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回了趟陕西老家,在村里遇到位本家爷爷,给他递了支烟。爷瞅我半天,然后唤着我的小名,问:你狗日的咋回来的?
我说:我狗日的开车回来的。
在我们老家,“狗日的”是长辈对晚辈最亲热的称呼,这一称呼的渊源我考证多年,终未得解。
爷说:好些年不见,你都不认识爷了吧?
我说:哪里的话!只有爷不认识孙子,哪有孙子不认识爷的?
爷说:这倒也是!走在路上,你要不跟我打招呼,我都不认识你了!
我说:你没多大变化,还是老样子!
爷说:你小子变化倒不小,我记得你还是个光屁股娃呢,一转眼,就三十好几!都有些老相了。
我说:是呀!在城里生活,人磨损得快,所以我这才想着回来种菜的嘛!
爷说:你狗日的又瞎说,你现在连锄头都不会使,还能种得了菜?
……
爷爷的一句“老相”,让我细思极恐。
三十六七,是个尴尬年纪。抛弃了泡沫饮料,端保温杯还早,所以,只能选择 “有点甜”;打篮球时,不愿意像中年人一样,依靠定点投篮杀死比赛,也没法像追风少年一样蛇形穿梭,于是,北京某社区篮球场就多了一个速度不快,投篮不准的蹩脚控卫。
每次回老家,都会发现长辈们又老了,这种苍老是日子冲刷出来的,只要没病倒,他们依旧可以下地干活,依旧是我儿时记忆里的模样。与农村人的苍老相比,我们城市人的“初老”则是烟熏火燎出来的。来得更直观,更猛烈。
网上说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初老率”高达27.9%。
按说,大城市人收入高,会打扮,应该更显年轻才对。为什么会比小城市人更显老?
仔细一琢磨,这数据不无道理。因为小城市人的身体是私家车,有开的时候也有歇的时候。大城市人的身体是出租车,恨不得24小时连轴转。所以,磨损严重,在所难免。
说80后初老,我们虽然心有不甘,但也只能对号入座。毕竟都被戳中了。从外表看,我们的面孔确实越来越像唐僧,发型越来越像沙僧,肚子越来越像八戒,只有灵魂还在追随着悟空——上窜下跳,翻江倒海。
前些年,我们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追赶70后;这两年,我们又多了一项任务:挡住90后。如果90后都初老了,那我们80后就是真老了。
知乎上有个帖子,说90后已经开始中年焦虑了。看完这个帖子我很愤怒, 我们80后还没拿起保温杯呢,你们焦虑个屁?先去夜店点杯啤酒,蹦一会再来。有哥在前面给你们挡着,咱一时三刻都还死不了,别着急,慢慢来。
在我看来,大城市人的初老,除了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之外,更大的原因是 “城市焦虑”。这玩意像网络病毒一样,在我们身边蔓延,传染。
你奋斗多年,刚刚买了首套房,坐在客厅喝杯茶的功夫,朋友圈里就看见某同学换了别墅,于是,你焦虑了;你刚刚涨了1000块钱工资,微信群里就看到一个融资千万的彩弹,于是,你焦虑了;你带着孩子在小区里刚抓住一只蛐蛐,就听旁边的奶奶说她孙女已经钢琴7级啦,于是,你又焦虑了……
大城市人的焦虑,有一半来自于没有目标的迷茫。还有一半是缘于以别人为目标的攀比。
大城市的生活像高速路上开车,容不得你低速行驶。所有人都在跟着滚滚车流往前奔。似乎你进步慢点都是罪过,赚得少点就是失败。事实上,据我观察,大城市人的焦虑,多半都是庸人自扰。因为你一直都在用别人的路量自己的脚。
我有个同学叫苏星星,是位程序猿。从05年到15年,整整十年,这哥们一直在写代码。十年间,每逢同学有喜事,他都会参加。永远都是一副来打酱油的姿态:不问人家的新房子多钱买的?也不关心人家的新媳妇在哪娶的。
每次来都是放个红包,吃饱喝足,抬屁股走人。
2015年,苏星星约我吃饭。我说还去秦门?他说,不去秦门,你来我家。
那天,我第一次在北京踏进别墅。原来,半年前,苏星星依靠一款APP走红,成了某公司的二当家。
我说,你今天不是要请我吃面,你是要报复我这些年带给你的焦虑。
他说,我从来就没焦虑过。你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我问他为什么不焦虑?
他说:这些年,同学们买房我高兴,同学们升职我也高兴。但是说实话,也仅止于高兴。高兴是真高兴,不关心也是真的不关心。因为那是你们的日子,我高兴完了,还得过我自己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