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凹凸镜DOC
从独立纪录片出发,打捞一切“非虚构”故事。
51好读  ›  专栏  ›  凹凸镜DOC

AI自习室下沉县城:每个屏幕都在播放被算法切割的青春

凹凸镜DOC  · 公众号  · 社会  · 2025-02-19 21:11

正文

县城的街头,霓虹灯和电子广告屏随处可见。其中一块闪烁的屏幕上赫然写着:“AI智慧空间”“算法提分舱”“24小时督学”。这些广告背后,是被科幻海报装饰的玻璃房,里面坐着戴着耳机的学生,他们用五千多元购买了一台学习机、一名“督学教练”,以及一场关于分数的荒诞实验。这不仅仅是一场教育变革,更像是正在县城上演的《黑镜》番外篇,每个屏幕都在播放被算法切割的青春。


01|算法经济学——被编码的奋斗神话


县城的家长,正在复刻《她》中的人机依存关系。


在《机械姬》里,程序员通过代码测试AI的觉醒;而在AI自习室中,一位母亲正查看儿子学习机的报告,系统显示他已掌握二次函数,但实际考试成绩却远未及格。两者的镜头语言有着相似的讽刺:闪烁的绿灯、麻木的面孔,镜头俯视下,年轻的灵魂正在被数据流淹没。


这一现象背后,是教育焦虑与技术崇拜的交织。AI自习室从一线城市蔓延至县城,品牌推出的智能学习机,配套设备和服务总费用可高达数千元。家长们不再仅依赖老师或补习班,而是寄希望于算法塑造孩子的未来。这些教育产品不仅仅是商品,更像是“命运”的赌注。


然而,在这场算法主导的教育实验中,孩子们究竟是在真正学习,还是在被数据切割成一条条被编程的成长曲线?


《机械姬》剧照


02|人机共生:从《她》到《机械姬》


在《她》中,西奥多与操作系统萨曼莎之间建立了深刻的情感联系,尽管萨曼莎并非具象的存在,但她通过情感交互成为西奥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种由情感延伸出的依赖关系,揭示了人类在情感空虚与技术进步间的微妙平衡。同样,在AI自习室中,学生与系统之间逐渐产生了依赖感——算法与数据分析成为他们学习的核心支撑,成绩单上的数字逐渐绑架了他们的自我认同。学习机的算法成为他们的监督者,家长则通过数据监控他们的学习状态。分数不仅决定了学生的学业轨迹,也逐渐塑造了他们的自我认知。


《她》剧照


这种程序化学习模式的背后,是一个看似高效的“教育机制”,却在无形中塑造了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在这样的系统中,学生很少有机会质疑或偏离算法既定的路径。正如《机械姬》中的程序员逐步被AI情感掌控,学生是否也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算法的“被驯化者”?


然而,这种人机共生是否会抑制真实思维与创造力的萌发?在这种程序化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很少有机会质疑或突破算法既定的路径,逐渐丧失了自由探索与深度思考的空间。正如《机械姬》中程序员逐步失控,学生是否也在无形中成为了数据的奴隶?


《机械姬》截图


03|虚拟与现实的交织:自由意志的消失


《楚门的世界》《她》和《机械姬》都提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当技术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个体的自由意志是否会被削弱?在AI自习室里,学生的学习进程和路径被系统算法主导,表面上的自由选择,背后却是数据和模型的安排。学生是否真的拥有“自由”的学习空间,还是早已走进了算法所设计的狭窄路径?


《楚门的世界》讲述了一个人从无知到觉醒的过程,楚门最终发现他的生活被精心编排,无法真正自主。在AI自习室中,每一步学习行为、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都被系统的算法精密规划和反馈。表面上,学生似乎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学习内容,但这种“自由选择”的背后,实际上是一个由算法构建的封闭程序。


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中,学生的学习路径由系统规划,每一次点击、每一组习题,都经过精密计算。表面上,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但实际上,他们的成长轨迹早已被算法编织成固定轨道——一条精确到毫秒的、数据化的“求知路径”。这种“自由选择”,真的自由吗?


《楚门的世界》中的楚门最终冲破了镜头,走向了未知的真实世界。而在AI自习室里,孩子们是否能突破屏幕之外的世界,走向属于自己的自由?还是他们会永远被困在算法编织的虚拟框架内?


《楚门的世界》剧照


04|教育迷思:技术崇拜与人类本能的博弈


AI自习室的出现,反映了社会对教育技术的巨大信任与崇拜,但这种信任真的能解决教育的根本问题吗?教育的真谛不仅仅在于提升成绩和知识,更在于培养独立思考、批判精神与创造力。而在以AI为核心的学习环境中,所有学习行为都在某种程度上被标准化和程序化,逐渐压缩了学生独立选择和深度思考的空间。


技术的引入带来了便利和高效,但是否真能取代教育应有的人文关怀?AI自习室的崛起,折射出社会对教育技术的过度依赖。教育不仅是分数的提升,更关乎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AI主导的学习环境里,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得越来越标准化、程序化,这是否意味着教育的多样性和人文关怀将逐渐消失?


她》剧照


如果未来的学习都由算法驱动,那么教育的灵活性、个性化甚至人文关怀是否会被压缩到最低?如同《机械姬》和《她》中的人机关系逐渐模糊,我们是否也需要思考:AI时代下,教育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是流水线上的“高分机器”,还是拥有自由思维的创造者?


05|技术的虚假自由与真实教育目标之间的张力


《楚门的世界》最后,楚门选择走出由他人操控的虚拟世界,进入一个未知但属于自己的真实世界。对于AI自习室来说,尽管技术为学生提供了高效的学习工具,但教育的核心目标不应仅仅是提升成绩,而是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维、创新能力和个性化发展。


如果AI能够像《她》中的萨曼莎那样,在帮助学生的同时,保持学生的独立性,那么AI自习室或许还能成为有意义的教育工具。否则,它或许只是另一场《机械姬》式的困局——看似掌控一切,实则深陷其中。


《楚 门的世界》剧照


结语:人机关系的反思


AI自习室的出现,反映了技术对教育领域的强大渗透,但它所带来的不仅是高效与便利,也有可能引发对学生独立性和创造力的压制。我们需要谨慎对待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尊重个体自由和成长空间,避免将学生的学习与人生路径完全交由算法来决定。技术能够为教育带来创新,但真正的教育目标是让学生在自由与思考的土壤中茁壮成长。


AI自习室的崛起,虽然是教育技术化的必然趋势,但在高效与便捷之外,我们是否忽略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如何在技术与人类思维的交汇处,找到自由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力,才是未来教育的真正挑战。


如果AI是教育的未来,我们必须确保,它不会成为学生思想的终点。


作者: ‍‍‍‍‍‍‍‍‍‍‍‍‍‍‍‍‍‍‍‍‍‍‍‍‍‍‍‍‍‍‍ 李乐彬

编辑:张先声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