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趙说:
身在高位的人,很容易树敌,很容易招致别人的忌恨。咱们中国老百姓说的是,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人家要想算计你,那机会多得很。往往是一句话不谨慎,甚至是一个词不合适,被人家小题大做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古人有一个观点,强调做大事的人需要“慎言修口”,就是说话要谨慎,千万不可口无遮拦,关于“慎言修口”的例子,中国史书上有很多,我给大家推荐一个最著名的,记载在《隋书》当中。
隋朝有个大将叫贺若弼,《隋书•贺若弼传》记载,贺若弼的父亲贺若敦是北周大将,坐镇一方,贡献很大。但是贺若敦这个人口无遮拦,不痛快了就直说,结果有一次他说话得罪了权贵,被人家添油加醋给汇报了,最后那么大一个大将被逼令自杀。临死前,贺若敦让儿子贺若弼把舌头伸出来,贺若弼不知道父亲要做什么,就把舌头伸出来了。贺若敦二话没说,拿锥子“噗嗤”一下在贺若弼的舌头上扎了一下洞,血立即就流了出来。接着,贺若敦就告诉贺若弼,祸从口出,以后千万不要乱嚼舌头,我就是死在了这件事上。这是中国古代关于谨言慎行中最著名的一个例子。
我也亲眼见过,有这样的年轻干部,才华横溢,能力出众,但是在工作中,口无遮拦,只图一时嘴痛快,不考虑时间、地点、对象,想说什么说什么,很多朋友都劝告他要注意,但他我行我素,而且自认为自己这样做很有个性、很爽,结果引得领导反感不说,还给想算计他的人提供了机会,最后,只能放下事业黯然离职。
做人做事就像写字一样,有正楷,有行书,也有草书。但正楷一定是基础,在不确定对方阅读水平和接受能力的情况下,正楷是最合适的选择。同理,我们要注意,在面对复杂矛盾和比较激烈的冲突局面的时候,学会用正楷的方式去做人和说话,而不是用草书的方式去做人和说话。
我们处在一个表达的时代,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表达的平台,大家开个微博,谁都能传播消息,想说什么说什么。但是大家想一个问题,老百姓的俗话是“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成语叫做“覆水难收”,一句话出去,眼前看影响自己,长远看,可能影响他人、影响孩子们的成长,真的要谨慎三思,切莫要乱说。
所以人得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任,当你真的动情绪、想说想骂的时候,先沉下心、稳住气想一想,该不该这么说?
我们认为,人有言论可以说,但言论这种东西,需要的是发表,不能发泄,更不能排泄。这是一个重要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