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洲国际下面有双汇发展和Smithfield,前者是中国最大的猪肉食品企业,后者是美国最大的猪肉食品企业。不过这个猪肉龙头几乎从上市开始就是悲催的,上市一波三折,估值与同类来比也是低的,到现在它的股价不到6元,低于发行价6.2元。
最近注意到万洲国际,是拉开它的K线图时那两根绿色的大成交量柱子。
查了下相关信息:原来是原第一大股东鼎晖两次配售减持,第一次是8月25日配售8.8亿股,占发行股6.01%,同时还出售了6.75亿,其中万洲国际管理层持有的雄域接盘了2.92亿股。第二次是10月28日折价配售10亿股,直接让万洲国际跳楼8%。
鼎晖为什么这么急着不惜折价抛售万洲国际呢?
这就要从万洲的前世今生说起了。
万洲国际前身叫双汇国际,其诞生与双汇管理层的MBO心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的特色发展中,企业的创始人不是所有人的例子比比皆是,有心思的人也有大把的,只是有人做的好,有人做的锒铛入狱。双汇发展也不例外,并且其MBO堪称经典案例。
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双汇发展同样启动了分置改革。漯河市国资委把持有的双汇集团(其持有双汇发展35.715%股权)以20亿转让给了高盛和鼎晖在香港成立的罗特克斯。接下来双汇管理层搞的海宇(成立于2003年,海宇一直被质疑为双汇高管MBO平台)把持有的双汇发展25%的股权也转让给了罗特克斯。这样罗特克斯就成为了双汇发展的控股股东。
双汇股权完成过户仅三个月后,高盛向鼎晖转让了罗特斯克5%的股权,由此鼎晖取得罗特斯克的控股地位,罗特斯克重组为双汇国际。然后鼎晖、高盛开始收购双汇关联企业的股权(双汇体系里未上市的资产)。双汇300多员工成立的兴泰也介入,并成为收购的主角。之后三方将收购的关联公司股权通过增资扩股方式注入了双汇国际。由此,兴泰成为双汇国际的第二大股东,并以全资公司雄域持有。双汇发展的MBO路径得以实现。
而对财务投资者高盛与鼎晖而言,20亿拿下双汇的股权后,怎么退出是个问题。由于收购前的合同条款限制了收购意向方转让给同行,倒手卖掉这条路就走不通。要完全完美退出,境外IPO就是唯一的路径。
最初的设想是通过境外公司收购双汇的“未上市资产”,进而实现双汇在境外的整体上市。不过2010年公众股东否决了将双汇未上市部分股权转让给罗特克斯的方案,之后双汇完成了A股整体上市工作。
2011年爆发了瘦肉精事件,双汇的营业利润下降了60.85%,万洲国际IPO遇阻。2012年双汇业绩才回暖,此时高盛鼎晖已经潜伏六七年了。问题是此时万洲国际的主要资产已经在国内A股实现了整体上市,要想在香港以红筹模式上市,必须要收购新的资产。于是2013年5月29日,双汇国际宣布以作价71亿美元收购了美国Smithfield所有股权。
这次收购后,不仅鼎晖高盛有强烈的IPO需求,万洲的管理层也有。收购让万洲国际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截至2013年底,集团未偿还债务为74.32亿美元。这笔债务中,年内到期的7.6亿美元,第二年到期的为306亿美元,第三年至第五年到期为49.5亿美元,超过5年的为14.16亿美元。
偿还这些巨额债务的最快速和最现实的途径是上市融资。因此,收购Smithfield1年后万洲国际开始了坎坷的上市之路,一波三折,最终以6.2元港币上市。
万洲国际历经坎坷上市后,对管理层来说,最迫切的问题是清理掉巨额债务。可以看到,从2013年起,A股双汇发展的分红是非常丰厚的。另外,万洲国际收购Smithfield后,本来顺带拥有了Smithfield持有37%的Campofrio(欧洲最大的肉制品企业),这样万洲便成为中国、美国、欧洲最大的猪肉生产商。但是2015年6月,万洲国际公告将其以3.54亿美元出售。其背后原因之一便是沉重的债务负担。
对鼎晖高盛来说,当然是找时机退出了。经过上市之前机构投资者主动减持转让及之后鼎晖减持,目前万洲国际的股权结构如下图:
可以看到,目前公司管理层已经控股公司了,而之前参与的财务投资者们差不多走的差不多了,也就剩下鼎晖近13%的股权了,未来可能会有进一步减持。
也就是说,参与万洲国际的各方心思都已经实现了,股东与管理层利益一致程度提高,经营动力足,财务投资者走的差不多,空头压力得到释放。是时候研究万洲国际这头猪到底值不值钱了。
万洲国际是全球最大的猪肉食品企业,分别拥有双汇发展37%股权,美国最大的猪肉食品企业Smithfield100%股权,而美国与中国又是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地和消费地,虽然出售了Campofrio股权,万洲国际在波兰和罗马尼亚设有全资附属公司,其业务可谓遍布世界主要市场。
从整个猪肉行业的产业链来看,主要包括上中下游3个环节:养殖、屠宰、加工分销。最后一个环节的产品又分为肉制品及生鲜肉两种。万洲国际是在3个环节都有布局的全产业链企业,主营业务包括生猪养殖、生鲜猪肉及肉制品。上市以来三块主营业绩如下。
可以看到,肉制品不仅是万洲国际第一大业务,也是贡献主要利润来源的业务。2015年肉制品营收占比53%,毛利却贡献了近96%。2015年肉制品营收虽然减少了,但是毛利却上升了不少。这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公司扩大了美国猪肉的进口。这里就要提公司收购Smithfield的好处了(抛开管理层收购背后的资本运作心思)。
由于美国规模化,专业化的养殖屠宰,美国的猪肉价格大大低于中国,即使算上汇率、运费等因素,其猪肉价格仍然低于中国。中国的生猪养殖比较分散,这非常容易导致经济学里提到了蛛网理论发生,因而就产生了猪价格周期,波动性比较大。
没收购Smithfield之前,双汇发展没有上游,容易波动。Smithfield拥有全产业链,美国的消费量增速不如中国,两家企业合并之后,可以产生协同效应。万洲一方面在美国拥有大规模的生猪养殖,控制了具有成本优势的原料,另一方面在中国拥有广阔的猪肉消费市场。
收购Smithfield万洲就好比拥有了美国和中国两个猪肉生产基地,中美市场的猪肉价格差异和供求状况差异能为万洲协调库存、熨平中国猪周期提供良好的弹性。
万洲国际主要的业务在中国与美国,来看下这两个地区的情况。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2015年产量5478万吨,占全球产量的50%,同时又是最大的猪肉消费国,消费量略大于产量。
从人均动物蛋白摄取来看,中国远低于欧美国家,也远低于香港的平均。虽然说拿其他地区的数据来比较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至少也给出了这个行业的空间。可以预计,在动物蛋白摄取上,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是会继续增加的。猪肉及其制品一直都是中国人餐桌上动物蛋白最主要的来源。另一方面,中国消费升级的趋势让消费者更注重食品安全,这点放在猪肉行业,无论是养殖、屠宰,都将会是一个行业集约化的过程。
因此,中国猪肉市场虽然增长空间缓慢而有限,但是目前集中度不高,存量竞争是向着有利于大企业的方向发展的。
具体到万洲国际身上,旗下双汇发展是中国最大的肉制品企业,品牌优势明显。经过多年深耕,拥有完善的销售渠道,目前销售渠道中,特约加盟店占比约40%,商超占比约20%,农贸市场占比30%。与国际如欧美日相比,中国肉制品消费结构中,低温肉制品仅占三成。当然肉制品结构与饮食习惯有关,但这个比较多少说明低温肉制品是一个消费趋势。低温肉制品对冷链运输有要求。
双汇在冷链运输上有完善的布局,其旗下的双汇物流是专业冷藏物流运输公司,保障集团内部生产、销售、商业连锁配送。目前其日配送网络覆盖了河南县级以上城市,北京、上海、广东等少地级以上城市,未来低温肉制品销售渠道有望进一步下沉。
美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同时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出口国。在美国市场上,无论是养殖还是屠宰上,都较国内成熟。规模化、专业化的上游生猪养殖产业提供了充足的猪肉供给,猪肉产量呈缓慢增长趋势,2015年创历史产量新高,增速达7.26%。2016年预计继续创新高,由于需求稳定,这意味着美国的猪肉价格将继续维持低位水平。
需求上看,分国内消费与国外出口。近三年来,猪肉出口量占国内产量20%左右。国内消费稳定,过去五年复合增速为1.5%。
美国猪肉产业三个环节中的集中度如下:
可以看到,生猪养殖集中度最低。由于这三年猪肉价格走低,并有望继续维持低位,许多养殖企业的利润将被压缩,这会促使行业整合,类似Smithfield这样的龙头企业有望扩大市场占有率。
美国的屠宰业比较集中,前四企业占到了近65%,其中Smithfield占比约三分之一。低位猪价刺激消费平衡增长,带动屠宰量利齐升。
肉制品是猪肉产业最主要的利润来源,以Smithfield为例,其肉制品占总收入49%,但贡献了79%的利润。肉制品的集中度不如屠宰,但高于生猪养殖,这块是最有品牌效应的,消费者愿意为品牌付出溢价。从销量看,Smithfield占了肉制品销量的17.6%。无论是从产品还是从渠道看,Smithfield在美国均拥有短期内无可撼动的龙头地位。美国主要肉制品是培根、香肠、火腿,Smithfield产品均市占率排名第一。渠道上美国肉制品主要渠道是零售商和餐饮业,Smithfield在这两条渠道上的占有率分别为17.16%和16.02%,远高于市占率第二、第三名的荷美尔和泰森。
可以看到,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万洲国际均拥有龙头优势地位,中国猪肉行业相对分散,给了龙头提升空间,美国总需求稳定,但Smithfield仍然能凭借龙头优势地位未来受益。并且,在收购Smithfield后,万洲国际还可以从中美猪肉价格差中受益。
万洲国际一个比较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的估值,PE这个值虽然不是一个好的估值指标,不过对于需求相对稳定的食品消费行业而言,这个指标还是有参考价值的。万洲国际目前市盈率仅10.9,来看下香港市场上各消费企业的估值。
可以看到,万洲国际的估值远低于乳品龙头蒙牛、饮料泡面龙头康师傅、统一,还有达利食品。另外,与国际上的肉制品公司来比较,万洲的估值也相对较低。
这对一个掌控了中美两个大市场餐桌的龙头公司,实在有些不公平。
万洲国际的一个问题是债务问题,不过,我们看,经过几年的努力还债,目前长期借款这项已经大幅下降了。截至2016年6月30日,公司的贷款项约为40亿美元,已经大幅减少,目前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为50.31%,呈下降趋势。
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为正,并稳步增长。
从16年开始,万洲国际开始了首次分红,分红率达到了30%。
对万洲国际来说,其需求稳定,加上收购美国Smithfield全球布局后更能烫平中国的猪肉周期,令其业绩稳定。又加上龙头地位,具有一定的垄断优势和品牌溢价。等其债务问题甩干净后,未来有望成为一只现金牛,可能持续并加大分红。
鼎晖已经减持到只有近13%的股权,未来继续减持释放的空头压力也不大。
因此,对于万洲国际这样一只肥猪,不可不注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