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宝巴士”越来越多?
一种公交转型的方向
●
当老爸老妈成为
文娱市场的新兴消费者
●
结婚登报为何
戳中
年轻人?
●
反向春运绘就团圆新景象
●
伪装学生抢票
不是妙计而是馊主意
近期,青岛约500辆公交车开始换新,除了6米公交车,还新上线了部分7米车辆,这类小型公交车被叫作“宝宝巴士”。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上新车辆中大型车辆的占比进一步下降。
为何“小公交”越来越多?其实从字面就不难看出,对比传统的大中型公交车,“宝宝巴士”“迷你巴士”的
最大亮点在于其小巧灵活,更小的容量和体积使其可在常规公交车无法通行的街巷轻松穿梭,更大范围地覆盖公共交通的区域,
而且行驶速度较快,能有效缩短等待和往返时间,车次也更灵活,调度高效便捷,服务质量更完善。
这也意味着,
在公共交通和公共服务的叙事中,公交不再能只是满足公众的基本出行需要,而是要精准对接公众需求。
这是公交系统顺畅运行的必须,也符合市场行为的逻辑。它们深入小区、社区、园区,为市民提供公交地铁之间的接驳服务。这是各地强化地铁和公交衔接的一个缩影,旨在解决市民“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弥补城市出行链条中的短板。
显然,
这对城市公交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公交系统不能停留在传统的较为单一的需求和服务阶段,而是不同城市根据当地发展进程、人口密度等,进一步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的格局。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只依靠公交公司,既要政策扶持,也要规划建设。
公众出行需求不断变化,城市不断运行发展,如何在动态中找到平衡,
处理好人与城的关系,是对公共交通的挑战,也是城市需要完成的命题。
(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
“没想到,2025年第一张演唱会门票,居然是帮爸妈抢的刀郎演唱会!”近日,这一现象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这几天,“山歌响起的地方·刀郎2025巡回演唱会”济南站开放预约抢票通道,消息一出,那些和《2002年的第一场雪》一同成长的00后们,纷纷为了自家父母踏上了“抢票征途”,开启了“战斗模式”。
年轻人或许无法完全理解刀郎歌声中的深情与沧桑,正如他们的父母对初音未来的动感节奏感到陌生一样。然而,
这并不影响他们在为偶像消费、近距离接触偶像这件事上达成共识。
抢一张刀郎演唱会的门票,成为了年轻人表达对父母孝心的新方式。这种“新型尽孝方式”不仅让家庭氛围更加和谐,
还
促进了代际间的交流与互动,让孩子们对父母的关爱更多地融入了情感的链接与陪伴。
老人不老,老歌更有生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老年人的消费观念也在逐渐转变。根据市场调研,近年来,他们越来越愿意为精神消费买单,追求内心的满足和愉悦。
“新银发”的消费结构中,呈现出较强的“悦己”属性。
“不当吃不当穿,花着钱做什么?”当我们还以这样的眼光看待中老年人时,他们却已经举着荧光棒,为自己的爱豆“打call”。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虽然演出市场日益繁荣,针对中老年人的演出活动也在不断增多,但他们在享受服务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不便。
是否可以考虑开发适用于中老年人的网络界面,或者开设更方便他们的购票“玩法”,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文娱消费需求。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好中老年文娱消费的大文章,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光明网微信公众号)
最近,在报纸上刊登结婚启事,在不少年轻人中流行起来。追溯过往,其实在民国时期,“结婚登报”就曾风行一时,启事既能知会远近亲友,日后也可作为凭证。如今,网友们在报纸上写上“愿赤绳系定,白头永偕”“愿修百年之好,共赴白头之约”,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了一种“复古纸质浪漫”。
仔细想来,报纸本身的诸多特性,其实恰与人们对婚姻的某些期待相契合。
对于身处快节奏社会的现代人来说,想必感受更为明显。
报纸作为一种传统媒体,具备较高的公信力,一旦印刷发行,内容便很难更改或撤销。
这也就赋予了结婚登报一种独特的庄重感。同时,在报纸上刊登结婚启事,仿佛是在向全社会宣告自己的婚姻,这种“昭告天下”的仪式感,也让年轻人感受到婚姻的神圣。
报纸作为实体媒介,纸质质感、印刷铅字,以及它在图书馆或档案馆中的存档属性,都赋予了结婚登报“爱情信物”的意义,具有独特的物质性和收藏价值。
相比之下,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就难免让人觉得缺乏“永恒”的属性。
结婚登报这一看似“老套”的仪式火了,折射出年轻人对爱情、婚姻的新态度。一方面,更关注情感和文化层面的意义。另一方面,更关注个性表达。
从麦当劳婚礼到海底捞结婚仪式,从骑共享单车接亲到苍山洱海旁仅有六人的婚礼,或许在真挚的情感面前,婚礼不需要大操大办,不需要攀比,
一点独有的浪漫,已经足矣。
(广州日报)
春运大幕拉开,返乡人群浩浩荡荡涌入车站。年过六旬的王春喜和老伴却在“逆行”:经过近21个小时的车程,他们从老家吉林长春抵达江苏苏州,拎着装满红肠、木耳等年货的大包小包,准备在女儿工作的城市过个别样春节。从“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到“我来到你的城市”,“反向春运”正在90亿人次的跨区域流动中掀起新风潮。
有通信运营商数据分析指出,2024年春运,60周岁及以上人群出行量同比增长近30%,
更多老人选择前往子女工作地团聚,
他们来自四川、河北、湖北、湖南等省份,目的地则多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大城市。
今年春运整体客流稳中有增,反向客流量将进一步上升。
“反向春运”兴起,得益于老人“走得动”、更易走。
以往年轻人过年回乡,不仅因为故乡情结,也因为许多老人行动不便、经济条件有限。如今,随着医疗条件改善、城乡发展差距缩小,农村与中小城市老人的生活水平已显著提升。
综合成本更低,是另一大动因。
同程旅行发布的《2025春运旅行趋势报告》指出,不少消费者利用春运期间“潮汐”客流特征反向旅行过节,最高可节省50%至70%的机票费用。
“反向春运”并不意味着解构中华传统文化,而是传统不断演变发展的体现;
“反向”团聚并未改变孝敬、亲情等美好情愫。虽然春运方向在变,团圆形式在变,但“反向春运”热潮下,代际之间温情互融,城乡文化彼此渗透,春节作为“团圆节”传递的情感共识始终如一:
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年。
(北京青年报)
随着春运拉开帷幕,社交平台上涌现大量抢票攻略。有博主介绍,不少售罄的高铁票只要勾选上学生票进行查询,就会发现还留有不少学生票。乘客可以伪装学生身份抢购春运车票,再通过一系列操作改为学生票,成功乘车。
如此抄近道,不是正道。
12306客服回应,“不建议乘客采用该种方式购票”。违规使用学生票优惠,无非两种情况。要么连进站都进不去,在上车车站退票后重新购票,此外还需要搭20%退票费;要么侥幸进站后,乘务员发现乘客违规行为,要求先补优惠差价,再加收差价的50%作为罚款,并计入铁路系统平台。
无论怎么看,伪装学生身份抢票都算不得什么好方法。
博主大肆宣扬的“妙计”,实际上是损人不利己的损招。
每遇出行高峰,五花八门的歪门邪道就疯狂“生长”。第三方平台推出“加速包”,宣传抢票成功率能大大提升,结果乘客多花了钱、还让渡了个人信息,却只是被忽悠。有博主掀起“候补文学”潮,带着网友对着12306自动回复的机器人大倒苦水,企图用心诚则灵的玄学缓解买票焦虑。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奇招,频频扰乱正常的购票秩序,也扰乱社会秩序。
越是出行高峰,越要守规矩。
一直以来,铁路部门都在竭力完善购票系统,尽力满足不同群体的返乡需求。今年,12306平台试点推出学生、务工人员预约提前订票服务,京津、江浙沪、广东往返四川、重庆地区购票信息预填优化试点,均有利于乘客错峰购票、出行。
乘客等不及要回家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切莫出馊主意,竭泽而渔、损公肥私,损害购票机制的公平有效。
每个人自觉不“插队”,才能避免未来自己被“插队”。
(北京晚报)
图源 | 网络
责编 | 潘江涛 范昌鑫(实习)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带您聚焦人民日报评论。
扫码订阅手机报,获取每周人民日报评论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