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能用身体去参与,而仅仅停留在脑中思维的层面,那我们与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永远隔着一道鸿沟,这道鸿沟会随着思维的深入而变得越来越大。
《学箭悟禅录》是摆在书架上被重复阅读较多的一本书。一本讲述与“道”相关的书,总会在不同的时间段里让人发现不一样的内容。大概是因为它不像菜谱,只是单纯的教授技艺,把步骤和模式给出,书中的全部内容也就是1234的步骤了,菜谱难有蕴含超越于器物层面的启示。这本书的作者赫里格尔是一位德国的哲学家,哲学家给人的感觉往往是极善于思辨,但在身体的训练方面缺乏,然而这位哲学家先是亲身实践,然后记录了他跟随日本箭道大师习箭悟禅的经历。在描述一种“玄之又玄”的东西时,要么会落入不知所云、云里雾里的境地,要么会变得像一堆干柴、杂草缺乏生机。把这种“玄”的东西进行描述,且读来没那么晦涩,作者如果不具备较强的文学技巧、严密的哲学思维与切实的亲身体验,是难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禅,似乎是一种与逻辑和严谨不能产生太多亲密联系的东西,所以这位哲学家在开始的时候是痛苦的,他想通过哲学的思维去画出自己修行“禅”的路线图,就像做菜一样,每一步都给出确定的答案,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方向,进阶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谈论太多书里的内容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如果没有自己的体验和经历,是没有办法真正理解的,就好像我们用语言向别人描述刚才吃的那块糖有多么甜,哪怕我们比庄子还会讲故事,比佛陀还会运用譬喻,也无法把我们舌尖的感受如实的传递给别人,换句话说,我们能明白的仅仅是我们已经明白的。并且,我们总会在自己的不断经历中体会出更多的东西,对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想法作出调整。就像是在未证悟之前,所有我们以为的真理都可能是谎言;所有今日的信誓旦旦在明天就会被我们背叛。糖不吃不知其甜,路不走不知其远,道,除非亲自体验,不能了知其哪怕一点的踪迹。
1.我们必须经历很多重复的练习才能有所收获
付出的时间与最终的结果并无必然的因果联系,在经历长时间努力的练习而没有丝毫进展后,作者陷入极大的沮丧,他已经练习了四个年头,四年来感觉自己一无所获,甚至连入门的路径都摸寻不到。
“通往目标的道路是不可计量的!星期年月有何要紧?”
“但要是我不得不于中途辍学呢?”
“一旦你能真正做到无我,你可以在任何时候辍学,继续练吧!”
想要获得对“道”的体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不像打电子游戏,操作者的每一个指令都会立刻在电玩人物身上得到展现,这是一种非常及时的回馈,令人兴奋不已。而对“道”的契入,很多时候是忙忙碌碌了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自己在身心上并没有什么改变。这种枯燥的不间断的练习,本就会令人逐渐丧失继续下去的兴趣,加之于极有可能的一无所获,更会在训练中让人失去信心。练习,唯有练习,枯燥的练习,没有阶段性的奖赏,没有可见的成果展示,这会让多数人在尝试了一段时间后便觉索然无味,不如去寻求一种易于见成果的路子,这是再正常不过的想法了。但有了这种“功利性”、“偷心”,就自然离道远去了。
从“技”的不断打磨至获得“道”的法味甘露,没有人能说清楚那神圣的一刻会在什么时间降临。可以把握和操作的唯有技艺,唯有语言、文字,借助着这些不断重复的练习,就像日行的功课,就像每时的禅修、观照。谁会知道日头破云而出的日子?谁会知道“技”与“道”契合的刹那?没人知道,也无需知道,只管不断重复的练习。
2.必须不断忽略自己达到的高超技艺
作者在习箭的过程中欢喜雀跃于对靶心的命
中
,这是阶段性的奖励,但这也只是外在技艺的纯熟而已,每每这时,老师就会提醒他,无需关心是否命中靶心,命中靶心是一点都不重要的事,百发百中又如何?只是技巧的纯熟而已,如果心中装着的是靶心,那将永远体会不到“道”的“奥义”。
百发百中只是契合道之后的副产品,真正重要的是自己内在对“道”的真正把握,而不是外在给被人看的高超技艺。
即使你能做到箭无虚发,充其量也不过是个喜欢炫耀、技艺高超的箭手。
对一个念念不忘命中率的职业射手来说,靶只不过是一张任其射成碎片的可怜纸头而已。“奥义”却把这种做法看作是纯粹的邪门歪道。
“奥义”对于设在射手前的靶子毫不关心,它只是一个目标,而这一目标是任何技术都无法瞄准的,如果要取名的话,可以把这个目标叫做佛。
“奥义”是不能被量化的,即使是已经掌握“奥义”的大师也没有办法给别人完全展现自己的所得。就箭道来说,如果把所命中靶心算作一条参考的话,也仅仅是大海之一滴而已。学人若以高超的技艺作为追求的目标,会在取得一定技艺的同时陷入固步自封,这种固步自封会因技艺上的更大成功而强化,自此,学人与“道”也就无缘了。技艺本身不是目的,无论任何的技艺都只是工具,一种借此而通向“道”的工具。就如同“以手指月”一般,手指再怎么直挺,再怎么美也都是无关紧要的事,顺着手指找寻到月亮才是目的,而不是停留在对手指的装饰和研究上。《金刚经》言:“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就算一个人没有见过指头又如何?就算一个人双目失明又怎样?局限的只能是工具和方式,自由的心灵与冥冥的大道永远不会被限制和改变的。
无论任何的技艺都需要长时间的打磨,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不只是听听、说说、想想,必须拿来身体投入其中,付出大量时间,但,这仅仅是第一步。技艺、花时间对技艺的训练是通往“道”的柱杖,“道”才是最终的目的,对“柱杖”的努力雕琢是为了在前往“道”的途中有所“凭借”,所谓“学箭”为“悟禅”。我们不能迷于“柱杖”,炫耀“柱杖”的精致和特别,甚至,最终我们连对“道”渴求的本身都不可贪求。
本是无限、风流
冬日早殿的惦念
关于轮回的遐思
花开花落花满天
梦以及梦带来的启示可能
放弃涅槃,拥抱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