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维舟
维舟的观点、评论与文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小易说钱  ·  这张纪念钞,终于涨了! ·  8 小时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4.7-4.14梦幻启程 ·  14 小时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前Nike旗下「潮牌卫衣」火遍欧美?!竟不到百元! ·  22 小时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家里的保鲜膜扔掉吧!万物皆可封的真空封口机, ... ·  3 天前  
创意铺子  ·  医院康复科,被打工人爆改成了健身房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维舟

第三帝国的兴与亡

维舟  · 公众号  ·  · 2020-10-11 10:00

正文

《意志的胜利》中,第三帝国的纽伦堡集会


主题:《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修订再版分享会

时间:2020年8月16日13:00-14:00

地址:上海展览中心(东一馆)


按:这是今夏上海书展上的一场对谈。我和张明扬兄在多年前他还任《上海书评》主编时就已认识,也不时就彼此都偏好的历史问题争辩,但在公众场合对谈,这还是第一次。熟人相谈,也可以谈得相当放松。


不过,第三帝国史极复杂多线,也不易讲出新意,加之讲座又只有1小时,还是在午后时间,如若天马行空,恐怕不仅收刹不住,也会让听众睡着。因此,在事先拟定话题,我提议就围绕“第三帝国的兴与亡”这一点展开,这既契合原著书名,线索也较为集中,并可紧扣 人们对这段历史最感好奇的地方:第三帝国为何能突然兴起?又为何很快走向灭亡?



1

如何解读第三帝国


维舟:威廉·夏伊勒这本《第三帝国的兴亡》的确是经典,自1960年问世,六十年来在全世界已卖出了几千万册,一度长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首位,从未断版。至今仍被列为“最适合大众阅读的纳粹全史”之一,甚至可说是这段历史的首选读物。

在如今一些专业历史学家看来,这本书可能有点粗线条,何况这六十年来,相关的前沿研究毫无疑问细致深入多了。但它贵在作者是一个亲历者,见证了这段历史——历史发生的时候,他在现场,就在纳粹德国,甚至采访过第三帝国的许多要人,所以本身有史料价值。加上他的语言比较生动,通俗易懂,很受欢迎,所以能够流行这么长时间。

也因此,尤其对普通读者来说,它不仅是最好的入门,也提供了一个参照系。英国史学家理查德·埃文斯在《第三帝国的到来》序言中就先谈到它;在国内,德国史研究会会长郑寅达前一阵出版了《第三帝国史》,算是国内对第三帝国研究的集大成者,腰封推荐语也说是要“突破兴亡史的框架”,可见 夏伊勒这本书是被作为对第三帝国历史叙述的一个标杆来看待的

张明扬:《第三帝国的兴亡》是研究二战、研究纳粹德国时无法绕过的一本书。其他著作可能会批评它、质疑它,但必须提到它。这本书的写作除了史料之外,还有很多基于亲身经验的观察,很强的在场感,非常有可读性。所以它和几十年后一个普通史学家写的书,在价值上各有千秋。将之作为一个起点、入门书,再去看其他书,是一个更好的方式。

维舟:是的,第三帝国是有史以来被研究得最深入的帝国,据说相关的研究著作、通俗读物,全世界已有大约有两万种。也就是说,一个人一辈子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看关于它的书,都是看不完的,几乎每个边边角角都被研究完了。

但不管怎样,关于这段历史, 对普通人来说,一个最大的谜团仍然是,现在看来这么邪恶、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帝国是如何兴起的?为什么会得到支持?它在看起来不可一世的时候又怎么会衰亡?

张明扬:我觉得第三帝国的兴起比衰亡更加有戏剧性。它的灭亡很大程度上是军事的表现,比如柏林被攻克, 希特勒自杀以后,第三帝国突然之间楼就塌了,你也看不到很多所谓的地下抵抗者、复活者 ,这种现象是比较罕见的。第三帝国所谓这种“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现象,非常值得深入探讨。从1933年到1945年,这12年的时间,经历了一个国家的大起大落。如果把希特勒本人的生涯放进去,你会发现非常具有戏剧性。


2

“让德国更伟大”是一个吸引人的承诺


维舟:第三帝国的历史分期,它这十二年,简短来看,差不多分成前后两段:1933年1月30日上台到1939年9月1日突袭波兰,这是前面六年半的时间;后面六年就是到1945年4月30日结束,这后期又可分成两段,1942年1月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转折点,接下来的三年走下坡路,崩溃的速度也很快,三年内被彻底击败。

粗略来看,它的前面六年基本上是相当顺利的,聚焦于怎么兴起的。这其中还包括纳粹德国历史的一大谜团——这样一个国家是怎么得到支持的。

张明扬:这些年中国互联网上讨论第三帝国,非常喜欢纠结的一个问题是,希特勒是不是靠民主选举上台的。1932年时他只握有30%的民意,所以很多人说他并不是靠民主上台的。有关这个点争议特别多,我们先不站队。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他上台之后恢复经济的速度,包括让700万失业工人迅速实现充分就业,第一波就收割了大部分民意。 这700万人日后基本上都成了他的铁杆票仓。虽然之后没有选举的形式,但如果民主选举,他会怎样呢?1939年之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操作确实满足了德国人的期待。

维舟:《第三帝国的兴亡》的作者威廉·夏伊勒当时就在柏林,这本书里有大量的记载,关于德国人对希特勒上台的反应,他们如何看待这件事。相关书籍我也看过很多,总的感受是,德国人当时并不怎么在意纳粹的意识形态。也有大量的研究认为,纳粹党其实没有真正严格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它是一个大杂烩。

德国人当时之所以选举它,主要原因与其说是喜欢这个党,不如说是对原来自己现状的不满。不满有很多,包括对《凡尔赛条约》压制的不满,对魏玛德国制度的不满,对经济大萧条带来的社会经济溃败的不满,德国当时正经历一个非常混乱、分裂、痛苦的时代。大家都渴望结束这种分裂混乱,希望重现一个强大、统一的局面。 至于谁上台,通过什么手段结束这种分裂,他们是不在乎的

那他们也可以选择其他党,为什么选择了纳粹呢?因为在当时看来,纳粹表现出了特别坚决的意志和行动力。虽然希特勒后来的行为很疯狂,但当时他是非常务实,也有政治手腕的:为了能上台,他向不同的势力都做了妥协,保证不会太快打破现状,对不同的阶层都做出了有一些许诺——用现在的话说,他当时承诺“让德国更伟大”。德国人的想法是既然已经这么烂了,那不如就换一个人做做看,会怎么样。

高速公路和大众汽车品牌都是希特勒创造的,直至战后多年,大众汽车在纽约市场推广仍很困难,当时被视为“在一个犹太人城市里卖纳粹汽车”,直到甲壳虫“Think Small”(想想小的好处)这一经典营销出现

希特勒上台后的确在短时间内,通过一些非常坚决的手段(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当时的人觉得这个代价是可以承受的),结束了原来的争端、混乱,失业率也减少了,各方面情况都变好了。当时大量的调查以及事后的采访都证明,很多人都一致认为当时是挺美好的,比之前好,甚至比战后初期也好。因为德国人当时的状况太痛苦了,希特勒在最初几年里的确是很难让人置信地做到了,比如短期内建造了高速公路,保证普通民众的出行;确保了就业率;一些理念可以说是超前的,比如创造“大众汽车”、倡导大众休闲旅游。

当然,不可否认,希特勒同时也有一系列冒险之举,如开进莱茵兰非军事区、合并奥地利、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等等,尤其是入侵捷克,德军将领一度都考虑政变推翻他,因为觉得太冒险了,怕德国陷入极其不利的境地。但希特勒竟然一次次得手了,而且他们反对的不是侵略本身,而是怕有风险—— 如果说希特勒能够帮他们做到,同时又没有风险,那他们是喜欢的。 这就是问题所在。

张明扬:维舟兄的意思是有点像夫妻两个人,老公非要去赌,妻子觉得风险很大,不可以这样。但老公一次一次上赌桌,赚了百分之几十,妻子这时候实际上是高兴的。当时的德国就是这种心态,是怕赌输了,对赌赢了的结果是很高兴的。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希特勒1939年发动战争之前做的事情,其实是在一次次地“打脸”——有人抨击他是没有经验的民族主义者,不可能解决经济和失业等等,对这些声音都啪啪打脸,收割之前并不认可他的民意。

在这个过程中他也会自我膨胀,带来的坏处就是,他把反对他的声音慢慢消灭掉。 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暴力的、军事的行为,但很大程度上也是靠他的政绩。所以后来他有些疯狂行为越来越缺乏制约。比如美国电影《音乐之声》塑造了一个反对希特勒的奥地利人形象,这种人肯定会存在,但当时奥地利的主流民意其实是希望德意志民族能够统一的。

维舟:希特勒初期采取的一些措施,现在来看的确是非常冒险;但 当时之所以能成功,也是因为他顺势而行 。1918年德国战败后,整个德国上下民意都面临很大压力,重压之下孕育反弹,连当时的一些左翼都认为《凡尔赛条约》是不平等、不公正的。至于奥地利,主流的民意是赞同德意志统一的,因为奥匈帝国曾经是大帝国,而奥地利实在是太小了,难以单独生存。然而,1919年的《圣日耳曼条约》却禁止奥地利和德国合并——对这两个国家的人来说,这又是不公和虚伪的,因为像美国这样的战胜国既倡导“民族自决”原则,同时却不允许他们自主决定。

现在回顾这段历史,希特勒在初期的成功其实很大程度上是顺势而为,有民意基础在里面,所以支持面才特别大。尽管做法特别粗暴、极端,但的确有支持他的人,推行的时候大家也没有什么办法去反对他。 成功的结果,让他对自己也产生了幻觉,仿佛这不是顺应时势的结果,而是自己“意志的胜利”,德国人也相信了是“元首”的超凡能力所致。 虽然希特勒只有初中学历,一度也被人所瞧不起,但他成功后,你会觉得这个人好像头顶有光环。

等到他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入侵法国成功后,所有的将军都不敢反对他,因为他们一次次发现,原本怀疑“元首”的决定,最终事实却证明希特勒的判断的确是对的。比如入侵法国之初,几乎所有将领都是反对的,前些年有人用计算机几次模拟当时战况,结果都是德军失败。然而,希特勒采取了非常冒险的战略战术,取得了极小概率、几乎是不可能的成功,你用理性无法解释,这就越发显得像是一个“奇迹”。在这种情况夏,到后来所有的反对都销声匿迹了,本来德国内部反对他的声音和机制慢慢都被清除掉了。

第三帝国全盛期(1942)的地图,深绿色为本土;中绿色为民管占领区(总督府);浅绿是军管占领区

3

希特勒的自毁倾向


张明扬:其实我觉得兴和亡之间还隔着很多东西。比如说1939年9月1日开始分期的话,他在开战初期心是更大的。虽然事后我们看到开战本身是他走向衰亡的开始,但其实他的军事赌博确实很厉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打法国,从1914年到1918年打了四年都没打下来,谁能想到二战只用了6周时间就拿下了法国,可以说是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达成的一种目标。

表面上推演来说,德国是没有什么优势的,甚至有人说希特勒对外很强势,对内早就做好了在地下室自杀的准备。他每一次都有失败的心理预期,但还是赌下去了,一次次成功,他的筹码就越来越大。德国陆军从一开始到最后对他都是不服的,但就是被一次次打脸。可以说希特勒有很多“神奇”的东西,就像乔布斯曾经提出过“现实扭曲力场”,希特勒的做法就是与现实相违背的,但他说“我就是如此,你拿我怎么样”,竟然就正确了。在衰亡的前半程,希特勒还是展现出很强的一面,那并不是一个很快的溃退。

维舟:的确,他在初期可以说创造了不可战胜的神话,这伴随着一种无限制的权力欲和扩张冲动。曾有人提出一个反历史假设:假设希特勒当时见好就收,纳粹德国变得正常化,那么他会败亡吗?或者说纳粹德国会不会变成一个正常国家?虽然现在看来他非常邪恶,他迅速灭亡才合乎我们对于正义的需求、内心的向往,但第三帝国的结局真的是必然的吗?

其实很难讲。当时欧洲有三个法西斯国家,德国之外,还有意大利、西班牙。西班牙的佛朗哥在拿下西班牙后就不对外进攻了,在二战期间他居然还保持中立,结果一直执政到1975年他去世为止,最后他把权力交还给西班牙国王,得了善终。那么,希特勒的纳粹德国有可能会走上这样的道路吗?

但如果对希特勒和纳粹德国了解深入一些,就会发现这是不太可能的。为什么?因为 他的个性就是一个非常走极端的人,他不会见好就收,只会加大筹码,再来一次 。1939年8月29日,就在对波兰开战前三天,他的副手戈林还在寻求避免对英国摊牌,于是委婉规劝他没必要“赌上一切”,希特勒却回答说:“在我的整个生命之中,我总是把所有筹码放在桌上。”

这就是希特勒,他的世界观就是极端的,认定种族之间就是残酷斗争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所以他的逻辑是自洽的: 他认为强者天然支配弱者,如果德国在这个过程中失败了,那它也没有必要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了 。他的想法就是,如果不胜利,就彻底毁灭。所以他不会妥协,更不会投降,只有一条道走到黑。如果说他当时把苏联打下来,他也不会停手,会继续进攻美国,直到支配全世界为止。然而不难想见,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的阻力会越来越大,总有一天会崩盘。


张明扬:他这种赌徒心态还存在一个变量就是,在德国内部没有人阻拦他,很多人觉得他只要活着就不会收手。很多历史学家设想如果他在过程中突然得病身亡怎么办,他的历史评价终会有怎样的改变。我记得译林出版社的另一本书《解读希特勒》中,有一位历史学家就这样设想——如果希特勒在1939年去世的话,他可能会成为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德国人。

维舟:这个的确有可能,撇开他统治的压制性和暴力不论,他在短短六年里取得的成功,在德国史上少有人可比,可以说他的个性支配了德国当时的发展。为什么他一个人能支配整个国家?德国的发展都是元首一人决定的。这种情况下他的个人选择对整个国家的走向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英国历史学家理查德·埃文斯在《当权的第三帝国》中打了一个比方:1933年希特勒刚上台的时候,德国人感觉国家就像一辆破车,已经不能开了,但希特勒上来之后,这辆车恢复了动力。开始,这让人感觉良好;但慢慢你就发现,这辆车不仅开得比原来快了,而且越开越快,此时你已经感觉有点危险了,但它还在加速,而且没有刹车装置,一切都太晚了,它停不下来了,以恐怖的速度向前猛冲。

这里面有一个比较吊诡的地方是, 早先造成希特勒成功的因素,正是造成后来他失败的因素 。这种成功只能在局势还比较顺的情况下有可能,而越到后来就越是逆势而行了,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的力量都不能支持了。即便如此,也没有什么能阻止他,除了战败。他到后期一直都在服药,每天要吃28种药,像吸毒一样依赖这些亢奋剂支撑身体和精神,越陷越深,这是一种自毁倾向。

张明扬:在开车途中,刹车坏掉,除了车毁人亡,没有其他结果,所以他败亡的命运也是不可阻挡,是绝对必然的。其实他本人对于兴和亡的兴趣没有那么大,因为他既不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也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他是一个种族主义者。他打二战目的有两个,第一是证明德意志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有权去统治世界。如果失败他就赴死,然后让人毁灭整个民族,因为被打败了就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他的心态是很病态的——如果他不把犹太人赶走,原子弹就可能是德国发明的了。

维舟:他不理性,他的方式是直觉的。他身边的人也说过他的工作习惯非常特殊,日夜颠倒,有时看起来几天无所事事,但一有灵感又通宵达旦地工作。他是敏感的直觉式的判断,追求是绝对,不是理性自制的相对。

这样一种绝对、彻底的走极端倾向,既是他成功的因素,也是他失败的因素,你可以说他的成功中就埋下了后来失败的种子。 他是不遗余力的,就像他自己说的,不留后路,向来都是把所有筹码都押上。他偏好新奇、冒险的计划,比如击败法国的“镰刀计划”,曼施坦因大胆提出后,本来差点被军方毙掉,但却正对希特勒的胃口。他还很喜欢飙车,在压抑的时候会深夜以高速度在柏林市内飙车;也很喜欢创新的东西,他是第一个坐飞机到各地去做演讲的领导者。他偏好最新颖、最潮流的科技,把这个作为自己的使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