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研圈
“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环球科学》运营,第一时间推送顶级学术期刊摘要、前沿研究成果、精彩讲座与会议报告,服务一线科研人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募格学术  ·  博士生一作!浙大再发Nature! ·  昨天  
实验万事屋  ·  博士和博后发了17.3分Nature子刊,这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科研圈

评审认为论文造假,研究机构予以否认,原始数据杳无踪影,期刊应该怎么办?

科研圈  · 公众号  · 科研  · 2017-08-04 18:36

正文


编译 许黎珊

编辑 魏潇 吴兰


昨天,韩春雨主动撤回了于2016年5月2日发表在 Nature Biotechnology 上关于 NgAgo 基因编辑的论文。论文争议从2016年5月底有人质疑实验可重复性开始,一场发生在韩春雨团队和 NBT 编辑部之间、事关学术可靠性与学术伦理的拉锯战也由此打响。在学术界,这类情况并非个例。学术编辑站在保证刊物质量、确保学术真实性的第一线,如果启动学术可靠性调查,可能面临各种困境。一方面,研究机构和研究团队也许无法提供可靠、有效的调查结果,另一方面,期刊编辑凭一己之力,无法确认论文造假、撤下论文。


在这种情况下,编辑应该如何应对?鉴于学术出版界出现的种种类似问题,国际出版物伦理道德委员会(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 COPE)于1972年在英国应运而生,向编辑和出版商提供全方位的关于出版伦理的建议。目前其全球成员达到10000多名,涵盖所有学术领域,学术期刊和对出版伦理感兴趣的编辑都可以申请加入。COPE 为其成员提供了一个讨论问题的论坛,尤其擅长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案例。它不调查具体的学术不端事件,但能够为学术出版编辑提供支持,确保事件能够通过有关当局(通常是研究机构或雇主)开展调查。下文就是一项来自于 COPE 论坛的真实案例,当学术期刊对一篇可能涉及学术不端的论文的调查陷入困境时,COPE 为这项调查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实例背景(匿名)


一家期刊收到了读者的询问,指出在一篇已发表论文中,电子版补充材料里的光谱图存在某些异常。读者认为,呈现出异常的光谱图很可能经过了人为“处理”。如果这是真的,那么论文提出的化合物的表征和纯度都要打上问号。


编辑仔细检查过光谱图后,证实读者的质疑是合理并且值得关注的。另外,编辑还检查了作者发表在期刊上的其他相关论文,鉴定有四篇论文的光谱存在相似的疑点。当编辑联系主要作者讨论这些问题时,他们解释道,自己的研究团队并没有通过“处理”光谱图像来去除杂质峰的习惯,也不相信这篇论文的作者采用了这一方法。但是,负责数据分析的实验者现在已经离开该组,他们无法再提供原始的数据文件


由于期刊编辑无法拿到原始数据做比对,因此联系了独立专家,想就论文中光谱的实验证据征求他们的更多意见。外部专家证实,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光谱被篡改过,目的很可能是为了提高对论文中反应产率的评价


此后,期刊联系了该论文的研究机构的负责人,请求他协助调查光谱图是否被刻意改动过。院长询问论文主要作者和实验设施负责人,但是他们仍然坚持“由于其档案系统的限制,不可能找到原始数据”的说法。他们表示,自己的内部审查没有发现任何“故意篡改光谱图”的证据,在此基础上,这些论文不存在疑点,也不应该被撤回


然而,研究机构的回应与其他人从光谱图中得到的证据相悖,同时期刊又无法取得原始数据,这让编辑很难做出最后的决定。


抛给 COPE 的难题:

编辑现在该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


期刊正在考虑两种处理方法:

- 接受研究机构的建议,即没有证据证明研究人员刻意操纵数据,不采取进一步行动。

- 针对每篇涉嫌文章发布“编辑声明",表明期刊已经发现论文中的光谱存在异常,要求研究机构进行调查。但是,因为无法找到原始数据,所以没有发现刻意操纵光谱的证据。


解决建议


COPE 论坛指出,编辑很难决定,是应该接受研究机构对这篇论文的结论,还是应该召集编委和/或其他独立专家,开展自己的调查,继续深究。


论坛里,有人质疑研究机构的调查方式:如果机构彻底地调查了学术不端行为,那么期刊应该可以信赖调查的结果,因为这通常涉及多级调查、对涉事人员的问询,并需要学院委员会审查所有提供给期刊的数据。但是,若期刊收到研究机构的回复相对较快,那么其内部审查或许不太可靠


论坛里还有人询问期刊是否制定了“数据公开政策”——也就是期刊是否对研究论文做出了要求,让编辑在需要时能够调取这些论文中的数据?其实期刊所面临问题的真正核心在于为什么找不到原始数据。原始数据的缺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作为一个学术机构,组织、管理和保存数据是对它的最低要求。任何有信誉的机构通常应该在研究课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继续保留相关数据(时长一般约为5年)。因此,这是学术机构的失责,单单这一点就可以成为撤回论文或者发表“编辑声明”的理由。


如果编辑确信论文有问题,相信独立专家的建议,那么期刊应该考虑发布“编辑声明”,阐述争议细节,指出研究机构的发现和编辑的调查有所出入。


COPE 还提供了另一个建议,如果期刊有论文发表后的评论环节,就可以鼓励读者发表他们的质疑,也让作者有机会回应。允许读者更积极地参与讨论,这也使问题处理更加透明化。


事件后续


最后,期刊与研究机构沟通,表示他们仍有疑虑,需要在每篇涉嫌的文章上发布“编辑声明”。研究机构支持这一做法,因此该杂志目前正在跟进调查,发布声明。


科研工作者苦研多年的实验、连夜推导的公式、一遍遍 debug 的算法,若能被顺利发表,那是皆大欢喜的事情——期刊编辑有新的科学发现可以刊登,研究人员也在学术共同体内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发表论文的质量固然重要,但其研究内容的可靠程度才是维护科学完整性与真实性的基石——学术编辑正是那个守卫科学的重要成员之一。


案例来源:

https://publicationethics.org/case/data-manipulation-and-institute%E2%80%99s-internal-review

参考资料:

https://publicationethics.org/about


阅读更多


▽ 故事

· 美国首次成功编辑人类胚胎,“定制人类”或将不再是科幻情节

· 清北生物博士给学弟学妹的万字建言:生物这行这么难,我们应该怎么办?

· 史上最严107撤稿处理:取消项目、晋升、 奖励,和院士候选

· 几岁才是你的智力巅峰?18,25 还是 40?

▽ 论文推荐

· 在肠道细菌上动个小“手脚”就能延年益寿?

· 华人学者发现:恐龙灭绝时,蛙类大爆发 | PNAS 论文推荐

· Science:打破百年设计瓶颈 光存储性能有望提高 40 倍 | 专访论文共同一作、南昌大学沈林放研究员

▽ 论文导读

· Nature 一周论文导读 | 2017 年 7 月 20 日

·  Science 一周论文导读 | 2017 年 7 月 21 日


内容合作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