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慢牛”和“快牛”的两极分化?其中是不是有规律可循?
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思考。
首先,智力差异、学校成绩等显性因素都不能很好的解释这个现象。事实上这些名校生大多数受过良好的中小学教育,是其中的佼佼者,大学成绩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智力水平相差无几。其日后取得的成就与学校成绩并不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当然请不要曲解我的意思,我并没有说成绩差的会更好。
其次,家庭背景也不是显著的决定因素。尽管他们的家庭背景有一些差异,但是90%以上仍然只能划归到普通家庭的范畴。父母之间在社会成就和财富方面的差距是有限的。而且许多快牛的家庭出身并不好,在他们职业发展中并不是决定因素,你很难判断究竟是家庭背景好还是不好更有利于一个人的快速成长与发展。
第三,眼界或者社交能力也不是关键因素。很多人可能会很惊讶,但这的确是事实。一些读书时拥有更多出国或者实习机会的人,在五年之后未必会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状态。很多“校园之星”毕业之后也会大概率沦落为平庸;而一些学校里不起眼的学生,却有相当可能爆发出惊人的后劲,其眼界和社交资源会很快超越前者。
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让我不断反思两个问题:
为何学校教育下的精英人才,选择了自己和社会当时所认为的精英道路,最终却走向了平庸?
为何学校和家庭教育中所高度关注的能力指标,并未有效的甄别出职场上的慢牛和快牛,特别是无法准确评估毕业生以后的发展潜能?
一定有一些被忽略的原因。
作为一名受过丰富教育的老师,我并不认为是学校教育本身出了问题,相反学校在上述显性能力值的培养上是极为高效和可靠的。
真正的问题出在:人们忽略了隐性能力值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