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储能网讯:2月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发布
《关于立足云南有色金属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铝基铅炭长时储能电池产业的提案》。
文件建议:将
大容量铝基铅炭长时储能电池产业
纳入《云南省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作为持续打造“绿色能源牌”和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重要目标。
提到
大容量铝基铅炭长时储能电池
是一项重大的技术突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属世界首创。
同该项技术铅用量减少了30%,
节能5%以上
,电池循环寿命超过
4000次
,恒流放电时长超过10小时,
充放电效率大于92%
,有效解决了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波动性、季节不均衡性带来的系统平衡问题。
且电池的单体容量大(
2V/3000Ah和2V/5000Ah
),组群数量少,不需要冷却系统,有利于电池系统管理、监测和维护,可
节约储能电站的建设成本和运维费用
。
原文如下:
关于立足云南有色金属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铝基铅炭长时储能电池产业的提案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共二十大部署的战略任务,也是中国式现
代化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在推进“双碳”战略过程中,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抢占国际能源战略新高地的重要方向。对此,王宁书记在中共云南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指出,要巩固提升绿色能源优势,坚持增煤电、扩光伏、优水电、配储能、强电网,推动多能互补协调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能源保障。
在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近年来云南在以锂离子电池为主的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目前全国以锂离子电池为主的材料及电池产能严重过剩,同质化现象严重。另一方面,由于锂离子电池本身在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的一些特性,目前在人员密集区、特殊场景和大型储能等应用上还有局限。与其相比,铅炭电池作为一种电容型铅酸电池,具有长时和安全两大优势。为进一步发挥云南省铝、铅等有色金属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安全、低成本的大容量铝基铅炭长时储能产业对巩固和提升我省绿色能源优势,保障能源安全至关重要。大容量铝基铅炭长时储能电池,与锂离子电池相比性能指标接近,且具备长寿命、高安全、低成本、长时储能等优点。从云南省高质量发展规划布局出发,发展铝基铅碳长时储能电池产业的技术路线,体现出如下四大优势:
一是技术先进。大容量铝基铅炭长时储能电池是一项重大的技术突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属世界首创。同时,该项技术铅用量减少了30%,节能5%以上,电池循环寿命超过4000次,恒流放电时长超过10小时,充放电效率大于92%,有效解决了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波动性、季节不均衡性带来的系统平衡问题。且电池的单体容量大(2V/3000Ah和2V/5000Ah),组群数量少,不需要冷却系统,有利于电池系统管理、监测和维护,可节约储能电站的建设成本和运维费用。
二是产业链完整。云南省有色金属资源丰富,特别是铅、铝、铜等均处于初加工阶段,铅储量位居全国首位(17%),可支撑铅炭储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云南省内可形成铝基铅炭长时储能技术路径的完整产业链,对推进产业强省建设、发展“三大经济”等形成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三是国家政策支持。国家《“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开展包括铅炭电池、钠离子电池、新型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和集成优化设计研究与应用落地,支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规模化发展。2023年8月22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印发《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要求大力发展高安全性锂电池、铅炭电池、钠电池等产品,扩大在新能源汽车、储能、通信等领域应用。可见铅炭储能技术已被国家列为重要的技术方向。
四是市场前景可期。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持续推进,工商业用户用电负荷、用电成本以及用电量不断提升,限电时保生产压力、峰谷价差持续拉大和时段优化,使得用户侧储能市场需求不断增大,储能产业已处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的阶段,拥有近万亿的市场潜力。铝基铅炭长时储能技术成熟、性能优异,产品具有全球通用性,不仅有望在全国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还能拓展南亚东南亚和“一带一路”国家相关业务。
综上所述,云南省大力发展高安全、低成本的大容量铝基铅炭长时储能产业优势明显、时机成熟。为此,提出3点建议: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将大容量铝基铅炭长时储能电池产业纳入《云南省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作为持续打造“绿色能源牌”和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重要目标。同时,强化科学规划引领,明确全省新型储能中长期发展目标,结合各州市资源禀赋和能源布局,科学合理配置新能源储能需求,有序推进政策落地和示范项目建设,杜绝盲目跟风、无序发展。
第二,加大优势企业政策扶持力度。聚焦新型储能产业关键共性问题,筹划建设“国家级绿色能源储能技术创新中心”,搭建新型储能电池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支持优势企业开展关键性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应用。支持企业建设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制定“大容量铝基铅炭长时储能电池”国家及国际标准,掌握主动权,更好打造云南绿色能源储能产业生态链。
第三,建设好绿色能源大通道。目前,东南亚国家因电力短缺和研发技术受限,其储能发展正在不断加速,成为全球备受瞩目的新兴市场。云南应发挥独特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持续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储能电池产业合作,大力发展“绿色硅+光伏组件+储能”一体化技术,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品牌效应的“领头羊”生产企业,打通上下级产业链,支撑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构建云南经济发展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