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高考成绩已经公布。
内蒙古一考生考了710分,比预估多30分。
其中数学148.5分,接近满分。
四川绵阳一考生高考成绩同样710分。
其中,他的数学成绩更是达到了满分150分。
然而,有人欢喜,也有人忧。
热搜上就有一个话题:
#高考弟弟考了588分想复读#。
在评论区里,不少网友也分享了自己的高考成绩。
其中一位网友更是直言自己只考了400分,感到很沮丧。
对莘莘学子来说,高考是人生的分水岭。
但不管结果如何,都请从容平和地看待那串数字。
“金榜题名可敬可贺,名落孙山不必气馁。”
然而无论你是家长亦或是局外人,都要认清一个事实:
教育的根在家庭,教育的果在父母。
正如一句话所说:
“孩子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家长综合素质和付出心力的竞争。”
在此想对所有家长说:
真正拉开孩子差距的,不是学校,也不是老师,而是父母。
父母怎么教,孩子就怎么长。
下面这5大关键,请所有家长牢记。
哈佛心理学教授吉尔博特曾说过这么一句话:
“十年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了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
父母这个角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无人可以替代的。
国外曾做过一项长达70年的纪实追踪,涉及近七万名儿童,试图找出孩子优秀背后的原因。
研究结果揭示: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受限于家庭、社会和经济条件,往往难以脱颖而出。
然而,仍有20%的低收入家庭孩子成功打破了这一局限,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深入分析发现,
这些孩子成功的核心在于他们得到了父母长期而持续的陪伴与关怀。
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灯塔。
所以,父母千万不要用“我很忙”,错过孩子的成长。
时间是挤出来的,请多陪陪自己的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在《家长教育学》中说:
“父亲和母亲是如同教师一样的教育者。他们不亚于教师,是富有智慧的人类创造者。因为孩子的智慧在他还未降生到人间的时候,就从父母的根上伸展出来。”
家庭是教育的基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育者。
父母用心管教,孩子受教;
父母放任不管,孩子堕落。
就像周杰伦歌中唱到:
“为什么 别人在那看漫画
我却在学画画 对着钢琴说话
别人在玩游戏
我却靠在墙壁背我的ABC”
正所谓:
玉不雕不成器,人不磨不成材。
一个孩子,只有从小接受父母的教导、管教,才能长出真本事。
立人先立心,正人先正己。
想要教育好别人,首先教育好自己。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以身作则。
我曾刷到过之前浙江学霸邵奕佳的高考成绩:总分719分,其中有三科还是满分。
她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学霸,这和她的父母是密不可分的。
她的父母从她小时候就以身作则。
妈妈身为医生,工作很忙,但下班后还是会在家里学习。
在妈妈的影响下,邵奕佳有样学样,从小就爱读书。
童话大王郑渊洁在《父亲的含义是榜样》一书中这样写道:
“关键看父母当着孩子面做什么,而不是说什么。对孩子说的都没用,有时还起反作用。”
教育孩子时,依靠单纯的说教可不行,只有言传身教才具有说服力。
所以,父母不妨先完善自己,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叶圣陶先生说过: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可见习惯的重要性。
还记得湖北高考学霸唐楚玥吗?
高考725分,多才多艺,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唐楚玥的父母说:
“好习惯一旦养成,日后会事半功倍。”
所以他们从小就很重视唐楚玥的习惯养成。
比如,学习上让女儿养成“积极思考”、“不懂就问”、“善于总结”、”坚持阅读“等好习惯。
而生活上养成“今日事今日毕”、“勤俭节约”、“按计划做事”等好习惯。
从小养成的好习惯,为唐楚玥在其人生道路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家福泽谕吉说: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光指望孩子自觉,习惯培养就无从谈起。
孩子的习惯养成,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和监督。
《三字经》有云: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这句话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它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即孩子的教育,需要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