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竞争激烈的法律服务市场里,律师获客难已成普遍且严峻的状况。有数据显示,
2023 年全国律师人均创收普遍降低
10%
。澎湃新闻在 2024 年的报道还指出,
50%
的律师处于温饱水平。
目前,据《中国律师行业发展趋势报告》,超 85%的律师依靠熟人圈子获取案源。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这种模式已显得力不从心。
过去仅依赖熟人介绍客户的方式,在 2024 年愈发难以维系。
上图为北京隆安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陈旭
在抖音感慨6月份收入为0
靠品牌
。
如今市场环境下,能泰然自若的,除了有稳定客户源且名声在外的传统大所,就只有玩转品牌从而异军突起的中小所。
互联网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更
凸显了品牌力对律所多元化获客的关键作用。
然而,许多
律师做品牌存在误区
。
不少律师见同行做品牌,便也想做,却不知从何入手、如何落实。
结
果要么
各领域都发,品牌定位模糊
;要么为
追热点乱发,损害品牌形象
。
律师行业是强营销逻辑行业。
律师做品牌前,常问:做这个能转化(案源)吗?能转多少?也有律师将品牌打造与竞价推广相比,认为新媒体运营等品牌传播手段“转化慢”,成本收益率不划算。
但
竞价推广是花钱才有流量,而品牌是通过建立声誉、培养潜在客户的信任度和好感来促成转化
,其
价值和转化逻辑与竞价推广截然不同,无可比性。
无论客户因熟人介绍还是互联网营销委托案件,皆源于对律所或律师品牌的
信任
。
律师品牌打造以含蓄方式,使人于无形间增进对品牌的信任,使潜在客户无意中成忠实用户。
律师品牌打造对“转化案源”有三层意义。
良好初印象乃客户日后产生委托意愿的基石。
律师品牌打造为律师创造“触达”契机
。新媒体文章或朋友圈内容,常使人于面临案件时因偶然所见而联系律师并形成委托。所内同事、同行介绍的案源,亦因某文章、某发言知晓律师专业领域而促成。
具品牌影响力的律所和具声誉的律师,洽谈客户更轻松。
陌生人遇重大法律纠纷时,愿委托并支付高昂律师费,需对律师信任超一定阈值。
此前的专业文章、热点解读,朋友圈的成交、胜诉案例展示,与大咖参与的高规格论坛、会议,律所环境与自媒体营造的气场,
每次优质传播皆为信任加分,增加成单概率。
客户为名气买单,
买的是“品牌”带来的安全感
。
面对良莠不齐的无名律所和律师,品牌就是保障。
品牌溢价可使案源自然分层,“大律师”报价高,小案不来,而来的就是价格不敏感的高质量客户。
从起步,到运营,打造律师品牌的路上,我们将始终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