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天使茶馆
天使茶馆是由一批天使投资人投资设立,旨在为天使投资人及有意参与早期股权投资的高净值人士提供知识分享/培训、项目投资与合作、互动交流活动、基金投资和资产配置等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每日豆瓣  ·  快来夸夸我吹了很久才吹出来的玫瑰花 ·  昨天  
每日经济新闻  ·  游客发帖称被宰:点2个菜844元,“鱼258 ... ·  2 天前  
网购投诉平台  ·  春节网购狂欢背后的隐忧 ... ·  2 天前  
蛋先生工作室  ·  最新豆粕、玉米、生猪行情 ·  3 天前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  商务部:2024全年网上零售额增长7.2%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天使茶馆

卫哲:阿里最神秘的作战部队,有着怎样的强大基因?

天使茶馆  · 公众号  ·  · 2018-05-26 21:31

正文


卫哲: 曾任 “普华永道”(PWC)高级经理,东方证券投资银行总部总经理。2002年出任百安居(中国区)总裁,带领管理团队在5年中发展成中国最大的建材零售连锁超市。2006年11月正式加盟阿里巴巴,并出任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总裁,兼阿里巴巴企业(B2B)电子商务总裁。2011年2月21日 从阿里巴巴辞职后成立“嘉御基金”  。 2011年12月15日,以独立董事的身份正式加盟好耶集团。


“中供铁军”是阿里巴巴最重要的一支队伍,也是马云口中“最有阿里味儿”的一群人。


马云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在创业初期,曾经因为有两个员工给回扣,尽管他们的业绩占到整个团队的50%,但马云还是亲自下手,“咔咔把两个人裁掉”了。


但是,了解“中供铁军”的人都知道,他们也是最“有情有义”的团队,这种“情义”形成的归属感、安全感和信任感,也不是简单靠利益捆绑能替代。


有人总结,“超强执行力”和“有情有义”,是“中供铁军”的最强基因。那究竟阿里这只神秘铁军是如何打造出来的?本文告诉你答案。


01

招聘三问:谁来招?怎么招?招谁?


一、 不要轻易下放招聘权


很多规模小的企业,可能只有几十人、几百人,我问过很多国内中小企业的老板,他们一年会花多少时间招人呢?很多老板回答:“我有人事经理,招聘是他们的事情,我最多招几个高管。”


这是很多企业在招聘的源头,最容易犯的错误: 下放招聘权。这也往往是一个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灾难的开始。


一般跨国公司基本都会坚持“跨级招聘”,也就是向你汇报的人,至少你要负责。但很多企业没有做到这一点。


而阿里当时一度采取的是跨四级招聘。比如一个销售上面有主管,主管上面有城市经理,再上面有大区总经理。也就意味着,任何一个销售、客服人员的进出,大区总经理都要面试,而一个大区可能达到上千人。


阿里在只有几百人的时候,马云、关明生都会亲自面试每一个入职员工。所以,招聘的一个关键,是不能轻易下放招聘权。


二、 招聘的决策权应该在业务部门


招聘一定不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而应该是老板、每个业务部门主管的事情,人力资源最多起到辅助的作用。 也就是说,招聘的决策权,必须是在业务部门。


阿里的政委权力看似很大,但从来没有说,阿里招一个人是政委说了算,政委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


三、招聘时要闻闻味道


很多公司招聘只看这个人的专业能力、专业背景,而不关心专业背景以外,公司还需要什么样性格的人,这个岗位需要什么非专业能力。


比如,当时我们中供铁军很重要的员工入职要素是:能吃苦。


但是你能简单问,这位同学你能吃苦吗?答案一定是,能吃苦。怎么办呢?我们设计了一个问题:请你讲讲到现在,你吃过最大的苦是什么?居然有一个面试者的答案是:我有一次从上海坐火车去无锡,没有买到座位,是站着去的无锡。


这就可以看出来,每个人对吃过苦的定义和标准,是不一样的。这类问题是要关心的。


也就是说,公司的人力资源模型中,一定要有技能模型和专业能力模型,同时也需要非专业能力模型。


专业能力符合的人就一定适合加入这个团队吗?你的团队就没有自己独特的味道吗?如果你的团队有独特的味道的话,你最好别招不同味道的人,而是应该想办法把相同味道的人找到,不要招进来之后再去改变他。


四、找到能做非凡事的平凡人


很多公司在招聘时还会犯一个错误——总是要去找精英、专家、人才。但这些人在你公司规模很小的时候,凭什么加入?


所以阿里提倡的是,平凡的人做非凡的事情,也就是要形成“人才地级差“。 我们知道土地、房子有地级差,其实人才也有地级差。


举个例子,如果你这个岗位的预算是月薪1万元,我建议不要从当前收入8千元的人群中找,因为你给他1万元,他并不觉得感谢,也不觉得翻身了,而会觉得是应该的。所以,最好从当前收入四五千元的人群中找,因为对他来说,薪酬翻番了。


那你肯定会说,收入四五千元的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比收入8千元的人低。是的, 所以你要在更多的人群中把他找到。 一定有人才被埋没在四五千元的工资里面。



02

培训三问:怎么培训?谁来培训?培训谁?


培训是阿里“中供铁军”的第二把重要的板斧,也正是由此诞生了一个制度“百年大计”。


大部分企业在培训方面,会犯什么样的错误?“中供”又是如何避免犯类似的错误?


一、 有考核就要有淘汰


培训就像军队演习,但现在有很多演习变得像演戏一样。美军演习的标准是:平时多流血,打仗不死人。这也意味着,培训时要还原真实的作战场面,提高淘汰率。


“有培训必有考核,有考核必有淘汰”,这是阿里关于培训的标准。


让员工倒在演习场上,也是一种负责,这样他就可以更早地发现自己不适合这个岗位。


对公司也是一种负责,因为还没有把客户资源、市场资源交给他。所以阿里任何一个培训中,都强调高强度和高淘汰率。


二、应该由谁来做培训


很多公司在这一点上,经常会犯两个错误。


第一,迷信外部的专家培训。 外部的专家不了解公司的文化、制度、产品。比如,其他公司最优秀的销售,就一定能培训你们公司的销售吗?答案一定不是。


第二,培训的教官往往是公司业务部门做得不太好的人。 公司不太好安排他,只好让他负责培训。


但是,要知道二流的教官只能带出三流的团队。外部教官的培训也都只是纸上谈兵。


所以,阿里永远舍得把业务能力最强的一流干部,拿来做教官。


三、公司的哪些人应该重点培训


很多人认为,公司人人都要培训。都是重点就没有重点。 培训的重点是“两个新”:一是新人,二是新干部。


阿里发展的几千人的时候,马云都在坚持给新人做第一堂培训课。


有人说这是给新人洗脑, 对,必须创始人来给新人洗脑。


比如,创业的初心是什么?公司为什么要存在?公司的文化价值观是什么?什么事情鼓励,什么事情反对?


创始人不是去做技能的培训,而是做使命、愿景、价值观的培训。 这第一课,是不能外包的。


第一个重点:培训新人。


培训新人时,要用正常工作量的1.5倍到2倍的强度去训练他们,要让他们感受到,上岗以后反而没有培训时那么苦、那么难。


很多公司的入职培训是搞团建、聚餐,新人特别开心,但上岗以后却发现公司工作不是这样的。


所以,新人培训应该高强度。


第二个重点:培训新干部。


新干部一般有两类: 一类是公司内部提拔起来的新干部。 没有人天生会当干部,从被人管到管人,是一个很大的跨度。很多员工被管的时候说,经理这样不好那样不好,我做了经理肯定不会这样。


但是,他做了经理或许比以前的经理“更坏”。十年媳妇熬成婆,熬成以后是坏婆婆。因为他的老师就是坏经理,他没见过好经理。


所以,没有人天生就会当干部,要边干边学,而学费是创始人、整个组织在付的。


一类是外面招来的新干部。 外来的新干部原来在别的公司当经理、总监,来了以后可以当经理、当总监吗?


其他公司经理的做法,跟你们公司一样吗?也许不一样。其他公司总监的做法,即使是同行业的,来了以后就能做同样的事吗?当然不是。


培养新干部的时候,哪个环节最重要呢?就是要“抓住班长和连长”。


蒙古军队曾经战无不胜,但蒙古军队却鲜有名将,也没有留下兵书。但是,蒙古军队却把我们有《孙子兵法》的民族打败了。


他们成功的核心,就是它抓住了十夫长、百夫长。而“十夫长”就是班长,“百夫长”就是连长。


公司中最小的组织单位是“工作组”或“小组”。这些最小的作战单位是最重要的。


另外,主管级别的干部一定要自己培养。如果公司主管级别的干部,你都无法自己培养,还需要空降,那你的组织肯定没希望,员工也会觉得,天花板太低了。



03

价值观才是成功之“道”


我在阿里巴巴时,曾有两个裁人报告让我感到很惊讶,因为这两个案例,哪怕在百安居这个非常规范的国际化公司,这两个人都还够不上被开除。


第一个案例:


山东有一个供应商,他把中国供应商两年的合同,卖给了当地的一个房地产开发商。


虽然,这个中国供应商是不可能卖房子的,而且也没有客户投诉。但大区的总经理仍然拿着钱,主动向客户道歉,回来以后直接提出申请,要开除这个员工。


他违反了什么?对公司没有造成损失,客户也没有投诉,基于500强跨国公司的管理方法,最多给予一个警告。 但在阿里,他触犯了高压线——客户第一。


在阿里对“客户第一”这个价值观进行了具体的描述,比如红线、高压线在哪里。阿里规定有“一类过失”和“二类过失”。什么是二类过失?就是有两次机会改正;什么是一类过失?就是一次改正机会都没有。


阿里巴巴的“客户第一”,中国供应商团队有一个重要的解读:不对客户做过度承诺。


换句话就是:别忽悠客户。马云当时说:电子商务本身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已经长得像骗子了,你还敢过度承诺?


那什么叫“过度承诺”?比如销售说:你付5万,今年肯定能赚100万。在阿里,任何销售如果有这样的说辞,只要证据确凿,就会立即开除。


第二个案例:


广州有一个非常优秀的销售,服务了上百个客户。阿里有规定:要对客户做定期回访,还要有回访记录。


但每个月回访100个客户确实很辛苦,所以他就在CRM里面填写了一个不存在的拜访记录。


很巧,阿里品控抽查时,打电问这位客户:几月几号某某经理有没有来过?对方说没来过呀,那天广东刮台风,我公司门都关了。


虚假拜访记录,在阿里就属于一类过失,立即开除。他即没有违反客户第一,而且客户也没有投诉。那他违反的是什么?——诚信。


阿里对“诚信”这个价值观的描述,很具体的一条就是:不做虚假拜访记录。


所以价值观并不是喊口号。


每个公司都有价值观,但是真的能否解读每条价值观?


解读其实很简单,就是在这条价值观之下,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哪些行为加分?哪些行为减分?哪些行为是要开除?


很多公司把价值观倒背如流,但我问:同样是客户第一,你的“客户第一”跟阿里的一样吗?不一样。


一个团队的成功,有三件事情,“道、理、术”。中国供应商的成功之“道”,就在于它的文化价值观。


这也是为什么2010年我要辞职离开阿里巴巴。2010年,“客户欺诈门”事件,中供铁军内外勾结,这是我不能容忍的,因为这是阿里所有灵魂、制度的根(阿里的灵魂和根——诚信二字)。


这就是“道、理、术”中的“道”。招聘、培训、考核这“三板斧”就是理,而支撑这个“理”的,是文化价值观,也就是阿里最重要的“道”。



04

如何真正做到有效的激励?


一、 佣金一定要有调节机制


阿里对于不同级别的佣金制是很有讲究的, 一个原则是:不接客的是用奖金制,接客的用佣金制。


接客的往往是直接销售、客服。而主管和区域经理都不接客,所以是奖金制。只要不对客户直接销售产生作用,那就不用佣金制。


阿里以前要求主管陪访,所以主管可以拿到整个团队销售比例的佣金,因为他既对团队负责,又对客户负责。


所以,佣金和奖金的设置参考的不是级别,关键是看是否直接对客户产生作用。


但是,从主管这一级别开始,佣金应该要有调节机制。因为主管有两个职责,第一陪访,主管要帮员工一起去拿单;第二主管有团队管理。


为什么佣金一定要有调节机制?


比如,阿里的主管和员工的比例,大概在1:7到1:10之间。如果我们假设7个人的团队中,只有一个销售特别牛,剩下6个都很烂。如果只强调佣金制,那就意味着主管只靠一两个做得好的销售就可以了,不需要整体团队的提高。


但是团队如果不出单的话,团队流失率会很大,所以我们在中供铁军当时推行过一个制度,叫“破零”。 如果一个团队一个月有人零业绩,那整体佣金是会被打折扣的,因为主管没有起到带团队作用。


另外,如果只强调佣金制,那主管陪访也就变成永远只是陪销售最好的那个人,但实际上,销售最好的人一般都不需要陪了,主管最应该陪的是新的销售和比较弱的销售。


所以,调节机制,就是要通过这样的导向,引导主管除了关心客户以外,还要关心团队。


二、奖金要与非业绩挂钩


阿里的奖金分两个核心,一部分是业绩,一部分是非业绩,所有的区域经理、大区总经理都一样。


不能说奖金跟业绩无关,因为奖金的来源还是业绩,但不是100%跟销售额挂钩。 阿里叫五五开,也就是50%跟业绩挂钩,50%跟非业绩挂钩。 怎么理解?


五五开不代表业绩为零的时候,还能拿到一半奖金,因为所有的奖金是根据业绩算出来。而是可以通过非业绩因素调高你50%的奖金,也可以调低50%。


阿里的非业绩因素特别简单,三件事:团队、策略、价值观。


什么是团队呢?甲管一个区域,乙管一个区域,甲的区域向公司拓展新区域,完成业绩的同事,并输出了三个主管;乙也完成了业绩,但没有输出主管。


你觉得谁对公司贡献大?当然是甲;谁更难?当然是甲。所以甲的团队就应该加分。


什么是策略? 策略就是一个公司的打法。


比如公司的定位是中小型的客户,我们还是以甲、乙两个主管为例。甲管一个区域,乙管一个区域,甲做了100万业绩,乙也做了100万业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