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宁波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市“最多跑一次”改革办公室、市编委办主任贺威平发布“宁波市‘最多跑一次’改革进展情况”;江北区、慈溪市、象山县作为区县(
市
)代表介绍特色做法。今年以来,我市打出了一系列的改革“组合拳”,推动全市“最多跑一次”改革取得了实实在在的阶段性成果。
我市“最多跑一次”改革进展情况
我市先后于2月27日、3月29日以及8月3日集中公布了3批“最多跑一次”事项。到目前为止,市本级合计已公布“最多跑一次”事项1413项,占相关部门在用办事事项总数的87.5%;区县(市)公布“最多跑一次”事项平均约801项,占比达到84.2%,市、县两级均已提前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到年底前实现80%以上的目标。
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办”初步实现
市县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均实行“一窗受理”,全面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的政务服务新模式,加快推进“受理”和“办理”相分离、“办理”和“监督评价”相分离,并以此倒逼部门明确办事标准、精简办事材料、衔接管理制度、重构办理流程,实现政务办事从“跑部门” 向“跑政府”的转变。7月份以来,各地各部门进一步深化“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通过统一抽调人员、使用统一受理平台、增强部门之间协作等,基本实现了基于一级政府层面横向贯通、跨越部门的“一窗式”行政服务。
政务服务网“一网办”有了新进展
目前,全市“统一受理”平台已基本搭建完成,市本级、10个区县(市)、6个开发园区的分节点已配置到位,其中市本级平台已投入试运行,可实现23个市级部门369个事项、区县(市)约3000个事项的统一受理。稳步推进电子签章系统建设和统一公共支付平台接入,完成了“在线咨询、网上申请、快递送达”办理模式与省网快递送达平台的联调测试。
基层一线“就近办”服务能力有效加强
截至6月底,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均已完成“四个平台”建设并全面实现有效运转。梳理形成乡镇(街道)“最多跑一次”事项,推进各类服务事项进驻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并按照“3+X”模式设置综合办事窗口,简化办事流程,努力实现群众和企业办事“距离更近”“时间更短”。
多部门多环节“一件事”“最多跑一次”改革取得成效
市本级按照“一窗受理、一表申请、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的联合审批模式,梳理形成了28个行业准入审批标准;各区县(市)“一件事情”梳理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积极探索特定区域、特定项目“打包审批、集成服务”改革
投资项目审批因涉及环节多、部门广、周期长,容易造成“中梗阻”。对此,市县两级积极探索特定区域、特定项目“打包审批、集成服务”改革,促进投资项目早审批、快落地。目前,市县两级八个功能园区已有248个项目进行“区域评估、打包审批”,总投资达1094亿元,平均节约行政审批承诺时限22日、中介服务时限36日,土地利用率平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集约利用土地面积近10万平方米。
首批173个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实现“全城通办”
截至目前,市级33个部门共梳理汇总了345项全城通办事项,其中市公安、文广新闻、交通、市场监管、质监等19个部门的第一批173个民生热点事项已实现全城通办,第二批172个事项也基本梳理完毕,待进一步审核确定后正式推行。
我市在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中的创新做法,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车俊书记、袁家军省长、唐一军书记、冯飞常务副省长等领导先后作出批示肯定。前段时间,国务院督查组来宁波调研督查时对我市做法给予高度肯定,特邀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进行了采访报道。
下步深化改革的工作安排:
把“最多跑一次”改革打造成“金字招牌”
下步,我市将按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关于改革强省的战略部署和省深改领导小组关于把“最多跑一次”改革打造成“金字招牌”的目标要求,努力实现群众和企业办事“距离更近”、“时间更短”,“就近能办”、“全城通办”,持续推进我市“最多跑一次”改革向纵深发展。
抓标准规范,夯实全城通办工作基础
继续做好“最多跑一次”事项比对规范工作,做到事项名称一致、主项子项拆分一致,进一步精简审批前置条件材料和环节,并统一规范全大市行政服务中心办事指南。
抓一窗受理,做强全城通办运作平台
按照“受理申请就近、审批权属不变、数据网上流转、批件快递送达”的模式,打通上下审批层级和左右地域审批界限,构建市县两级“10+1”无差异的一窗式服务。同时,强化综合业务受理培训,加快培养一批熟练掌握“一窗受理”业务流程和工作规范的人员队伍,实现受理工作由“专科受理”向“全科受理”转变。
抓数据共享,打通全城通办关键环节
按照省部署要求和时间节点,全面完成政务服务网系统升级和“统一受理”平台建设,
并加快推进网上申请全覆盖、行政服务中心证照快递送达全覆盖、政府部门电子印章和电子文件归档全覆盖,提高行政服务中心即办件比例。
抓基层服务,推进全城通办向下延伸
努力打造“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基层模式”,即:乡镇(街道)、村(社区)前台综合受理,区县(市)、乡镇(街道)后台分类办理,乡镇(街道)、村(社区)统一窗口出件,形成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市域一体化”的政务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12345”政务咨询投诉举报平台建设。
抓督查评估,确保全城通办落地见效
继续用好改革督查这一“利器”,制定完善“最多跑一次”改革绩效考核评价标准,并通过政务服务网统计、现场调查、暗访反馈、第三方测评等多种渠道,全面了解各地各部门审批时效、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等,科学评价改革推进情况。同时,建立“最多跑一次”督查“回头看”机制,梳理各地“最多跑一次”问题清单,实时跟踪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确保改革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在新闻发布会上,记者提问:我市开展“最多跑一次”改革以来,已经陆续推出了三批“最多跑一次”事项,为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带来了很大便利,但是在实际办理过程中有些事项仍然需要“跑多次”、“来回跑”、“上下跑”,下一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贺威平主任回答:
对于“最多跑一次”,准确地说是指在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受理条件时,从受理申请到作出办理决定、形成办理结果的全过程一次上门或零上门。
根据省里的界定,有一些不属于“跑一次”情况,首先要说明一下:
一是为了更安心,群众自愿上门取件,不算多跑一次;
二是办事前上门咨询,也不算多跑一次;
三是办理材料不齐全的,自然要多跑一次;
四是不符合办理条件的,收到否定性办理结果的,也算一次办结。
从前一阶段推进情况看,我市“最多跑一次”改革确实还存在一些痛点、堵点和难点,需要及时加以破解。比如“最多跑一次”事项的实现率,根据省改革办提交的《我省上半年“最多跑一次”改革抽样调查评估数据分析专报》显示,我市“最多跑一次”事项实现“一次办结”的比例为77%,略低于全省平均值(77.7%),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
“最多跑一次”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解决这些问题,涉及到政府的各个部门,以及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系统解决。比如“一件事情”“跑多次”的问题,既有跨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的原因,工作流程的原因,也有数据信息不通的原因。在法律允许的框架下,进一步简化环节、优化流程,通过精简前置审批条件、深化行业联合审批标准、推进政务办事事项向行政服务中心和便民服务中心集中等措施,把原来的“几件事”合并成“一件事”,“几个环节”整合为“一个环节”,找“几个部门”变成找“一个政府”,从源头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
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跑多次”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办事之前咨询不到位,对办事流程和所需材料事先没有搞清楚。为了让办事咨询更方便,省里正在统一开发办事指南智能搜索系统。今后在浙江政务服务网上,老百姓只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获取准确详细的办事指南;在各地行政服务中心,也可以获得详尽的《办事指南》和咨询服务;市“12345”政务热线也开通了“最多跑一次”专席,群众和企业可以直接拨打获取相关信息。
为了进一步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就近能办”、“一网通办”,将依托全市一体化的政务服务体系,通过统一全大市办事标准,统一市县两级行政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运作模式、管理机制,逐步实现全市域无差异化“全城通办”;依托政务服务网统一架构,通过建立“统一受理”平台、数据共享平台,实施规范化电子表单申报,推广“一事联办”等措施,打通部门间和上下级间的数据链条,最终实现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和企业“跑一次”甚至“不跑腿”。
在新闻发布会上,江北区、慈溪市、象山县作为区县(市)代表,介绍“最多跑一次”改革特色做法。
今年以来,江北区坚持把“最多跑一次”改革作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中之重来抓,先后分三批公布了1253项事项清单,其中24个区级部门已公布“最多跑一次”权力事项632项,占依申请办理类行政权力事项的85.5%,提前达到了省里要求年底前覆盖80%的目标。
主要做法有三个方面:
①分项目实行个性审批法。
对全区重点项目进行排摸梳理,充分了解实际审批需求,在此基础上编制《基本建设项目审批服务库》,让每个重大项目都有量身定制的审批流程图。
②分行业推出联合审批法。
主要是整合各个部门的审批职能,对民宿客栈、餐饮旅馆、文化娱乐、民办学校医院等多个行业制定联合审批标准,着力解决审批事项之间相互“打架”、互为前置等问题。
③分阶段实施验收审批法。
江北作为全市工业项目竣工联合验收改革试点区,按照“先测先验、联合验收、强化监管”的原则,突出改变原先项目工程全部完工后各部门独立展开测绘、竣工验收的做法,起草制订相关改革方案,交由市基建项目推进办发文后,在全区先行试点运用,全方位压缩了工业项目竣工验收的审批时间。
①对审批周期进行全统筹。
针对工业类、市政类、商业综合体类项目的不同特性,将项目审批事项具体落实到每个项目开工报建的各个环节,形成审批事项清单、中介机构服务清单、权力边界承诺清单、监管责任清单、先验先测联合验收清单、审批利益协商协调清单、代办人员考核责任清单等“七张清单”,提前介入、主动告知,有效实现了项目审批由单个审批到关联审批、碎片化审批到融贯式审批的全方位转变。
②对流程再造进行全优化。
主要是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着手研究流程优化问题,由专人具体分析各个项目涉及审批事项之间的法律关系、业务关系、逻辑关系,从而简化优化相关审批流程,尽可能实现功能归并,少让企业“跑腿”。
③对各方利益进行全协调。
在“点对点”服务项目的基础上,按需组织审批部门深入项目一线,问需企业诉求,及时协调解决审批难题。
①围绕企业群众满意,创新推出代办服务。
重点是依托区行政服务中心这一平台,出台了《行政审批代办帮办服务工作制度》。目前,累计代办市区重点项目60多个,投资总额300多亿。
②围绕企业群众满意,精细规范窗口服务。
为推动窗口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专门制定了《江北区行政审批服务群众满意度函告及整改落实工作制度》。在服务大厅管理方面,还建立了窗口工作人员负面清单式管理办法,并根据底线思维设置了“审批咨询服务专员”,可以当面帮助办理审批事项。
慈溪市以提升办事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为切入点,认识高度统一、措施持续发力,到目前为止,先后公布了三批共973项“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总事项的92.1%。
主要在三个方面下了功夫,着力破解改革难点:
慈溪在全省率先启动以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一件事情”全流程“最多跑一次”改革。
特别对多部门联办事项,根据行业主管、主办证照、综合受理等情况,确定牵头部门,并由牵头部门协调做好事项整合、流程再造等工作,实行“一份材料、一窗受理、并联审批、一窗出件”的服务模式。该项工作受到了袁家军省长、冯飞常务副省长的批示肯定。
慈溪市在宁波率先推进“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
一方面,对市行政服务中心大厅重新进行物理整合,分类设置一窗通办的基本建设项目、商事登记、不动产登记、社会民生事务、综合审批服务等五大类七个综合服务办理区,制定相应标准。另一方面,做好“一窗受理”向镇(街道)覆盖,按照“3+X”模式分类设置综合窗口。探索“一窗受理”向村级延伸。
持续完善各项配套保障,推行审批提速“当即办”、审批事项“简化办”、创新模式“网上办”、项目审批“帮忙办”、三级联动“就近办”、延伸基层“联合办”、咨询监督“保证办”、“晾晒”服务“选择办”这八个办。特别针对社会关注度高的投资项目审批,相继开辟畅通模拟审批、并联审批、审批代办、联合图审、十日审批“五条快速道”,促进项目早审批、快落地。
今年以来,象山县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力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目前93.5%的行政审批事项已实现“最多跑一次”,通过再造审批流程、合理归并前置条件、促进线上线下融合、贴近服务群众等手段,行政审批的模式和形态发生深刻变革,审批效率大幅提升,“最多跑一次”改革得到群众认可、企业点赞。
主要做法有:
完成行政审批中心窗口整合,设立基本建设项目、商事登记、不动产登记、社会民生事务、公安服务五类综合服务办理区,推行“一窗受理”,实现“进一个门、到一个窗、办多家事”。其中不动产登记流程精简60%以上,办理时间从原来半天左右缩短为半个小时。同时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立咨询代办窗口,开展咨询接待和办理业务引导分流工作。
对餐饮、机动车维修、宾馆、娱乐场所、民宿审批等“68件事”,实行“一窗受理、一表申报、联合踏勘、一网审批、统一出件”的“最多跑一次”审批模式,用部门联动、政府多跑换群众少跑,实现从“一个事项”到“一件事情”的升级。通过综合应用批前辅导、提前介入、模拟审批、并联审批、联合审批和容缺审批等方式,推行工业项目承诺审批制、联合测绘、联合验收以及工业项目单幢先验制度等措施,实行工业项目全流程50天审批制,建立基本建设项目快速审批通道。
推行微信行政预审批,群众在线了解审批条件、审批流程后,在线提交申办材料,窗口人员在线审核后回复申请人,实现“跑一次”目标。自推出至今,共办理预审批事项474件次,“一件事”审批65件。优化网上办事大厅,全县36个审批部门1018项事项全部入网,90%事项实现网上申报,其中全程网上办理的“零跑腿”事项108项。设立村镇两级代办员,帮助群众网上代办审批事项192项、服务事项13项,实现群众“家门口”的审批。
对目前难以实现“最多跑一次”的投资项目等事项,实行全过程代办帮办服务,今年已代办项目331个。细化便民服务,积极推行错时、延时、预约等个性化服务,满足办事群众不同需求,今年以来共开展延时服务2900多件次、上门服务158件次、预约服务2800多件次、绿色通道服务218件次。
为了您的满意,宁宁一直在努力!
点zan更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