但最重要的是,如果没有这个结构,“水乐堂”天顶上的一滴水乃至这整个建筑就不可能建成。
当我们走到很遥远的地方做建筑,虽然辛苦,但会遇到非常美好的场景和回忆,这是对我们作为建筑师的一种珍贵回馈。
挫折、夭折才是常态。如果不能够去预期未来的一种生活方式,不能以一种开放的这种思维去思考未来的话,你的建筑可能一建成就已经过时了。
3月7日上午,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的前一天,王南老师带着一个红色的小本,来到了往日拍摄一席·建筑课的现场。作为家喻户晓的国民建筑史男神,今天的王南老师并不是讲建筑史,而是友情客串了全球知识雷锋的特别节目,作为特邀主持,与六位当代中国富有影响力的女性建筑师直播对话。
在王南老师随身携带的红色小本上,记录着他为此次直播所做的功课,书写着一个个关键词——
新浪潮电影、场地敏感性、废墟感、理想与诗、午夜巴黎、2.5维、透明度
......每个词语都对应着这几位建筑师独特的性格与理念。在这场直播里,六位知名建筑师将带着观众们逛逛自己的工作室,聊聊设计理念和项目趣事,然后与主持人对谈,回答观众们的问题。
下午2点直播开始,“3,2,1。”王南老师挺了挺身子,对着镜头讲出了开场白。
“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上升。”
“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上升。欢迎大家收看全球知识雷锋·中国建筑锋会,女神节的特别节目。我们的主办方全球知识雷锋是我所知道的中国建筑界的最有活力,最有创造力,最年轻最可爱的媒体。”
“前段正好特别巧,我做了一个题为《作为建筑史家的林徽因》的演讲,其实就是想向社会大众说明:民国一代才女一代佳人,其实最主要的身份是一位建筑史学者。她当然也是中国最早的女性建筑师,有了她开道以后,后面就有很多杰出的女性建筑师涌现出来,比如说作为她们学生辈的张锦秋先生、郭黛姮先生等等。当然也包括我们今天锋会马上要请出的6位女性建筑师行业翘楚,按照周榕老师的理论,她们大概算中国第5代或者第6代的建筑师。如果和电影导演第5代、第6代相比,她们的年龄都要年轻得多。这可能是我们建筑师的行业特点决定的,我们要到年纪比较大才能真正的成材,所以我们的代际相隔也比较远。”
“我们锋会的程序是每一位建筑师,带领大家导览她们的工作室,然后会和大家有一个交流。建筑师的事务所是他们灵感的诞生地,是他们打磨作品的地方,凝聚着这些建筑师的思想与精神。这是非常宝贵的机会,让我们可以去了解一下。”
第一次连线,将我们带到了上海胶州路,见到了优雅美丽的胡如珊老师。经过两年多的修整,如恩设计研究室在100多位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在这里扎下了根。
No.31,如
恩的新家,也是如恩
的旧建改造作品。
整个办公区分为四层。第一层的画廊有一些进行展出的展览。建筑内部二层是设计共和的办公室,三四层是如恩设计的办公室。
每个办公室外的尺寸标注、精心挑选的桌椅、散落在墙角的画,让设计师在可感知的设计环境中成长,也是如恩设计对细节追求的体现。
胡老师对设计细节的追求也体现在直播内容的用心准备,观众得以一点点看见事务所的全貌和如恩伙伴的日常。郭锡恩老师被cue出镜非常可爱,讲解了自己手头上的设计,镜头还捕捉到案头的温馨老照片。
优秀的建筑是强有力而又能直抵人心的。“每年我们都会花很多时间去朝圣不同的项目”,胡老师答复王南老师最令自己感动的朝圣建筑的时刻,“我记忆最深的,是大学时候,刚读建筑二年级。我和两个朋友开车10个多小时,从旧金山开到圣地亚哥去看路易斯康的索克生物研究中心。”
“我从停车场经过底下经过第一次面对大海,看到建筑和水平线的结合的景象给我印象非常深刻。”
在回答弹幕观众的提问“每个项目胡老师是否会亲自跟进”时,如恩给出了肯定的答复,并耐心讲解如恩的工作模式:“我们整个楼里曾经有200多个人,但是我们工作室不到80位设计师。我们也有着不同的部门,包含平面设计、产品设计,景观和制图等,所以剩下的建筑师大概为40-50位。我和郭老师带每个团队和每个项目的出创意和概念,但是之后的工作也需要交给不同的团队。”
“我觉得如恩更像是一所语言学校。”虽然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做着不同方向的项目,但是对如恩设计理念的共同追求,让10多个不同国家的人走到一起来了。
彩蛋:胡老师cue到同事是否关注全球知识雷锋(这是小雷锋老作者,普林毕业的冯立星)
只要你热爱建筑,你是⼀个很好的设计师,我们都欢迎你来加⼊。
直播前,刘珩老师和小雷锋定了一条尽可能展现细节和工作室文化的流线,确定了一镜到底的拍摄方案。
从办公室书架的镜头开始。虽然是两周前才搬入这空间更大的新工作室,但对工作繁忙的建筑师来说,办公室要从清爽变成messy简直太容易了。
因为这次项目时间比较紧,工作室里还有同事们在加班,甲方亲自跑来事务所“督战”。
窗外是怒放的木棉,这种大面积的的开窗总会带给人超绝的体验。清爽的景观界面与远处隐隐绰绰的大厦又时刻提醒着深圳速度,“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种自然与社会的矛盾感,也许正是促成NODE设计哲学的动机。
走过“图书馆”与“材料库”,我们来到了一个小“厨房”。茶水间休息室被有意做得非常舒适,“我们自己有阿姨帮大家煮饭,也有咖啡有煮饭的空间和一些生活用具。”这里有丰富的郊外活动,设计体验,轻松的团队氛围与工作相处模式。
模型是“事务所最大的财产”。这里面有我们的一系列尝试与探索——上海奉贤中学综合楼,金威啤酒厂等项目,个个充满巧思。背后还有一面墙的工作模型陈列——混凝土质感的“南沙第一个书店”,PVC板拼成的简单工作模型,还有去年疫情期间做的净水厂改造——一个小小的顶对空间的限定,让净水厂成为了一个“精神场所”,可以“看鸟,看海”。
“实际上我一直比较强调我们的南方性的,因为我们所在的场地就是南方,跟这种通透、这种层次,实际上有很多的关系。所以我们希望能够对这种地域性的一些理解,一方面渗透在我们对于空间的理解上,但其实也让这种南方性渗透到我们创作的空间里。”
刘珩老师直播时的状态太好了,不要错过视频
从南沙原创近期两本出版物《南沙原创专辑:日常化的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上的精神改造,让这些项目也成为了网红打卡地。“不要美化建筑日常”,结构设计,构造节点设计,乃至驻场时的灰头土脸,建筑师工作本来就没有影视剧渲染的那般美好,然而,这也是建筑吸引人的地方,不是吗?
*鸣谢:热心观众卢昊卓,本文部分内容参考及引述其对朋友圈短评。
“Architecture is a way of thinking.”
在杭州市中心莫干山路的壹向大楼,红色的长台旁,戚山山老师欢迎大家来到STUDIO QI。老师刚一露面,就让直播间里的观众们直呼女神(甚至都没有注意到
STUDIO QI
周末不加班)。
STUDIO QI
之前在一个改造电影厂房里办公过,那是个院子,更具有生活气。而现在的壹向大楼是David Chipperfield设计的,外表以铜壳包被。在这里等它随时间变化慢慢变绿时,
STUDIO QI
也想挑战一下,如果在一个非常专业的、建筑师给建筑师们设计的写字楼里,是不是仍可以充满生活气。
红色长柜上摆放着各种奇怪好玩的物品,有精美的作品模型、自己设计的碗筷餐具、以及加汽油就可以行驶的航模,是
STUDIO QI
多元性的佐证。鲜红色背景墙上写着的是
STUDIO QI
的slogan——Architecture is a way of thinking。
“我们希望建筑的最终产物不仅仅是建筑物,而是设计过程中整个的思维过程。无论建筑有没有建成,它都是可以为后人所用的,这是我们思想的积累,这也是为建筑学的积累。”
讲讲
STUDIO QI
的两个项目。第一个是我个人最喜欢的项目——安之若宿·山,它由云南腾冲村里的阿姨们用砌砖建成的,然后再交接给女业主。从阿姨们到女业主再到女客人们,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女性之间的接力。其实,比只去追求建筑的精致更重要的是,建筑能否承载于这么一片生活的土地上。
第二个项目,是西藏的一个系列项目。2016年,我开始与松赞合作,目前是松赞滇藏线的首席建筑师,今天也正是南迦巴瓦峰前达林山居的落成日。(小雷锋:采访之前根本想不到老师为了西藏的项目,17、18年两年里往返藏地不下50次。)
在被问到
STUDIO QI
现在项目类型的主要方向时,戚老师回答,民宿项目确实是已经成熟的事务所项目区块,随着成绩越来也好,也吸引了更多更好的甲方。除了民宿项目,
STUDIO QI
也有一直在进行的参数化项目、以及公建类设计项目,因为体量比较大,落地还需要一定时间,希望不久的将来给大家看到。也希望更多的小伙伴加入正在迅速成长中的
STUDIO QI
!
山山老师还特别贴心地回答了网友问的最多的健身问题,并首次分享了自己私人的健身挂历!
小雷锋感言:
我最开始都没想到山山老师的事务所竟然在壹向大楼!前采时就感到老师太温柔大方了,事务所的氛围也非常融洽。我们采访时事务所的一位同事说,在这里能亲身投入项目的100%,参与度非常高,让人特别有动力。
不过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问到当年老师在GSD被选到伦佐·皮亚诺事务所的实习经历时。老师提起了在那里整整画了8个月施工图,而且还是用挪威文、意大利文和英文三语进行绘制。项目所有的施工图细节,都是暴露在建筑现场的外部的。当时的锻炼所养成的落地意识与脚踏实地,是老师珍视至今的财富。
“我们其实是要跟这座城市,跟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来分享的”
北京的中旭理想空间工作室,虽然地处城中心的西城区车公庄,但园区内却相当清静。
工作室外的门厅里,玻璃罩下摆放着工作室代表作品,湖南常德老西门几期工程的整体模型。这是历时5年的老西门街区改造工程,在保留原生态的烟火气,实现100%的回迁的同时,建设出了众多极为丰富的高品质公共空间。老西门内的每一处“新”都对应着过去的一处“旧”。
工作室里面的布置和陈设充满艺术气息。走廊沿途摆放着老西门的各件模型、平日里收集起来的各种小物件和花花草草。我们依次看到了老西门的窨子屋博物馆、钵子菜博物馆、丝弦剧场、回迁楼等建筑的精致模型。直播间里弹幕举手:“我们景观课还讲过这个案例!”
工作室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巧思。特别是secret garden,里面藏着不少工作室的大家去现场时候带回来的好玩的东西。
接着我们走进曲雷老师的办公室,“这幅画是曲先生画的,我先生也是我的合伙人曲雷,他是有童子功的,他手绘非常棒”。
王南老师在之后的问答时,说起了他印象很深的是一个画面:曲雷老师登上钵子菜博物馆脚手架,身手矫健,然后对着工人说,你也别看图纸,图纸不准,你看我给你画的来。这让王南老师看到了那种工匠精神。
为什么老西门“生”下来就已经“老”了?就像项飚在《十三邀》里说的“消失的附近”,因为老西门项目一开始就是想要让这些“附近”不曾离开,甚至归来。
作为建筑师,我们其实是要跟这座城市,跟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来分享的。我们想要复苏常德人的童年记忆,在现在的城市中重新嵌入过往的日常。相比于专业建筑摄影拍下的照片,我们更在意每一张在现场拍下的照片,可能不好看,但是它更直接,富有烟火气,更能让人感觉到建筑在被人使用,在和一切的人产生联结。
最后,谈谈过去写的诗。我“痛恨建筑”,对我来说,诗就是现场、就是速写。可能是时空交错下所有美好的理想与不得不妥协的现实,都在一瞬间奔涌进脑海,然后激荡出来就是一首诗。这里面也蕴藏着任性和要去破除的执念。执念是“过去你总希望完整,你总希望用一种建筑师的方式去跟甲方、跟城市主管部门对话”。但诗是需要时空感、穿越感和那种饱含其中的生命力量畅想,所以有空间的节奏、有押韵,但是又绝不只是一篇议论和叙事。
(何勍老师的直播是用语言根本描述不出来的,是充满惊喜的发现之旅!建议大家直接看何勍老师的直播回放,来感受理想空间工作室的理想生活!)
“既要能够掌握未来,又能够踏踏实实的享受当下画图与思考的每一秒,是年轻建筑师可能需要去修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欢迎来到我们的临界工作室。现在我们走过的是茶儿胡同,是大栅栏这个街区里最安静的一个胡同。我们也在门口做了一块小小的景观改造。如果天气好的话,会在这边一起吃午餐、喝个咖啡。现在我们进到工作室里面来。”
从街角胡同口开始,慢慢进入事务所。临界工作室从2015年初进驻这里,到现在已经有了6年时光。一进门,穿过玄关进入正厅,就能看到工作室改造新增的夹层。“我们当时没有办法做室外的改造,但是我们基本上对室内的墙体,包括屋面都做了重新的防水和保温。”弹幕里还有观众发现之前看过的项目就是陈忱老师的工作室。
话说着走到了屋顶,天气晴朗的时候,屋顶望外,京城美景胜收,时不时有小动物出现。这时候事务所的外国同事接过手机,翻窗爬出去带领大家体验《刺客信条·北京》,远远地能看到前门。
reMIX是一个非常扁平的工作团队,不太有职位的划分,没有所谓老板、实习生、项目建筑师的划分。工作室内部不设限,就像大家看到的方案讨论场景一样,处理问题时reMIX都会有这种非正式又自发式的讨论。
从初创的3个人,发展到后来10个人左右的团队,我们的兴趣一直是mix,对建筑景观的边界的一些探讨,包括从小尺度大尺度中尺度的跨越。历经着种种建成的喜悦与未建成的磨砺,苦辣酸甜之中,reMIX在不断探索着边界与连接。
为什么会选择在胡同里办公?因为我们认为无论心里想着多么宏大的城市理念,或者新锐的建筑设计创新,我们都必须要去探讨最接地气的最柴米油盐的那些问题。尽管北京作为一个老城,在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可能是非常缺失的。但是和深圳对比起来的一老一新之间,它所能给我们带来的这种想象力是无限的,而且又发生在一个合适的契机里。
“在我们七八年的建筑实践中,可能做了有100个项目,但是建成的有10个,这都算很不错的了。挫折、夭折才是常态。如果不能够去预期未来的一种生活方式,不能以一种开放的这种思维去思考未来的话,你的建筑可能一建成就已经过时了。所以既要能够掌握未来,然后又能够踏踏实实的享受你画图,你思考的每一秒,我觉得这个是年轻建筑师可能需要去修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最后压轴出场的是矶崎新+胡倩工作室的胡倩老师,我们也重新回到了上海市中心的,来到这座位于黄浦区江西中路的老房子内。
工作室已经在这里11年有余,一方面是这里办公环境、地段都非常棒,老房子里的墙、柱、梁都非常有格局。一方面是因为长期工作生活积累下的模型和书籍搬运非常麻烦。工作室秉承东京工作室的非商业设计事务所的设计态度和模式,结合中国国情努力服务于客户和社会。
门前有一座雕塑,是我参与的城市雕塑项目的模型,配上灯光,显得格外的肃穆。会议区域,白墙白桌,没有太多的装饰。不管是同行还是甲方,谁来了都在这张桌上开会,没有太多形式。开阔的办公区域,可以容纳现在工作室30人。
正对门口的置物架有我珍藏的套书,和许多经典项目的模型。收藏了矶崎新先生所有出版的300多本著作,和有先生访谈的报刊杂志。
“模型多!这是我们工作室的最大特点。”工作室面积不大,是通透的一间平层,进入大门后,还有一道宽敞的门厅。“过年前,这里堆满了全是模型,还有很多废料,每年要花不少钱让人来收走。”胡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模型室,门口还有一个工作室成员们自己制作的独具创意的喷漆架。
矶崎新先生是否参与到工作室项目中呢?其实矶崎新工作室并非总部-分部的关系,而是在世界范围内跟着项目走,现在“80%的项目他都有从概念方案开始积极参与。”
我与谭盾老师一拍即合,从项目缘起到策划、设计、施工、反复沟通直到建成的全流程一同完成了“水乐堂”的项目。与谭老师之间的合作,类似音乐家与建筑师之间的关系,但音乐家更容易天马行空,我作为建筑师需要果断地让空中的音符落地生根。
过程有很多的故事,但大家看不到的且很重要的是,如果没有这个结构,“水乐堂”天顶上的一滴水乃至这整个建筑就不可能建成。
PS:胡倩老师在最后10分钟,深入浅出地向大家讲明白了“水乐堂”项目,直指事物的脉络,简练而又深刻。更多关于构造及施工的细节,请到下方查看回顾视频。
小雷锋感言:
在采访中,胡倩老师说到自己在日本的求学经历,也提及自己在建筑上的坚持:“我想我做建筑大部分的工作可能在技术层面上。日本建筑本科毕业是工学学士,而不是建筑学士,到了研究生的时候会细分,如果你是做建筑人文艺术这一类的,拿的文凭是建筑研究生。
也就是说,在日本的教育环境里,本科时期大包括环境、材料、建筑历史、建筑学都混在一起,最后拿工学学士文凭,大部分人在工学范畴里。一旦进入研究生就会分得非常清楚,如果是走建筑艺术人文这条路,就已经肩负了矶崎新老先生提出的问题,要在几乎没有收入的情况下仍然抱有决心,在看到它背后的艰辛之后仍然把这种困难肩负上,选择这样的工作是对人文的贡献。”
6位杰出的女性建筑师给我们导览了她们的事务所。我现在花一点点时间再为大家回顾一下,刚才我跟她们交流当中,我自己特别喜欢的她们的几个建筑。这样可能会更形象一点。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是如恩的代表作。上海南外滩的水舍,一种新旧融合的感觉,把过去近代的建筑遗存改造成一个精品酒店。
我刚才谈到的近现代建筑的废墟感,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呈现。我喜欢古罗马的废墟,但我不太相信近现代建筑变成废墟以后会有美感。可是如恩的作品改变了我的观感,尤其是在水舍,包括他们自己的工作室当中,这种新旧结合的魅力是很打动人的。
我尤其推荐各位去现场看这座建筑,如果暂时不能去,可以登录如恩的官网去看为这栋建筑拍下的那段电影,电影本身也是一个非常打动人的艺术品。
甚至包括阿那亚艺术中心,虽然是一栋新的建筑,可是已经具有了某种历史沧桑感。刚才胡如珊老师跟我们谈到她对怀旧的理解,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些建筑的创意。
这是刘珩老师的代表作之一,蛇口的“天空一片云”(蛇口浮法玻璃厂主入口)玻璃厂的改造。把错综复杂的旧建筑改造再利用的问题,最后又用一种举重若轻的方式来求解。所以她是张永和老师口中那种“有问题的建筑师”,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主。今天她也把自己的设计理念对我们做了一个清晰的呈现。
这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她的一个作品,深圳福田婚礼堂。引入了这种岭南园林的元素。过去,大家到民政局去结婚,都是很例行公事的这么一个流程。刘珩说:结婚,甚至开玩笑说离婚,都是人生中那么大的一件事情,难道不能把它变得有仪式感吗?所以就用园林的手法来铺陈,然后有一个中式的婚礼堂、一个西式的婚礼堂,包括她在诠释建筑的时候,也说出了“景是时间的空间感”如此精彩的理论话语。
这是我喜欢的她的另一个建筑(坪山阳台 - 深圳坪山河南布净水站上部建筑)。这是刘珩老师近年来致力于把普通的基础设施加以公共化,把它和城市公共空间结合起来。下面是一个净水厂,可是上头变成很富于诗意的这么一个平台。
刘珩老师自己也说她喜欢法国新浪潮的电影,我看到这个平台第一眼,我就想到戈达尔的一部电影叫《轻蔑》(1963),里面拍了意大利早期现代主义一栋特别牛的别墅,盖在悬崖上头,也有这样的橘红色的大台阶、屋顶平台。可惜没有机会和她深入交流,希望以后讨论讨论。
这是刚才何勍老师和曲雷老师的代表作——常德老西门。这个作品第一次打动我,其实是在朋友圈,看到都市实践王辉建筑师写了一篇评论——这是我近年来看到王辉最精彩的一篇文章——他显然是被这栋建筑深深地打动。而且他的那篇文章里面充满了诗意,当然一如既往地探讨康德哲学。
这是钵子菜博物馆。乍一看充满了那种路易·康或者柯布西耶的建筑的味道,整个建筑洋溢着一种日常生活散发出来的诗意,刚才我们看了何老师和曲老师的讲述以后,大家更能理解了,对吧?这就是我们要深入到下蛋的鸡和鸡窝里去的原因。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个创作是如何诞生的。
这是矶崎新先生的名作(上海喜玛拉雅中心),也是矶崎新+胡倩工作室在上海能够发展壮大的一个很重要的契机。里面是早年就非常前卫地用参数化来设计的,像巨大的树一样的结构——刚才陈忱讲到过关于未建成——这样的结构探索,在矶崎新先生的国家大剧院的竞赛方案里面就已经出现了,没有建成。可是最终,矶崎新老先生坚韧不拔地在上海喜马拉雅中心、在其它的一些建筑当中把它们实现了。
这是刚才胡倩建筑师花了很长时间和我们来讨论的朱家角的谭盾的水乐堂。外表看起来和古镇的其他建筑物没啥两样,可是背后有着复杂的故事。也感谢刚才胡倩建筑师给我们做了一个精彩的诠释。
戚山山老师名字里有两个“山”,所以跟我们分享了好多跟山有关的建筑。她也讲了儿时关于西湖边爬山的记忆。我第一眼看到安之若宿这个建筑也是非常惊艳的。这次有机会跟戚山山老师交流,她把我想的那几个空间原型统统都颠覆了,然后说出了自己内心深处创作这栋建筑的潜在的空间意识。
下面是戚山山老师在西藏建成的宏伟壮观的一系列的山居。这是其中她刚才介绍的用模块化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的松赞-来古山居的景象。
再看南迦巴瓦峰,这是非常难得看到的。可是在她营造了这座美丽的民宿之后,大家可以在房间里面一览圣山美景。这里其实也凝聚着戚山山老师的儿时记忆,她有少年就经常进藏的童子功。现在我知道有两个建筑师打拳击,一个是安藤忠雄,今天知道还有一个戚山山。
这也是她很有意思的一栋建筑,叫西塘九舍。我觉得特别好玩的是她画图的方法,不管是分析图还是下面的这张“说不清道不明”像现代派绘画的图,好像比较好地诠释了她一直在强调的“2.5维”的建筑理论。
这是刚才陈忱的临界事务所在旧城的几个项目:凹透院,煤院新生。这几张照片的视距都非常小,可以看出这个项目的规模是非常小的。
北京传统的胡同四合院里有千千万万这样的大杂院有待获得新生,其实是需要非常多受过非常专业训练的建筑师,长期地驻扎在胡同里面,有对胡同的深刻理解,既有保护旧城,又有为旧城带来新生的这种意愿,才能做出这种小而精的作品。所以我非常希望她们的事务所能长期地坚持这条道路走下去。过去我的学长张轲老师也是在旧城胡同做了很有影响力的作品之后得到阿卡汗奖。
所以建筑不分规模的大小,是在大都市还是在老城区,用心的投入是相当的重要的。她们也给很多年轻的建筑师树立了一种建立自己事务所,然后从小项目艰苦卓绝地奋斗开始的这种榜样。
这张照片很有意思,熟悉古希腊建筑的都知道,这是雅典卫城的女像柱廊,那天我无聊的时候一数发现真是6根,和今天6位女神不谋而合。好玩的一点是,每一位女神都采取一个稍息的姿势,而不是立正,没有那么雄伟地站在那,而是以一种非常优雅轻松的姿态,就把上头厚重的大理石屋檐给撑起来了。
这挺像今天我们这几位女士表现得非常优雅,举重若轻,然后就把建筑的重担给托起来了。刚才陈忱在最后的结语我觉得非常好,其实一个建筑师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她刚才讲好像做了100多个方案就实现了10个。前面几位优雅的女神都没有谈这个部分,但我相信是一样的,而且越是资深的建筑师,未建成的作品积累的量也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