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行动派DreamList
青年学习型社群,致力于帮助青年人用行动实现梦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开发者全社区  ·  恒大歌舞团团长嫁人了 ·  15 小时前  
APPSO  ·  DeepSeek 逼急 Gemini ... ·  昨天  
小众软件  ·  另外两件事[250205] ·  昨天  
小众软件  ·  另外两件事[250204]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行动派DreamList

女儿远嫁,父亲跳楼:过度牺牲自己,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幸福

行动派DreamList  · 公众号  ·  · 2018-10-12 07:29

正文

- 距离2019年还有 81 天 -

点击上方 蓝字 把我们设为星标吧

来源:我是艾小羊

ID:qingchangaixiaoyang



01


前段时间,河南郑州一位男子因为女儿交了外地男朋友,跳楼自杀了。



死者为大,我不想妄加评论。这位父亲可能一直到死,都觉得自己深爱女儿。但这种爱,却可能毁掉女儿。


为人父母,付出了很多,却害了孩子,可以说是巨大的人生失败。


这种悲剧的造成,就是因为父母具有强烈的 “付出上瘾症” ,不懂生而为人,要适当自私。



你被这张图片里的场景戳中了吗?



02


我们团队的 90 后特别爱吐槽。小姐姐好奇,问她们觉得父母哪句话最伤人,结果 “我都是为了你” ,获得全票通过。


作为长期靠互怼增加颜值的团队,这么和谐的场面好几年都没见过了。


我想起有一次跟亲戚去日本。亲戚平时很少出门,因为她女儿爱看日剧,就带女儿跟我们一起去北海道。那次行程长,花费不便宜,一路上,她每天跟女儿念叨,我花这么多钱,都是为了你。


要回国的前一天,我们在大雪里泡温泉,看她心情不错,我劝她:你出来玩,增加了见识和体验,人都变年轻了。以后别再给女儿增加压力了,你活得好是为自己。


她收了笑容,说如果不为她,我才舍不得花这么多钱玩一趟呢。


后来她女儿高考报志愿,全家亲戚一致支持她去离家远的地方上学。希望她走出母亲的影响。毕竟如果不脱离固有环境,怨妇是比双眼皮更强大的显性遗传“基因”,会影响家庭中一代又一代的女性。




03


亲密关系里,最大的杀手是付出感;而父母表达强烈付出感的时候,最常用的一句话,叫“我是为了你”。


这句话,有人说得正义感十足,有人说得委婉动听,但无论用什么方式表达,都是对子女的绑架和压迫。


印象很深的是我初中的时候,我妈跟我爸吵架,说如果不是你们太小,我早就跟你爸离婚了。我跟姐姐交换了一下眼神,异口同声地答:“你还是跟我爸离婚吧。”


我妈本来饮泣,听到我们的话开始痛哭。我们以为她是为即将失去婚姻而哭,没想到从此以后,她再没提过这事儿。


是我跟我姐没心没肺吗?


不是。我们真心不觉得离婚是什么大事儿。


父母总习惯于把孩子想得很脆弱,因为如果孩子不脆弱,父母的存在感就会降低。遇到重大决策,他们会把孩子放在第一位进行考量。


但这个被放在第一位的孩子,并不是现实中那个真实存在的孩子,而是他们臆想出的一个敏感脆弱、伤口永远无法愈合的软体动物。


现实生活里的孩子,几乎每一个,都比父母心里的那个孩子,强壮、健康、有担当、有梦想、有主见。


虽然也有因为父母离婚或者某个决策而寻死觅活的,但这个孩子一定是在被父母过度保护和过度惊吓中长大的。


有很多父母,保护孩子的方式就是惊吓,各种负面新闻不加筛选地灌输给孩子;孩子越没有安全感,越不容易长大,也就越容易被控制。


父母通过这种方法,不仅为自己的怯懦和失败找到了台阶,还把怯懦和失败打扮成伟大的爱,让孩子对此顶礼膜拜。




04


前天我去朋友的心理咨询室,她最近接了一个咨客是高中生。


这孩子从读小学开始,妈妈就辞职,在学校旁边租房子住。孩子也争气,从一年级到高二都是学霸。高三忽然厌学嗜睡,有自杀倾向,检查出抑郁症。


孩子每次一说起她妈妈,口头禅就是“我妈为我……”我今天实在忍不住,告诉她,你妈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如果她不是为了自己,是她的错,不是你的错。


朋友说这孩子听完,愣了一会就哭了。


我们坐在院子里看金鱼,心里都挺难受的。过了半天,知米悠悠地说:


“真希望全天下父母都能自私一点。不愿意做的事儿,千万别做。如果你觉得非做不可,只能说明这事儿就是你应该做的,你不做你难受,你不做觉得自己不是人,跟别人也没半分钱关系。”



05


如果为人父母,能像知米这样想,就不会耽误自己追求美好人生的机会,也不会拿付出感去绑架孩子了。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 父母对孩子强烈的付出感,其实是一种借爱勒索,而借爱勒索的本质,是勒索,而不是爱。


所以,她给儿子菲力普写信:


是的,孩子,如果伦理变成压迫,亲情变成绑架,你就应该是那个站起来大声说“不”的人。


龙应台就活得比较“自私”,每个决定想的都是自己。


因为不爱,跟孩子的父亲离婚;因为热爱,回台湾从政,坚持写作;又为了却自己的心愿,60 多岁辞去一切职务,远离大都市,回农村陪伴母亲。


她是一个时刻想要挣脱 “母亲枷锁” 的女人。大儿子17岁以后,她每年分别跟两个儿子进行一次一对一的旅行。


龙应台说,在日常生活中,母亲很容易成为一个被孩子、家人忽略的“后盾”,她想努力跳出这种身份,享受自由自在、被安排、被照顾、与儿子平等交流的机会。




06


经常有人告诉我,人老了,最看重的是亲情,孩子应该理解父母。我白眼都要翻上天了。你老了,但你的孩子正年轻。


年轻的时候,你选择为了他不去看世界,并不意味着你老了,人家就应该为了你,也放弃看世界的机会。


养孩子又不是欠债还钱,还要加上利息!现实生活中,天天把“还不是为了你”挂在嘴边的人,就是在玩一场高利贷游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