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采用教育新方式的家长:
带娃环球旅居的Smile(左)
陪孩子在泰国国际学校读书的宋立励(右)
同时,成年人如何自我成长,不成为孩子的附庸。
Smile和女儿在土耳其、埃及、秘鲁
Smile,81年生,女儿11岁,现旅居土耳其
2022年,我看了一本书叫做《每周工作4小时》,里面提到了一个概念:“地理套利”(在高收入国家赚钱,在低消费国家生活,这样可以用低成本享受更丰富的高品质生活)。
看完这本书,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在新西兰开网店12年了,工作一直都是远程线上完成的。新西兰的物价特别高,如果搬到其他地方,生活成本能省下来一两倍不止。
2022年9月,我把新西兰的房子出租了,带着9岁的女儿萱萱开始环球旅居的生活,计划用3年时间走遍五大洲30个国家。
到现在一年半时间,我们先后去了美国、墨西哥、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加拿大、菲律宾、中国、埃及,现在到了土耳其。
很多人有一个思维误区,总觉得要有很多钱才能环球旅行,其实费用真的不高。
我20多岁的时候,身上只带了一万块钱,就敢启程环游中国,在30岁前走过了30个国家。现在旅居一年多,我们平均每个月的花费也就2万出头,国内大城市很多家庭一个月的生活费也要这么多。
我身边还有朋友,孩子上私立学校,一年学费就要30多万。加上平时的培训班,假期出国,一年在孩子教育上至少要花50万,远远高于我们环球旅居、边玩边学的花销。
之前萱萱在新西兰的小学读书,新西兰的快乐教育,对孩子学习太宽松。加上小学期间知识结构比较简单,通过自学和网络资源是完全能够满足,不需要一直待在学校里面。
另外,新西兰是大洋洲上的一个小岛国,四面临海,一直在这里待着,人的见识受限。在9-12岁这个年龄段,开阔视野、挖掘兴趣,比起待在学校里面更重要。反正都是玩,与其在这么小的一个地方里玩,还不如让她去外面看看,在看世界的路上学习。
所以一定程度上,我们是脱离了“体制内”的学校,选择用home school的方式,寻找适合孩子的课程内容。
在旅居的过程中,“地理套利”也可以用在孩子的教育上。
比如萱萱想学西班牙语,我们在拉美的时候,去当地的语言学校上西班牙语课,一节课才40块钱。我们还可以和当地人交流,菜场、餐厅、超市都可以是我们的课堂。
再比如,我们在夏威夷玩的时候,萱萱尝试了一节冲浪课,爱上了冲浪,我就带她到哥伦比亚的海边去学。夏威夷720元一节的冲浪课,在哥伦比亚只要80元。
我和女儿都很喜欢骑马,新西兰的骑马课500多人民币,每周一次课,上课45分钟,来回马场路上2个小时。这周上课学到一点东西,下周上课时又忘了一半。我学了一年还不能骑马慢跑。
但是在墨西哥的一个小城,我们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骑马教练。我们就住在他的马场附近,走路10来分钟就可以到,在那里待了两个月,纯粹学习骑马,每周去6次,每次骑一两个小时,让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策马奔腾。而且每节课一小时才180元。
后来到了埃及,一节马术课更加便宜,117埃及镑,折合人民币只要16块钱,马场环境和教练水平丝毫不比其他地方差。
凡是我们待得比较久的国家,都是有好玩的事情的。当地有什么本土运动,我们就去体验什么,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都低了非常多,学习效果反而更好。
第一类是语言,英语是她的第一语言,听说没问题,她会每天看新闻和英文书,有主题地写作,锻炼综合能力。
中文是第二语言,我每天会用中文与她沟通,每周上两次阅读课,持续增加她的词汇量。
西班牙语是第三语言,每周会上三次西班牙语课,找西班牙语母语的老师与她聊天,锻炼口语,学习语法。
第二类是通识教育,比如说数学、科学、历史、地理。数学与科学上网课,历史与地理采用项目式自主学习,每到一个国家,我就会让她大量搜集资料,参观博物馆,探访历史遗迹,自主学习和亲身探访结合起来,这个印象就特别深刻了。
回到中国的那段时间,萱萱说想有小朋友跟她玩,我还在大理找到了一家接受短期游学的创新学校。她在这里中文进步很大,还交到了好朋友,每天放学都不想走。
玩的时候就尽情地玩,学的时候就好好学,我不太想把它们混在一起。我们现在在土耳其,前面10来天我们就是到处去玩,这是“旅”的部分。
但是等我们回到伊斯坦布尔,住下来了,就进入到一种日常生活的状态。我会回归我的工作,萱萱也要进入她的学习状态,每天学习五六个小时,其他时间我们就出去吃饭、闲逛、游玩。
在秘鲁学习冲浪
这样的教育方式,对我来说也轻松了很多。之前在新西兰,我每天接女儿上下学,高峰时期至少要花两个小时。现在这些时间就省下来了,可以做我喜欢的事情,每天像是多“赚”了两个小时。
有时候我们在外面吃饭,我在这边处理工作,她在另一边就和隔壁一桌20多岁的年轻人聊起来了,就一起玩牌。在旅居过程中她接触到形形色色不同的人,看到了不同的生活方式。
我们80后这一代,拼命读书挤进好学校,为了好找工作选专业,一切都是随大流,拿了大学文凭,找了工作,对自己的生活方向还是很茫然,我不想女儿再走这样的弯路。
所以我希望引导女儿找到自己的热爱,她未来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再倒推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然后有目标地学习。
比如她现在喜欢潜水,喜欢冲浪,又会好几种语言,她说她可以当教练,在全世界潜水冲浪。把热爱变成技能,又把技能变成谋生手段,更好地去享受生活。
Smile在自媒体账号上记录旅居生活
开始旅居之后,我在视频号上分享我们的生活,顺其自然建立起了“环球旅居”的社区,分享我们的旅居经验。我和女儿来土耳其之前,还有几位小伙伴带着孩子,专门从中国飞过来找我们一起玩,相当于一个小的“游学营”。
所以这种生活不是非要财富自由才可以实现的,关键在于转变思维,不给人生受限。用更高性价比的方式,培养孩子做世界公民,对于中产阶级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史新红,1974年生,现居加拿大安大略省,水管工
我们在安省的一个小城市伦敦村7年多了,刚来的时候没什么华人,这几年来的中产家庭越来越多。我建了一个安省陪读家长的群,好几百人,大家分享的感受都是困难比以前多,落差感很大。加拿大移民政策一直在收紧,经济不太好,就业率不高,通货膨胀太厉害了,比我来的时候起码翻了一倍。
我原本在北京开公司,想让孩子接受欧美的教育体系,
选这个小城市,原因是和美国相比,加拿大整体便宜些,这里消费水平就更低。加拿大中小学教育都是公立的,差别不是特别大。我们不想去华人家长扎堆的地方,这不又卷起来了吗?要攀比,给孩子报这个班那个班,那为什么要下那么大的决心送出来呢?
孩子妈妈先陪他来读九年级。孩子叛逆期,跟她对着干,我只好把公司关了来做陪读爸爸,他妈妈回老家照顾父母,上面还有养老压力,不能两个人都走掉。
最开始几年的费用相对低,学费一年15000加元(约8万人民币),住home stay(寄宿家庭)的话一年大概12000加元(约6.4万人民币),往返北京的机票便宜的时候3000人民币,现在得加个0。
我很快买了房子,当时拿旅行签证都能买,不限购,还可以贷款。刚来的时候利息只有一点几,现在到6-7个点。房贷款利息涨得厉害,买房限制也多,收取25%的海外买家税。房价翻了2-3倍,2016年的时候一栋小别墅(house)成交价35万加元左右(约187万人民币),到2022年最高点82万(约439万人民币),最近跌到60万左右(约321万人民币)。
从去年开始,没有永居身份的话禁止买房。一些家庭只能租房,一室一厅的公寓或者在一个house里住一个房间,月租在8000-5000人民币左右。
史新红在修水管
我来加拿大的时候已经43岁,大学学的那点英语早就忘了。孩子一开始不适应,英语成绩只有五六十分,我说我和你一起学。我就去上语言学校,每次考试成绩都给孩子看,后来他也慢慢进步。
读完一年语言学校,我又去上了一所类似大专的学校,第一年学水管,第二年学电工。第一次发现我动手能力很强,以前不知道自己这么厉害。我的同学90%是本地高中毕业,和我儿子一样大,身高马大,我做实验的速度远远超过他们。
我的计划是拿几年学签,再拿工签,最后拿永居。选专业之前就得倒推,能不能找到全职工作,工资够不够养活一家人。我发现这里没有华人水管工。房子都是木头和石膏板,水管一破房子一泡就完了。但本地人上门,哪怕什么都不修就看看,也要收100加元的上门费,五点以后就下班了,得支付近2倍工资,节假日根本找不着人。
工作装备,有的在亚马逊买当地的,有的从中国带过去
我在学校就意识到,凭我的年纪和语言能力,跟本地人竞争水管工岗位很吃力。我就去找我的老师,鼓励他成立一个水管工公司,他没存款,我说启动资金我借你。于是我就成为蓝领工人了。吃的苦太多了,主下水道一打开,排泄物从头淋到尾,冬天在户外做水管,零下30多度,5分钟手就冻僵了,还得继续。有时候会想,要在北京的话怎么可能要干这样的体力活。
但这里没有职业歧视,做工人挺受人尊敬的,有技术的蓝领收入比很多白领还高,我出几天远门,伦敦村很多华人都急了,问我什么时候回去。
在院子里开辟菜地,中国人的种菜基因
如果不工作只是陪读,你会觉得好山好水好无聊。没有价值感,没有社交圈。我们也不是财富自由的家庭,每个月生活开支很大。但是来陪读的家长以7080后为主,这个年纪找工作没有优势。尤其这两年,我在工地上看到,水电工、气工、瓦工、木工这十几个工种,裁掉了50%以上的人,就是说建筑类技工很难找工作了。但我发现,做维修服务的,医学方面的护工、牙医助理、药剂师助理还是缺的。
因为想出来陪读的人很多,一些骗子中介就出现了。很多家庭过来转了一圈发现留不下来,赔了时间赔了钱。有一个女生被忽悠过来做木工拿工签,木工是纯露天工作,冬天零下二三十度爬高搭木头框架,她哪里吃得消做这个。
院子里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