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李松蔚
湖畔贩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国家知识产权局  ·  数码产品国补“满月” 超2671万名消费者参与 ·  9 小时前  
知识产权界  ·  年薪60-100万!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诚 ... ·  2 天前  
上海知识产权  ·  【动态】奉贤区知识产权局召开2025年度知识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李松蔚

他们从故宫里考据出384种传统色:中国审美太惊艳

李松蔚  · 公众号  ·  · 2020-11-03 20:12

正文

妃红、苍青、酡颜、 月白、十样锦、远山如黛、青梅煮酒、桥下春波……
如果你也被这些美丽的名字打动,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进入一个神秘美好的世界,叫作:
中国传统色。
所谓中国传统色,是中国人定义颜色的方式,更是中国人 看待世界的方式。
颜色背后,蕴藏着流传千年的东方审美。
然而传统色散漫难寻,仅可在史籍、诗词、佛典、医书中窥得片语,其色谱更无系统传承。
长此以往,传统色之美将遗失在故纸碑刻之中。
痴迷于色彩的文化学者郭浩和故宫文创设计师李健明,拉上中国审美的集大成者——故宫,一起做了件大事儿。
他们翻阅了近400部与色彩相关的文献典籍, 耗时近两年,考据出整整384种中国传统色。
写成《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一书。
在书中,作者们对每种颜色的名称来历、包含的意蕴做了细致解读。
又根据24节气和七十二物候,从几十万件故宫文物中选取应时应节的96件,用精致的手绘图,带你领略文物中的传统色、色彩中的中国味儿。
最终完成这本以时间为轴、以文物为依托,展现中国传统色色彩体系的著作。
此书一出,填补了中国传统色彩领域的部分研究空白。 对国人乃至后人来说,也是一次恢宏的“审美教育”。
凭什么这么说?
要知道,在两位作者为中国传统色正名之前,传统色“姓甚名谁”这事儿是有些混乱的。染色工艺啊、服装礼制啊、文学意象啊,什么名字都有,更别说精确色值了。
正因如此,前两年大火的《延禧攻略》才会引发莫兰迪色还是传统色的争论。
两位作者所做的,就是把语焉不详的中国传统色讲清楚,把它们的故事整理明白,推广给大众。
郭浩对古籍资料进行发掘整理,在文字上为传统色建立了谱系;李健明则要根据整理出的文献资料,从浩如烟海的故宫文物中找到对应色彩,在视觉上为传统色建立了谱系。
两人相辅相成,把每种颜色的色名与色值两相对应,互为考证。
比如图片上这种绿,名叫“碧山”,其CMYK和RGB色值在书中都有标注。
这样一来,中国传统色便得以“自证身份”,逐渐成为国人约定俗成的共识,慢慢普及开来。
他们还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设计了“二十四节气色”色卡,随书赠送,方便你随身携带。
无论是设计师、绘图师、服装搭配师、摄影师等视觉工作者,还是对色彩表达感兴趣的人,都可以轻松获得同款颜色,学习配色、收获灵感。
这也是推出这套书的初衷之一。
我们不希望大众对中国传统色的认识,只是在网上打开一篇相关文章,感叹两句“好美”就结束了。
传统色彩的美,要走进生活中,让每个中国人都够得到、摸得着。
同步推出《中国传统色: 2021·色谱日历》。
365天,每天重拾一种中国传统色; 72物候,搭配72件手绘故宫文物,让你在四时流转中收获美的启迪。
总有一种论调,说中国人审美不行,但其实在审美这块,我们曾影响过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
就像本书作者之一郭浩说的:
“我们对过去的学习太少了。研究色彩的意义是审美,审美是一个国家集体意识最好的沉淀。 审美不仅是好看,更 代表着秩序和文明。”
《中国传统色》系列,现一条生活馆有售

现在购买还有3人拼团活动,
不论新老用户,都能发起团购,
也可在商品拼团页面直接参加其他用户已开的团,
只要在活动时间内拼团成功,
就能享受超值拼团价 168 元起 (日常售价207元起)
拼团特惠截止11月5日23:59结束
珍贵文物大赏,跟着故宫学颜色
黄白游、盈盈、霜地、绛纱…… 如果你回到几百年前,就会发现 ,这些如今听来难以想象的词语,一直是祖先们的生活良伴。
他们吃的、用的、摆的,无一不是大美中华色,日子的风雅,也就在其间慢慢形成。
想看看老祖宗的美物,品品大美国色?
紫禁城有请~
清·雍正 雍正款胭脂水粉彩花蝶小碗
清 月白色暗花绸串玻璃珠朵花纹学士盔
清·乾隆 掐丝珐琅番莲纹冰箱
清 珊瑚翡翠吉庆有余盆景
清 金城花鸟屏(局部)
清·乾隆 镶宝石碧玺花簪
这些手绘图都是以故宫文物实物为参考,一点点临摹出来的。
作者之一的李健明依托专业美术功底,在提取颜色时会尽量还原文物本身的颜色,把文物的色彩之美淋漓尽致地呈现,每一张都是艺术品级别的好看。
解读文物颜色时,会根据物候特征,从起、承、转、合四种颜色的角度解读。
比如立春这天,搭配的文物是雍正年间的淡黄釉瓶,分黄白游、松花、缃叶、苍黄四色。每种颜色的出处皆有讲究。
拿苍黄举例。 《墨子·所染》曰: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以入者变,其色也变。
春之初立,一切都在生长变化,以苍黄形容,取其不确定之意,很合衬了,我们今天说的“仓皇”也出自于此。
看,一个物候、几缕色彩,便将老百姓的生活与大自然联系在了一起,而且用一种极具诗意的方式。
注:七十二候,是我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补充。它是根据黄河流域的地理、气候和自然界的一些景象编写而成。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
《中国传统色》系列,现一条生活馆 有售

现在购买还有3人拼团活动,
不论新老用户,都能发起团购,
也可在商品拼团页面直接参加其他用户已开的团,
只要在活动时间内拼团成功,
就能享受超值拼团价 168 元起 (日常售价207元起
拼团特惠截止11月5日23:59结束
蕴含着语言和意境美的中国色彩
中国在很早就确立了色彩结构,以黄、青、赤、黑、白五色为正色,与五行中的土、木、火、水、金相联系。
融合了自然、宇宙、伦理、哲学等观念,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色彩文化。
每个颜色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和宿命,无一不蕴含着对生活的体悟、汉语的美感。 因此作者们在解读时,也带着一种诗意的心情和语言。
比如“东风解冻”这一物候(属“立春”节气),对应四种颜色:天缥、沧浪、苍筤(láng)、缥碧。
起于“天缥”,是近于等烟雨的天青色;
承之“沧浪”,说的是我心悠悠。不信你在春日时节,去苏州吃一碗好面,再去沧浪亭把脚浸到水中试试;
转而“苍筤”,筤是竹子的意思,再没有比“竹初生”更能代表春天的了,春日之美,尽在此色;
合乎“缥碧”,缥碧是大色,或出现在宫苑的瓦上,或出现在江河的水里,或出现在李后主的诗“缥色玉柔擎,醅浮盏面清。”
青年诗人、摄影师丝绒陨作品
传统色彩之美,更是中国语言之美。
有一种蓝,名叫窃蓝。
小编我刚读到时,瞬间想到了林妹妹那句经典的“偷来梨蕊三分白”,其精妙形象、对语言的把玩,颇有几分异曲同工。
在研究色彩的过程中,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比如大雪的三候——“荔挺出”。据《本草纲目》记载,荔是一种草,在北方叫作马兰草。马兰草大概在5月中旬开花,6月花谢,到了11月已经枯黄。为什么它会作为大雪时的物候?
“我们又找了资料,发现马兰草根须发达,可以用来做刷子。而只有到了11月以后,马兰草枯黄了,根茎才最旺盛,最适合做刷子,此时去挖马兰草的草根是最好的。”
用这种贴近生活的方式,我们的文化才能活下来,而不是死在书上。
《中国传统色》系列,现一条生活馆 有售

现在购买还有3人拼团活动,
不论新老用户,都能发起团购,
也可在商品拼团页面直接参加其他用户已开的团,
只要在活动时间内拼团成功,
就能享受超值拼团价 168 元起 (日常售价207元起)
拼团特惠截止11月5日23:59结束
书中按季节与物候呈现颜色。
先是把该季节相关的颜色有个总括式介绍。
再针对每个物候,解读其“起承转合”四色。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