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六盘水市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多元化新路径,拓宽办案线索,繁简分流办理,丰富修复方式,有效破解了长期以来“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难题,丰富了生态环境治理手段,让“有价赔偿”护航“无价生态”,着力打造现代生态环境治理“凉都样本”。
一是“强化衔接”拓宽办案线索。
把办理行政处罚、污染事件调查与“一案双查”工作同步开展,一体化推进环境违法行为查处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同步立案、同步调查、同步审查,不断拓宽案源线索渠道。同时,对涉及生态环境损害的信访投诉、行政处罚案件、刑事案件线索等进行排查,实施线索动态管理,建立线索筛查机制,提高案件办理质效,破解“单打独斗”困局。2024年,共筛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10个方面线索共117条,推动农业、水务部门实现办案“零”的突破。
二是“繁简分流”提升办理质效。
实施案件线索分类、分级管理,对案件办理全流程进行梳理研判,形成了全链条办理、全流程监管的闭环管理机制,规范案件办理流程。按照案件损害量化金额估值大小进行分级办理,损害量化金额估算在50万元以上的案件,采用一般程序办理,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评估;损害量化金额估算在50万元以下的案件,采用简易程序办理,对案件调查、损害评估、磋商等程序均进行简化办理,缩短办案时限,提升办理效率。2024年,办理11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其中简易程序办理10件,办理时间仅占一般案件的1/5。水城区某公司废水排放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为全国第一例涉生态环境赔偿协议支付令案件。某公司施工弃渣落入河道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被评为2024年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改革典型案例。
三是“多元修复”丰富修复方式。
统筹考量赔偿义务人的主观过错、环境危害后果、经济条件、履约能力等因素,结合鉴定评估及专家意见的结论,为赔偿义务人制定合适的磋商方案,采取“直接修复”“货币赔偿”或两者结合的模式,减轻赔偿义务人的经济及精神负担,促使企业按照磋商协议尽快履约。2024年,“直接修复”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2件,“货币赔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7件、涉及赔偿金额23.05万元,通过“直接修复”“货币赔偿”方式两者结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2件、涉及赔偿金额10.0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