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特赞发起了一个小互动,向选择设计、创意、艺术相关专业的赞友们征集了一些大学期间的心路历程。我们从中摘取了一些回答,在公众号后台回复“选专业”可获取文章。
经常看特赞的人,应该知道我们采访过不少知名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他们也曾走过青葱的大学时代,他们当年是怎么想的?我们一起看看。
*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01
Anna Qvennerstedt,Berghs school of communication,瑞典传奇创意公司Forsman & Bodenfors主席
“其实一开始我觉得自己会成为一名设计师,所以大学的时候选择了设计专业。但后来我改变了主意,于是就辍学了。年轻人总会向往一些‘听起来’令人兴奋的事,但其实我并不知道自己对设计是否有热情,在这方面是否有天赋。而写作是我一直很喜欢并且坚持到现在的事情。所以再次回到瑞典后,我直接去了一所广告学校。”
*完整文章:这位瑞典女广告人,戳中了中国女性不敢触及的软肋
02
Barry Katz,麦吉尔大学(数学学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博士),首个IDEO的合伙人
“我成长于一个科研之家,最初是在大学里学习数学。但是我没有学很久,因为我其实并不擅长。历史、科学和哲学引起了我对于科技的兴趣。我对于人类如何运用科技以及科技对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有兴趣。于是某天我对我的朋友说了这些想法,而他说‘你这是在说设计’。 然后我说‘什么?什么是设计?’。从那时起,我开始试图探索‘设计’究竟为何物。”
*完整文章:设计不毕业 19 | Barry Katz:硅谷设计史,由他书写
03
岑骏,广州美术学院(版画专业学士)/马里兰艺术学院(硕士),著名自由插画师,独立动画创作者
“我在广美其实是版画专业,但那时做了很多插画,算是个人兴趣。毕业后,我去了北京做了一年插画。但做到一段时间,觉得没有继续走下去的机会,也看不到什么太多的可能性,所以决定来马里兰艺术学院读书。”
*完整文章:《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美国主流刊物,都爱找他画插画|专访岑骏
04
范凌,同济大学(建筑学学士)/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硕士)/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特赞创始人及CEO
“我很喜欢艺术也很喜欢物理。我父母是搞艺术的,他们并不希望我子承父业。所以他们循循善诱,引导我读建筑。一方面文理平衡,另一方面可以回上海(父母是上海人知青,一直希望孩子叶落归根)。我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翻一些父亲的书,很多涉及设计史论和设计师传记(《贝聿铭》)。”
*完整文章:设计不毕业09 | 范凌:步入互联网是重拾被遗忘的过去
05
范志鹏,北京邮电大学(工业设计系学士),点融网用户体验设计总监
“其实我走上设计这条道路也真的纯属意外,上大学之前我完全没有任何设计或绘画的基础,估计也就是画画简笔画的水平。在北邮这样一所理工科院校,这四年的求学经历以及各学生社团的活动培养了自己严谨的态度,缜密的逻辑还有沟通能力 ,毕设的经历更让我收获了进入交互领域的敲门砖,我认为这一切都对我的设计生涯产生了很深远的意义。另外,我还收获了家庭,我的妻子和我是同专业同学。”
*完整文章:设计不毕业16 | 范志鹏:这是一个设计的好时代
06
Jane Ngai,滑铁卢大学(系统设计工程学士)/卡内基梅隆大学(人机交互硕士),前豆瓣设计总监,现Fjord设计总监
“在大学本科接触关于人机工程(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方面案例的时候,我发现原来设计是能帮助到人的。好的设计能容错,能够帮助预防飞机失事或者核电厂事故。因为有了‘设计能帮助到人’这个想法,本科毕业后我毅然报名CMU的人机交互硕士。”
*完整文章:设计不毕业13 | Jane Ngai:怀揣着“同理心”去拥抱设计
07
Luca Nichetto,威尼斯建筑大学(工业设计系学士),中国创作家居品牌「造作」艺术总监
“我之前在一所艺术学校读高中,学习制作玻璃。这是因为,我在一个靠近威尼斯的小岛上出生,那个岛叫Murano。在那个岛上,99%的人工作都和玻璃有关,那么我当然也会做这行。有个暑假,我拿着自己做的东西去工厂加工,当时我并不是要“做个设计师”,只是想和朋友一起玩玩。但后来我发现,有这样一个学校可以读,然后读完之后,就可以去做‘designer’,真的是有一份职业就叫‘designer’。”
*完整文章:设计不毕业13 | Luca:顺遂生活,不做工作的奴隶
08
李德庚,德国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平面设计与书籍艺术系,系统设计方向硕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副教授
“在德国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读硕士的时候,我的老师是Ruedi Baur,他是穿插于建筑和平面设计之间的一个人,思考点比较宽泛,应该说是最早在设计领域以跨界形式工作的人。在求学期间我也完成了第一套设计书的工作,包括写作、编辑和设计,他给了我很多自由度,这期间也扩展了我的眼界。”
*完整文章:设计不毕业 03 | 李德庚:将设计与社会衔接
09
吴卓浩,同济大学(工学学士)/清华大学(艺术系硕士),INWAY Design 创始人,2006年创立谷歌中国用户体验团队
“本科的选择和很多人一样充满了迷茫,但非常庆幸进到同济这样一个设计氛围浓厚的学校,让我有机会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发展,并且交到了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硕士选择(清华)是因为我希望在用户体验的道路上发展,但是当时国内的用户体验行业还没有发展起来,也找不到相关的工作,就选择了向当时国内最早的用户体验方面的老师鲁晓波(现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拜师学艺。”
*完整文章:设计不毕业01 | 吴卓浩:不要做纯设计师
10
熊子川,英国拉夫堡大学(数字出版专业硕士),ThoughtWorks 中国区首席设计师
“我并没有接受过正统的设计教育,本科是学计算机的,10年前国内并没有太多的设计教育,所以其实学校对我的影响并没有特别大。
我在与设计不期而遇的旅途上,更多的是自我驱动。我属于工作之前处于比较迷糊状态,工作后突然开窍的。一直以来,设计对我来讲,不是一种理想、也不是一种生活方式或态度,而是一种专业服务,是一个端到端的完整服务,而不是一个点上的,是贯串‘寻找机会 - 了解市场 - 客户提案 - 完成实施 - 建立品牌 - 维持关系’全流程的,因此我从一开始有意识培养的是我完成设计这项专业服务的能力,而不简单只是设计本身。”
*完整文章:设计不毕业 04 | 熊子川:心怀野心地随遇而安
11
原研哉,武藏野美术大学(学士),日本设计中心代表,无印良品咨询委员会委员
“我觉得成功的关键词,第一是体力,第二是体力,第三也是体力,第四第五才是才能,这里我指的「体力」就是坚忍、努力、不放弃。尤其是对从事创意、创新的人而言,坚忍、忍耐、相信自己的精神是最重要的。”
*完整文章:脱去MUJI的标签,原研哉更像一个未来的「理想家」
12
何见平 ,中国美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学士),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会员、hedesign 创始人
“我从小学柳公权的书法,但书法专业的入学机会稀罕而渺小,于是我早早放弃了书法,找了一个最容易速成的专业去准备高考。当时报名‘浙江美院’(现改名中国美院)的有5000人,录取仅50人,任何一个考上美院的孩子,都有种‘范进中举’的感受。
我当时选择了平面设计(当年叫‘工艺系装潢专业’),这个专业在我进校后很久才明白其中的内容。大学教育似乎把我领到一个入海口,虽然可以从海洋的这边眺望,但是我却不知道应该去向何处,从何开始我的专业旅程。”
*完整文章:与设计意外结缘的他,问鼎了设计界的“奥斯卡”奖|专访何见平
13
Judy Sue Sturges,罗德岛设计学院(学士),儿童图书工作室Goodwin Sturges 工作室创始人
“无论你做什么,都不要认为这是终点。不是说你要永远为一家书店或是其他地方一直工作下去,而是说你应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能力,这是你的目标所在,也是为什么你需要有支持你的人,从而让你坚持到底。”
*完整文章:Judy Sue Sturges:忠于自己最初的梦想 | 设计不毕业 29
选了设计、创意、艺术相关专业的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咱们留言区见
近期热招职位
另外,特赞最近急需新鲜可口的小伙伴加入,跟着我们一起嗨皮一起飞!
欢迎戳阅读原文投简历哟~
【产品部门】产品经理
【职能部门】人事/HR | 高级财务经理
【市场与销售部门】高级客户经理 | 公关媒体部实习生
【技术部门】Java开发工程师 | 测试工程师 | 前端工程师 | 全栈工程师
联系合作:[email protected]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扫描二维码打赏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