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到有些家长说:
“哎呀,双休日,让孩子读各种补习班干什么?
学那么多东西有什么用?
”还有的家长说:
“小孩子嘛,就应该给他一个快乐的童年!
”
孩子越小,这样的“快乐教育”呼吁之声就越大,但是,也听到不少家长会这样说:
“我后悔在儿子小学时,只想到减轻他的压力,让他有个快乐的童年,进了初中才发现,和同班同学相比,儿子各科基础都很差,成绩常常在班级中垫底,儿子的自信心严重受挫,当年欠下的债现在开始补,不然赤脚都追不上!
”
“孩子学什么都只学一半,觉得苦就不想练了,我们也不想逼他,现在孩子既没有才艺,成绩也中下游,将来只能和别人pk性格和情商。”
“我们一放假就带孩子去旅游,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万里路倒是行过了,但孩子对读书一点也不自觉,课外阅读少的可怜,有什么办法吗?
”
一些家长对应试教育颇有微词,更崇尚给孩子快乐教育,但是,如果不能真正理解快乐教育的本质,恐怕只会被误解误用的快乐教育反噬。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身处VUCA时代,面向未知世界,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教育”,
让孩子赢在未来的重要思维模式又是什么呢?
教育专家、美国大学招生咨询委员会资深成员——熊莹在《好妈妈就是家庭CEO》一书中,带给我们很多启发。
首先,我们来澄清一下“快乐教育”的本质,英国教育家赫伯特. 斯宾塞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中对“快乐教育”的描述如下: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应该让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
请注意,斯宾塞所描述的“快乐”
强调了两个要点:
一是孩子的未来。二是学习的状态。
这里面隐含着两个重要的事实:
1、一个快乐的人,需要的底层建设不是当下的每一个瞬间都快乐,而是长久快乐的能力。
2、学习和快乐不是一对反义词,它们完全可以友好共存。
快乐并不等于轻松,快乐的童年也绝不意味着:
当孩子需要家长指导和帮助他们去认知边界、规则、坚持、成长的时候,家长却打着快乐教育的旗号让孩子放任自流。
万事开头难,孩子学习新事物时,难免会遇到困难,由于误解了快乐教育的本质,有些家长往往默认了孩子的“知难而退”。
即使在自己非常喜欢的领城,孩子们也会因为遇到困难而后退,因为追求轻松是人类的天性,降低自己的能耗是人类大脑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最主要的任务。未经训练的大脑,初始设置都是避难就易,避重就轻。家长借着“尊重孩子的选择”回避作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也符合这种天性。
只是,家长们是否想过?
让对未来一无所知的孩子为自己做选择,看似给了孩子一个轻松的童年,但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可能会因为孩子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或者意志力而烦恼不已。
理解了“快乐教育”的本质后,我们再来谈谈成长力和成长思维,成长力是一种让孩子真正赢在未来的基础思维能力,成长型思维则是让孩子赢在未来的重要思维模式。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做了大量的实验,发现了两种典型的思维模式:
固化思维模式和成长思维模式
。
前者通常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基本上是天生的,后天的努力其实井没有太大的作用,具备这种思维的人通常会回避挑战、遇难则弃、不够努力、在意批评、嫉妒成功者。
而后者笃信不管在哪个方面,都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改善。
具备这种思维的孩子通常不畏挑战、迎难而上、足够努力、善于反思和学习。
这种思维模式为孩子迎接未来的挑战提供了良好的思维基础。他们会把努力视为成功的必经之路,也不惧怕成长道路上无处不在的困难和挑战。
他们也许目前还不是班级里顶尖的学生,但往往后劲十足,假以时日再加上不断的努力,会让他们在人生的中后段仍旧保持上升的势头。
那么
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培养出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呢?
熊莹在本书中介绍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该方法需要家长对家庭语言体系做一点小小的改变。
首先,当你想要说“不能”“不会”“不行”“不”的时候,在前面加上三个字:现在还。
比如,学完琴的孩子说:“妈妈,钢琴者师教得太难了,我学不好。
”
你可以改成这样的说法:“钢琴老师教得太难了,你现在还没学好。
”
当你在孩子面前说 “现在还”这三个字时,是在告诉孩子,看似不能改变的状态其实可以改变,引导孩子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除此以外,你还可以通过
“如果……就……”
来进一步给引导和帮助孩子,接上面的例子,你也可以这样回复孩子:
“钢琴老师教得太难了,你现在还没学好。
如果
我们通过练习和请教老师,掌握了这首曲子,
就
会觉得没这么难了。
遇到大一点的孩子,家长可以不直接给解决方案,而是通过问孩子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孩子想出解决方法。
比如孩子回来说:“妈妈,我数学不好。
” 家长可以说:
“你数学现在还没学好。
你觉得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可以一起想一想。
”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有时孩子没有直接说出“不”“不能”这些字眼,只是表现出放弃退缩的状态,我该怎么引导孩子呢?比如孩子说“钢琴太难学”或者说 “我没有学数学的天赋,不如放弃吧”或者说“题目又做错了,我是不是太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