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一定要睡 X 个小时
X点前必须要睡觉,不然就 XX.......
2015年, Sleep
(《睡眠》)
杂志发表了美国睡眠医学会
(AASM)
和睡眠研究学会的研究文章,
推荐成人常规每晚睡7个小时或更长时间来促进最佳健康状态。
由此,全世界各大媒体都在重复说着一句话:
“7”这个数字,也成了无数焦虑者的“心魔”。
然而,早在2004年,Sleep杂志发表的Meta分析研究中的也有一句话:
大多数成人每晚睡6-8小时。
但也有健康的个体不需要睡这么多,他们的睡眠时长
少于6小时且不需要补觉
,也可以维持正常的精力水平。
而 在 睡 眠 时 长 这 条 线的另 外一端,站立着另外一群人:
他们每晚需要睡
10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维持醒后的精力。
对于前者,把自己摁在床上逼迫自己躺够8小时,等同于浪费生命;
对于后者,睡8小时就把自己强行唤起,等同于“睡眠剥夺”。
成人的个体差异如此,儿童和青少年的情况如何呢?答案是:
一样
。
目前为止,也几乎没有科学证据能给所有的孩子推荐一个固定的睡眠量。
至于那些说“几点之前必须要睡着,否则伤X伤X”的说法,不仅缺乏事实层面的证据,更是违背人性常识——
人不是机器,没有“一键秒睡”的按钮。
既然做不到,那么,选择相信这样的“信息”,就是选择了压抑。
如果执意要让自己“一定要做到”,那就等于戴上了“信息脚镣”,把自己囚禁在卧室的床上煎熬。
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睡好了呢?
最简单、也最关键的判断方法是:
看你醒后的状态。
如果你在第二天感觉
反应能力下降
,在做一些
需要更多注意力的工作时感觉很吃力
,那就需要考虑是否晚上没睡好了。
其他线索还包括“国家睡眠基金会”所说的
记忆困难
和
情绪不稳
(易怒或低落)
等等。
反过来,如果你醒后的多数时间都可以
保持很好的精力状态
(不需要借助咖啡或茶)
,能正常工作和生活,那么,你可以认为:
自己睡得还不错。
总之一句话:
自己的感受最重要,不必太纠结睡了几小时。
睡同样的时长,为啥有人
像
打了鸡血,而我却一身“班味”?
不要问为什么,问就是
“遗传”
。
因为遗传易感性的原因,同样是熬夜加班,部分人更容易感受到第二天的“崩溃”,“班味”更浓。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
我怎么知道,我是不是那种比较“不敏感”的人呢?万一我属于那种“其实没睡好”,但“白天也很能扛”的人怎么办?
没关系,
你可以在周末和节假日,关掉闹钟,让自己身体“自由运转”一下。
如果平时真的有“睡眠不足”,那么此时身体会出现“睡眠反弹”:
深睡眠比例会增多,或者睡眠时间比平时长。
也就是说,
“周末自然醒”
的方法,不仅可以补觉,还可以提示平时是否有“睡眠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