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晶彩石光
本平台内含2000多集的传统文化视频资料。 标签:国学、教子、健康、养生、音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山西广播电视台  ·  古村落里“喜上加喜” ·  昨天  
山西广播电视台  ·  古村落里“喜上加喜” ·  昨天  
黑龙江宣传  ·  大年初五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晶彩石光

百年传诵《弟子规》,CCTV大型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 绛州大儒李毓秀

晶彩石光  · 公众号  · 传统文化  · 2019-12-21 00:14

正文

央视网CCTV10科教频道[中国影像方志]新绛篇 人物记

提起李毓秀这个名字,现在的人们多少会有点陌生,但要说起《弟子规》,就无人不晓了。 而这《弟子规》的作者,正是李毓秀。


《弟子规》是一本仅有千余字的小册子,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问世, 在古代,它是私塾和蒙馆的必读书目,在当代,它是加着拼音的小学课文。


李毓秀的人生经历平实,缺少传奇故事,因而史料记载甚少,即使是仅有的少数记载,也不尽一致,互有出入。


如《新绛县志》记载,李毓秀,字子潜,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


但在《例监李子潜先生墓志铭》中,则记载李毓秀的生卒时间为1647年至1729年,经专家考证,后者的记载更加准确可信,也就是说 李毓秀是生活在顺治康熙到雍正年间的一位享年82岁的长寿老人。




李毓秀几乎一生都没有远离家乡绛州,年轻的时候,他师从同乡先生,科举不中后,就放弃了仕进之途,他终身以秀才身份致力于治学教学,他根据传统对孩童蒙学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人修订,改名为《弟子规》。


“凡出言,信为先……”,“人知之,愈思勉……”,“善相劝,德皆建……”,“理服人,方无言……”。


《弟子规》流行的原因非常简单,它将 “孝、悌、谨、信、仁”等儒家思想精华,变成了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文字。


文风朴实,说理透彻,用直观和循循善诱的方式,教授做人的规矩以及规矩背后的道理。


在新绛文庙,康熙二十七年的一块石碑上刻着李毓秀的名字,这个碑是康熙戍辰的时候,也就是1868年(1688年),他四十岁(41岁),按这个年龄算,正值中年,工资也不高。


这是一份县里重修文庙的捐款名录,在众多官绅贤达捐款名单中,李毓秀也仅仅作为当地一名普通乡绅,排在极不显眼的位置上,但他的 《弟子规》却流传于大江南北,被誉为“人生第一步,做人第一规”。


从乾隆年间的《直隶绛州志》到民国时期的《新绛县志》,关于李毓秀的描述中,都出现了这样几行字,“晚而讲易敦复斋,听者屡满户外。


“屡满户外”四个字,生动地刻画出李毓秀在自己创办的敦复斋讲授易学时的轰动效应。


李毓秀所处的时代,绛州地域耕读传统醇厚,私塾教育兴盛 。


在李毓秀创办敦复斋之前,绛州就已经有了六座较大规模的书院, 学子们读书,不单单是为了获取科举功名,更重视传道明志,修身立人。


《弟子规》正是产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学术氛围当中。


除了《弟子规》,李毓秀还著有评析儒家经典的《四书正伪》,《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等,以及他的个人诗集《水仙百咏》, 李毓秀以一百首诗词专写水仙,咏其清雅,诵其高洁,传道解惑,深入浅出,是师中典范,超凡脱俗,借物咏志,显文人风骨。


《弟子规》这部著名的蒙学读物背后,站着的是一味博学通达,见素抱朴的乡间师者。



一元领书:【注音彩图版】-《弟子规》

此次一元领书,我们选择了注音彩图版的《弟子规》。



本书选配了大量生动的彩色插图。
本书采用:原文+注释+译文+故事的结构形式。
另有大量经典的小故事,配合经文, 以让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充分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原文+注释+译文



读故事-懂道理



短视频:【注音彩图版】-《弟子规》


一元领取:【注音彩图版】《弟子规》 ▼▼ ▼▼

说明:此次一元领书活动,数量100本,超出100本以后,发货可能会延迟,商品链接会有提示,请关注详情页。



读经典

听经典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