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有方空间
呈现中国建筑现场,提供最佳建筑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建E室内设计网  ·  建E首发 | LI WU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有方空间

华工设计院新作:江门市乡村振兴培训中心改造

有方空间  · 公众号  · 建筑设计  · 2024-09-03 09:45

正文

△ 项目整体鸟瞰

△ 鸟瞰“环丘”平台


设计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 广东江门

建成时间 2022年12月

建筑面积 6000平方米

摄影 阿尔法摄影@邹林、廖沁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该改造项目主要包括培训中心和配套酒店(唐心酒店)两大部分,坐落于广东省江门开平市塘口文创小镇。塘口邻近立园、自力村等开平碉楼世界文化遗产,近年来持续积极推进旧墟的改造活化,已经成为开平市30公里乡村振兴示范带中的重要节点。市级的乡村振兴培训中心选址于地方小镇,突显文创小镇的整体环境及项目本身作为示范样本的重要意义,也强调了项目对外展示和开放体验的公共建筑定位。


△ 设计意向  ©华工设计院
△ 改造建筑整体鸟瞰

△ 俯瞰项目全貌


01

场地情况


项目用地是已经空置多年的原塘口镇政府大院,保留着三栋建于1990年代的原镇政府办公楼,但它们也存在结构老化、墙体损坏等急需加固和修补的问题。这里位于墟镇向田园过渡的边界地带:西、北侧为旧墟中心;东、南侧是广阔的农地与水网,以及由林木、远山、碉楼及村落等组成的五邑田园风光;紧邻东侧有较大面积的水塘。


△ 位于旧墟与田园过渡边界的改造建筑

△ 保留建筑原状分析  ©华工设计院


02

总体布局


培训中心大部分的建筑面积主要通过保留办公楼建筑的改造来实现。其中,西北部独立的沿街建筑作为培训楼,西南部二栋相连的沿街建筑改造为酒店,其首层整体扩建为餐厅和酒店大堂。部分较大面积及跨度的用房需通过扩建而成,主要集中在场地内侧、形状不规则的东部用地;如多功能报告厅、展厅、门厅等,均采用较为紧凑的尺寸和形状(如报告厅平面的椭圆形),以充分利用有限的用地。


△ 功能及空间分析  ©华工设计院

△ 环绕中心广场的弧形平台


03

“环丘”:场所重塑


设计在整体上采用连续的地景建筑形式——“环丘”,以其为纽带重塑内外空间。环绕场地边界升起的“环丘”,形成书画长卷般的起伏平台,建立环形的步行交通系统,并限定场地中部的中心广场和面向水塘的开放空间;“环丘”结合内外融合的半开放式边界,塑造了面向水乡和墟街的不同景观界面,也重新塑造出建筑群与周边环境的公共性联系。


△ 改造及扩建范围分析  ©华工设计院


1)内外连接的地景平台


面向主街的“环丘”,以二层平台连接三栋沿街保留建筑,并区分首层的对外服务和二层以上的客房服务功能。沿街立面通过首层的混凝土格栅、架空式门廊和西餐厅落地玻璃幕墙等处理方式,打破原有建筑的封闭性,形成连续的开放街道界面。西南侧的改造建筑以保留的村口凉亭为中心,局部拆除退让保留面对步行桥的街角广场。


△ 西餐厅沿街界面
△ 修旧墙面叠合的西餐厅界面
△ 保留的休息亭及街角广场

△ 改造酒店立面局部


东侧的“环丘”二层平台以缓坡延伸下降至地面,预留远期从滨水区进入中心广场的步行通道,也保证了首层中餐厅的开阔观景视野。面向水塘的建筑边界采用起伏的坡地,在下方形成面向水塘的灰空间,形成较大遮荫进深的滨水绿地活动空间;在上方结合通高树井、通花砖、竖格栅等细部处理,形成内外借景的通透界面。连接内外的“环丘”平台不仅提供俯瞰周边田园风光的开放场景,柔性的地景建筑轮廓也与乡村、远山形成空间的缓冲与对话。


△ “环丘”平台下的建筑群入口
△ “环丘”平台作为建筑与田园之间的柔性过渡

△ “环丘”平台的内外借景


2)立体开放的公共游园


“环丘”围绕场地中部的中心广场,形成逐步升起的环形架空敞廊。敞廊西侧是面向主街的主入口门廊,以架空活动空间联系两侧的培训中心和酒店大堂。由于改造建筑紧邻主街,中心广场也成为内置的入口广场,在培训活动期间可以通过分时段控制满足瞬时的交通集散需求,平日则是对外开放的公共广场。通过主入口的架空门廊,可以直接对望椭圆形的报告厅建筑形成对景,形成面对主街人流的“别有洞天”式门户景框。


△ 步行流线分析  ©华工设计院
△ 面向田园开放的“环丘”平台

△ 中心广场的弧形敞廊


居民和游客进入中心广场停歇后,可以在“环丘”缓坡的引导下,环绕中心广场漫步到达二层平台,完成穿越建筑群的立体漫游体验。这个立体游园不仅提供了观赏水乡景色的开阔空间和休憩设施,起伏的坡地地形也提供了小朋友们户外自由奔跑、戏耍的亲子活动场地。


△ 连接“环丘”平台的休憩区
△ “环丘”平台的起伏缓坡

△ 从酒店入口望中心广场


新旧建筑的屋顶也被充分利用,融入立体的游历体验:首层中餐厅屋顶平台面向水塘,可以作为户外咖啡茶座、以及临时展览和仪式的场地;通过改造建筑中新增的户外楼梯,可以到达各栋建筑物楼顶的眺望平台;利用扩建后局部通高的酒店大堂屋顶,构筑逐级升起的绿化休憩看台,与椭圆形报告厅屋顶的观演看台遥相呼应,共同成为立体游园中主要的“网红打卡点”。


△ 剖面轴测分析图  ©华工设计院
△ 报告厅屋顶的观演平台
△ 酒店大堂屋顶的绿化休憩平台

△ 从立体平台向外远眺


04

“环丘”:新旧融合


1)因地制宜的形式语言


根据场地、造价、施工等村镇建设项目的现实条件,设计采取一种因地制宜的务实态度来适应实施过程的变动和建筑形式的处理。


对于改造建筑,保留的办公楼大部分可以直接转变为客房、教学及办公用途,整体上也维持了原有的框架结构和建筑体量。立面形式避免了改头换面式的颠覆性调整,除了结构加固、外墙修补、功能调整等必要的处理外,基本维持了原有建筑的立面构图。


△ 改造酒店夜景
△ 从中心广场望西餐厅及屋面平台

△ 西餐厅室内


对于加建建筑,是在加固后的原有建筑主体上采用自重较轻的钢结构来实现,包括屋顶客房层、疏散楼梯、客货电梯及设备机房等。其外露的钢结构框架,不附加装饰的金属栏杆、格栅及遮阳等构造形式,塑造了具有工业风的粗犷建筑语言;不同结构和材料的新旧形体,也在造型上形成清晰可读的体量穿插和形式对比。


△ 保留建筑中扩建的立体平台  ©华工设计院
△ 保留建筑上加建的钢结构楼梯

△ 新旧结构形式的叠合


对于扩建建筑,虽然在建筑面积上的占比较小,但通过水平延伸的地景式建筑布局,使其得以在保留建筑的规整体量及立面构图中脱颖而出,促使“环丘”自然的成为小镇的公共文化地标。


△ 蜿蜒而上的“环丘”平台

△ “环丘”平台台阶


2)新旧拼贴的材料语言


虽然原有的办公楼建筑在体量和形式上乏善可陈,但立面细节上仍然可以发现属于1990年代南方村镇建筑的显著特征,如混凝土窗格,水刷石栏板和彩色马赛克花坛等元素。


设计以一种新旧拼贴的外立面改造策略,慎重保留原有建筑中局部残存的典型立面特色片段,如对外走廊部分质量尚好的栏板进行了集中的清理和修补,挖掘属于特定年代的历史痕迹以保持改造建筑的厚重感。对于破损立面的修补,也采取搭配钢制栏板、钢管窗格等工业化构件,与保留部分相互对比予以区分,共同构成体现时间延续性的拼贴式立面,并为屋顶绿化休憩看台提供质感斑驳的特色背景。沿主街的西餐厅通高空间上方,利用内墙拆除后遗留的旧建材重新砌筑了一道横向的清水红砖外墙,覆盖其上的整面玻璃幕墙倒映着对面的历史建筑,营造一种如历史遗迹般的怀旧表现力。


△ 保留建筑中的地方特色元素  ©华工设计院
△ 改造建筑外走廊
△ 屋顶绿化休憩看台及新旧元素叠合的建筑背景

△ 新旧元素叠合的酒店走廊立面


在加建和扩建建筑的外立面上,根据乡村建设的造价水平和建造条件,主要通过改变材料组合和施工方式来探索常规建筑材料的创新形式表达,并重新演绎原有建筑立面中通透、开放的南方建筑意象。如遮蔽外走廊的阵列式通花漏窗图案由镀锌钢管的截面组合而成,其灵感来自于原有建筑外墙中已经严重破损的通花混凝土装饰窗格,形成室内丰富的光影、虚实的景深,并抽象地表现岭南建筑的气质。


△ 钢管截面排列组合而成的漏窗造型
△ 钢管排列的漏窗细节

△ 透过钢管排列漏窗向外看


“环丘”中的扩建建筑外观由清水红砖墙、陶土砖幕墙及弧面清水混凝土组合而成,搭配红色和灰色混拼的地砖铺地,在形象上与周边的民居建筑保持了一定的对话又充满着鲜明的个性。红砖元素贯穿椭圆形报告厅建筑室内外的各个界面,这不仅塑造了“环丘”平台上极具可识别性的视觉焦点,过滤天光的外墙高侧窗通花砖格也为报告厅提供了更为柔和的自然光环境。


△ 具有柔和采光环境的报告厅内景
△ 报告厅内墙面红砖细部

△ 室外陶土砖细部



设计图纸 ▽


△ 总平面图  ©华工设计院
△ 一层平面图  ©华工设计院
△ 二层平面图  ©华工设计院
△ 三层平面图  ©华工设计院
△ 四层平面图  ©华工设计院
△ 剖面图  ©华工设计院

△ 典型墙身大样图  ©华工设计院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江门市乡村振兴培训中心改造
项目类型:建筑改造/景观
项目地点:广东省江门开平市塘口镇
设计时间:2020年5月—2021年6月
建设时间:2021年3月—2022年12月
用地面积:5500平方米
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

设计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及景观施工图配合单位:广东蓬江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室内施工图合作单位:江门恒睿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主创建筑师:何小欣、苏平
设计团队:张瀚、林琳、范静、蒋璐、张延彬、赖纯翠(建筑专业);伍朝晖、冯舒殷(景观专业)
业主:广东开平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造价:3300万
摄影:阿尔法摄影@邹林、廖沁芳



视觉 / 饶安林 校对 / 李博超
本文由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授权有方发布,版权归来源机构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