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每日豆瓣
豆瓣官方订阅号『我们的精神角落』在这里,我们为你收集最新鲜的热点内容,推荐豆瓣中的精彩生活,帮你发现你可能感兴趣的未知事物。在这里,我们一起发现生活,构筑精神角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每日豆瓣  ·  女生不愿拒绝的穿搭,又暖又有气质! ·  昨天  
每日经济新闻  ·  3.3亿元!今夜,A股又见大手笔分红 ·  6 天前  
每日经济新闻  ·  透过Q3财报,看百度如何将「应用驱动」贯彻到底 ·  6 天前  
每日经济新闻  ·  A股三大股指飘绿,A50跳水!大涨273%的 ... ·  6 天前  
每日经济新闻  ·  一天内,70多辆小米SU7自动泊车撞墙、撞柱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每日豆瓣

香港旅游新姿势——“字游行”

每日豆瓣  · 公众号  · 生活  · 2017-12-04 08:00

正文

本文由豆瓣用户@Richor 授权发布

原文标题:《字游香港》

感谢作者为豆瓣提供优质原创内容




从尖沙咀隔岸眺望香港岛,繁密灯光幻作海上星辰,液晶屏幕上字体浮动,天星小轮在六月的暖风里缓慢离港,城市的种种意象总能引发无限遐想。TypeTour 第三站,漂洋过海,登上第三座岛屿。


 字游行 


香港街头招牌字体的绝对主力是「北魏楷书」,风潮起于二战,流行数十年,留存至今。


和台湾的刘体楷书相比,北魏楷书的起笔收笔、提顿转折更为夸张,笔画锐意粗劲,再辅以高对比度的配色,远远看去,清晰可辨。字体的选用顺从字体使用者的心性,用谭智恒老师的话讲,「虽然这是视觉感知的考虑,但却造就了一种实用美学,和岭南人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谋而合。」

旺角街头的铁皮打字铺,「龍」字可见香港的江湖气


台风刚刚过境,尚存余威,我们在西营盘撑伞闲逛,跟着鸡哥猎字。鸡哥是深圳的设计师,常在 instagram 上发布拍到的街头字型,也组织过多次香港「字游行 」。


他介绍,西营盘是港岛西部历史最为悠久的街区之一,百多年前是英军驻扎军营之地,故称「营盘」。港岛多山,从地铁站出来左拐走一阵来到一条主干道,道路由低向高蜿蜒。许多香港店铺的招牌都保留着过去的字型,虽同是北魏楷书,因不同书法家手写的缘故,招牌之间存在字型差异,走街串巷猎字的时候,也平添了许多乐趣。


北魏楷书仿佛成了流窜香港街头的「都市传说」,最初的字稿已不可考,招牌的书写者多成匿名,只留下气宇轩昂的北魏楷书体,在招牌上,门牌上,厢式货车上,见证城市的起落更迭。

车厢上的北魏楷书

店铺招牌的北魏楷书

香港街头常见的跌打馆,笔锋更显气势


除了醒目的北魏楷书,另一款叫做「銑字」的圆体字也很常见。因为是机器圆形钻头雕刻而成,笔画转折处十分圆润。一般出现在建筑物的告示牌之上,字型瘦长,和一款 Condensed 大写西文字体混排使用,多是白底黑字或红字,使用习惯统一。


香港的建筑大量使用防烟门,平日紧闭但不锁,如果选择走楼梯,可能会误入由层层防烟门构成的安全通道。就像闯进了科幻电影里的飞船内部,四下无人,铁门沉重,可得看清了门上的圆体告示方能行动。

建筑物一般都有的告示牌

昏黄路灯下门上的涂鸦,更添魔幻


香港街头还有更多有意思的手写字体。


正宗的老式茶餐厅,烧味店,打冷馆多使用手写菜单,像日本居酒屋一样贴满墙面,仿佛谁写得好,谁家的菜也更好吃些。有的撇捺飘逸洒脱,有的笔画紧凑夸张,有的偏隶,有的仿楷,合着香港一些微妙的古文用词习惯,更添了不少古代风骨。就连五金店、同乡会、泛着暧昧小粉红的可疑店面,也会挂起手写海报和招牌招揽顾客。


或许是因为香港空间紧凑的缘故,类似古代楹联的竖形招牌也很常见,店主信手写上,挂在门口一侧,就权当作招牌,此时便有种「爱来不来」的江湖气了。

「敬希原谅」,典型的古文用词,在油腻斑驳的墙面上呈现一种乖离感

「不」字的处理十分特别


顾铮说,一个城市是不是 「上相」(photogenic),部分地决定于这个城市细部的肌理。


香港自然是个「上相」的城市,无数文艺作品曾在此上演,只因为这座城市从宏观到细部都耐人咀嚼。如果说街道是一个城市的筋肉,街道文字就像覆于其上的皮相,给予观者最直接的视觉印象。和大陆千篇一律的印刷字体招牌不同,参差多态的手写招牌装点了香港的城市景观,也装点了观者对香港的视觉幻想。

初到香港的傍晚,追逐暮日和华灯


「红灯区」


也斯在诗里问,「城市總有霓虹的橙色/哪裡有隱秘的訊息」。Simon 在歌里唱,“When my eyes were stabbed by the flash of a neon light  / That split the night  / And touched the sound of silence ”。王家卫在镜头后瞧,借着霓虹灯和玻璃的微暗反光,偷睇街上的男女,宝马雕车,香水满路。


香港的霓虹灯下没有哨兵,只有隐匿的夜行人和不息的欲望。在文字和影像里下载过无数次香港的霓虹印象,终于成为实体,映入瞳孔。


事前查阅过一些香港霓虹灯的资料,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NEONSIGNS.HK 探索霓虹」是香港西九文化区 M+ 上线的一个互动网上展览,网站内容包括论文、相册、影像和地图等多媒体资料,对香港霓虹灯作了很好的资料归档。基于霓虹设计的字体也不在少数,就如这款完成度较高的 Ohm,有三个字重,支持多国语言,被用于 2017 年纽约 Typographics Festival 的主视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霓虹字招牌


我们住在旺角,是香港最繁华的街区之一,白天路上充斥步履匆匆的上班族,到了晚上,街道便换了个面目,牛鬼蛇神伴着闪烁的霓虹横行乱入,眼神和灯光一般暧昧。


周日晚上在弥敦道上漫步,左拐进油麻地的算命一条街,绕过摊贩满地的女人街和上海街,路过世俗味浓厚的西洋菜街、消费胜地朗豪坊、老字号满布的亚皆老街,回到住处。白天的行程满满,到了晚上,疲惫的双目似乎只能接收到道路旁发光字体的强烈信号,思考停止,瞳孔收缩。

灯箱招牌,粉红摇曳


香港最后一天上午,我们拜访了香港理工大学信息设计室的郭斯恒老师,他正着手香港街头招牌的研究。他们对香港街头的招牌展开了普查,拍照存档;按照尺寸、空间布局、视觉特征等变量整理分类;制作地图;作进一步的归纳整理;并且还计划在理工大学做展。


他们从各处收集店家弃用的招牌字,并尝试模仿书法家的字型,做旧效果真假难辨;他们把招牌的黑白照片贴满整面白墙,在一旁歪歪扭扭写下同一个汉字的不同写法;他们考虑购买镭射工具测量体量庞大的招牌,他们印下高清的彩色照片并用文件夹仔细归档。


在郭老师的研究室里,北魏楷书和霓虹字不再是一个架空的文化符号,而是真实且复杂的视觉文化系统。

猜猜哪个是修复版招牌字?

异体字之研究


郭老师说,每一个招牌都会留有白天和夜晚两张照片,因为香港招牌的日与夜有着完全不同的表情。白天看起来稀松平常的霓虹、LED、灯箱,只等太阳一落,电流通过的一瞬,流光溢彩,活力十足。「没有白天的虚伪,都市更显起本相。」在黑夜,这些「街道发光体」像悬浮在空中,忠实地映出香港浮华的夜之本相。

当铺的招牌都会有一个蝙蝠的形状,是为行业默认标准


我们翻看着招牌照片和设计手稿,郭老师问起,上海是否还保留着霓虹灯。「都是假的,现在哪儿还有什么霓虹灯,最多是翻新的。」我想起昨日霓虹灯里的夜上海,想到今日 LED 与电脑字体装修起的南京路,和香港街头延续传统的充气氖灯、北魏楷书招牌,实在恍若时空穿越。上海今昔的霓虹,又有谁有心去做严肃的归档与研究?

郭老师展示霓虹招牌的设计手稿


「心系生活每一程」


去香港之前,慢半拍的我终于开始沉迷 Mini Metro,又听人间指南讲香港地铁的玩法,据说非常难。我不信邪,打开玩了 3 分钟,马上成功地失败了。需要连接港岛九龙和新界以及机场的港铁还真是复杂,加之香港地少人多,节奏很快,想必需要非常高效的地铁系统。

香港地铁线路图


一套清晰易认的导视设计是保证地铁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早就听闻过港铁以柯炽坚的一款「港铁宋」为主要的中文字体,和别地的黑体都不一样。在 TIB 读到了「许瀚文眼中的港铁宋」,衬线分明的粗宋体和 Myriad 搭配看上去毫无违和感,曾为英属殖民地的香港在地铁导视设计上不知会留下多少英国的痕迹。


香港的朋友大力推荐《港铁设计规范手册》,justfont详细介绍过这本手册的内容,手工设计时代也丝毫不缺精确严谨的细节。

规范手册站名字体规范


带着一些已知与未知,我们去香港大会堂拜访了柯炽坚老师,在二楼的展厅里,终于摸到了「规范手册」,末页角落印着「15 Mar 1982」字样,红黑双色的影印版。


柯老师告诉我们,在那个手工制作的年代,标志的红色都是人工涂上的,还有 Kerning 参考表,标明尺寸的网格,港铁宋和 Helvetica 混排的用例,以及出入口、找换零钱、车票等等的标志设计。导视设计远不止设计一套港铁宋那么简单,而是一个需要可被持续使用的视觉「系统」。


柯老师提到,在他离开公司之后,公司便停止了港铁宋的继续设计,因此新站点的导航设计使用了蒙纳宋、俪宋,现在的港铁还将 Helvetica 全面替换成了更温润的 Myriad,导视系统的统一性被减弱,规范手册的不少设计也已经见不到了。

柯炽坚老师


港铁这份细致易认的视觉系统也成为了行业标杆,北京、深圳和杭州的地铁都有参考,比如高度符号化的「出口」字样,深圳地铁的 logo 甚至也是高仿版的港铁 logo。


柯老师细心地注意到了深圳地铁灯箱的文字设计,内部发光的灯箱会让字体边缘变得模糊,所以需要选择合适的字重,并不是越粗越好。在港铁导航设计过程中,他们会对每一份设计进行可用性测试,再确定最后的字符高度、装置尺寸等具体数值。


此外,港铁的标志设计目前还没有别的城市成功模仿过,标志使用了多种颜色,红色外圈内部有藏青、深黄和浅黄、深灰和浅灰,形状设计也十分精致,使这些标志有层次感,可辨性也高。模仿参考不仅是皮相,设计稿的落实更不能仅凭设计师的考量,需要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才能保证视觉系统真正「活用」起来。

使用港铁宋,气势逼人的「紧急停机」,一秒想到 EVA


说起公共交通的导视设计,之前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香港的路牌会交给监狱的犯人来制作。


许瀚文在 fackbook 上发言评论,提到香港公路字型沿用英国的 Transport,但当时没有数字版字体,犯人仅凭过去的手稿虽然能基本完成任务,但是非专业人士在字行间距等方面仍有欠缺,且 Transport 如今也被更为方便的 Arial 和 Helvetica 替代,香港的公路字体日渐混乱。英国已经数字化了 Transport,但香港还持续传统的手工制作。

一张路牌


香港是一座在不断新陈代谢的城市,走在路上,两三步就能遇上一栋被脚手架包围的建筑。并且,由于香港建筑施工规范严明,会在路上划分出绕行的人行道。


导视设计在设计中并非显学,不过随着城市化进程持续加速,公共交通日新月异,公共领域不断扩张,设计需求持续增长。无论是手工时代优质设计稿的数字化,还是灵活运用数字技术和体验设计流程设计新的导视系统,以及物料生产的流程化和模块化,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刘体楷书和施工队伍


    绿


李炎记体


「李炎记花店」不是真的花店,不卖花,卖花牌。花牌是一种民间工艺品,以竹为支架、花鸟龙凤为装饰,用于红白喜事、庆诞贺生,类似大陆常见的花圈,不过体量要大得多,通常得有一两层楼那么高。


从九龙旺角出发,乘上几十分钟的港铁到达元朗旧墟,已是新界地域。花店的女孩子带我们拐进一条昏暗的巷弄,头顶上几块麻布拼接成避雨的顶棚,远处飘来西饼的香味。迎面可见蓝底红字白边的「李炎记花店」字样,漆字招牌混合着阳光和雨水,闪闪发亮。

门口的招牌


谭智恒老师曾撰文介绍「李炎记花牌的独特字体」,在元朗长大的他对花牌和李炎记的字印象深刻。我们效仿着他的脚步,看李小姐用大大的油漆笔刷「扫」字,仔细观察运笔的翻转、重叠和起落,看人用那么鲜艳的颜色写那么大的字,有种莫名的爽快感。


工作室是理应有的杂乱,这种杂乱方显专业,大木桌上漆渍斑驳,一旁堆满字稿,墙上挂着各类行事历、花牌设计草稿、备忘、照片,天花板上悬挂装饰的凤头雀羽,房间最深处供奉的神明泛着红光。


经过数十年和两代人的传承,李炎记花牌已发展成一门自有风格的成熟工艺,他们家的花牌不仅会出现在香港,还远销内地,成为民间节庆的重要组成部分。

去时看见的草稿

后来回归二十周年的花牌现场


看得差不多时,大家开始四散闲逛,旧墟南边围看上去是个有些历史的旧村落,值得探险一番。


后来查资料得知,古时的 「墟」 乃乡民进行买卖的中心,村民一般都会在此把农作物拿到墟集买卖,并无废墟之意。空地一旁有一方门洞,门口挂着「禁止外人入内」的告示牌,左右两头石狮子威武雄壮。斗胆走了进去,内部原来是个小区,宽不过两米的小巷,裸露的空调外机,打着赤膊的男人,有些像上海的老弄堂,顿时有种时空错乱之感。


从李炎记继续往小巷深处走,能走到「大王古庙」,一位阿姨坐在一边,里面供奉着不知名的几尊神佛。比较特别的是,寺庙的天井是敞开的,只盖有一些顶棚挡雨。油腻的天井上,挂下像蚊香一样一圈圈螺旋形香,我还是第一次见这样形状的香,泛着黄光。


后来查到,「大王古庙」是当年元朗旧墟的政治及宗教信仰中心,是为数不多的保留天井的古庙,也是香港一级历史建筑。走进寺庙没多久,开始瓢泼大雨,我们坐在庙门口的长凳上,看雨水在地上乱淌。

刘体楷书指引我们进入大王古庙

盘绕的佛香


期间还讨论了一番「苏州码子」,一种奇特的中国民间数字记法,虽然源于苏州,但现在几乎只能在香港见到。我才想起之前在糖水铺看见的读不懂的价格原来就是苏州码子,又想起今年香港国际电影节的主 logo,也用了苏州码子的元素。虽与自身的城市气质有些格格不入,香港倒也和台湾一样,顺从了岛屿的特性,因为相对封闭与独立,也更容易留存传统文化与习俗。

香港电影节海报,logo 使用了苏州码子的 「41」写法

糖水铺的苏州码子


有人说过于重商的香港是个「文化荒漠」,倒不尽然。发现香港人颇信神,许多店铺门口都会坐着一尊土地神,抬头看着行人来来往往,摄影师 Michael Wolf 还曾用相机记录下这些小小神明。


离开中环、尖沙咀和旺角,来元朗旧墟这样的旧村落转两圈,就算是在茶餐厅吃食,也能看到传统文化的痕迹。或许在高雅文化上香港遭人诟病,但在民俗上,无论是字体还是城市空间,香港依然是个有看头的地方。


 Hardcore Monotype 


Neon Monotype


此行最期待之一的行程是 Monotype Hongkong ,作为 Monotype 在大中华区的唯一分部,主管繁简体中文部分设计。


我们一行十几人鱼贯而入,塞满了空间不大的办公室。抬头看见 Monotype 字样的霓虹灯管,有些眼熟,想起在上海 Type Pro 的讲台旁见过它。设计师 许大鹏(Robin) 和负责人秦德超(Ricky)领我们挤进更小的办公室,只见书桌、书架上堆满纸与书,玻璃橱柜里收藏各种证书和字体周边,墙上的 Monotype 海报有几张在高冈昌生老师的书里见过。

成沓的字样


Robin 慷慨分享了各种手稿和参考资料,不过最令我大开眼界的,还是 DTP(数字排印)初期以来的各种字体存储硬件。从最早的磁带,到软盘,再到盒装软件,容量渐渐变大,实物体量却越来越小,全是我们不曾接触过的「硬核」字体世界。


旁边的书架二层摆放着一个辉光管计时器,液晶屏上红色的数字跳动,看着 Robin 手里的 flappy disk,仿佛穿越回那个使用昂贵的苹果电脑和初代字体设计软件做字的 90 年代。书桌上的旧式苹果主机泛着莹莹的绿光。

磁带是早期字体的存储设备

辉光管嘀嗒计时


换了个小房间,我们又开始偷窥许瀚文的办公桌。成为合格的字体设计师前,首先要是一个字体狂热爱好者。他向我们炫耀从日本雅虎二手市场淘来的照排玻璃字板,古着的秀英体铅字,还有上了年纪的西文和日文字体样册。

第一本使用蒙纳激光排版机排版与印刷的中文书籍


参观得差不多时,开始聊做字。许瀚文向我们介绍了小林章主导的 Tazugane 字体计划,取日文「鹤」之古名,这个计划旨在制作出匹配 Nene Frutiger 的具有人文气质的日文字体。Monotype Hongkong 承接了 Tazugane 简繁体中文部分的设计。我们还看到了小林章的修改手稿。小林章会仔细挑出他认为存在问题的字形,指出处理不当的笔画,并提供合理的范例参考,许多细节都是他曾在《西文字体》里提到过的细节处理。


之前在 Robin 办公室参观的时候,他也曾提到,东亚字体设计的难题之一便是中国大陆、港台与日韩的繁体汉字使用习惯不一,每个政府会出台一套常用字表和使用标准,不同区域的人的视觉习惯也不尽相同。深入 Monotype 设计主战场,才真正体会到字体设计基本原则如何运用在实际生产之中。


贪恋于 Monotype 的收藏品和字体故事,我们一直待到五点多才离开。八号风球开始肆虐,窗外风雨大作,地铁站人潮凶猛。刚刚在上海受台风之苦,便又来香港吹风淋雨,我们几人冒死从西营盘走到上环附近,寻得最后一家还开着的茶餐厅果腹,只剩鸡排饭和冻柠茶了。


大雨洗刷下的香港,高楼参天,街道空落,四下萧瑟。我想起 Monotype 那扇面向维港的大窗户,不知会有怎样一番景象。又想起《攻壳机动队》里的油麻地,亮晶晶的水泥地反射出霓虹灯光,赛博朋克的号角吹响。于是觉得,在香港遇见风球也是件幸事了。



欢迎将本文转发朋友圈

有空来一趟和别人不一样的香港游吧!




点击以下标题还可以继续阅读: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至豆瓣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