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新世相 的第 292 篇文章
一
人生中总会有那么几个阶段,通常是在少年时,我们更喜欢阴暗和寒冷,而轻视“温暖”。尤其是对于不甘于普通生活、希望自己活得用力而激烈的人来说,像文艺片中的冷酷生活才是深刻的。温暖太轻,太温吞,一说温暖,好像就与浅薄、无聊甚至鸡汤式的矫情相挂钩。
温暖会被认为是“逃避”。尤其是这几天,给予温暖这件事好像有点可疑,起码我听到了不少类似的说法。很多人觉得在雾霾中提供“温暖积极的力量”是一种犬儒和矫情:在生活严酷的时候,不去正视、解决可怕的问题,却只是提供抚慰,这是不是一种对正义的背叛?
这就好像在战争年代说写诗是可耻的。
温暖常常被解读为一种脆弱的力量。温暖不是那种硬碰硬地解决问题,或者说,温暖不是一种战斗,而面对苦难或者不幸的时候,人们总是呼吁战斗,呼吁抗争。在这时候,贪恋温暖就会被当成软弱。
有句话说,“人们先是渴望一个拥抱,随即便会渴望更多”。好像渴望拥抱和渴望温暖,变成了一种需要警惕的“对现状的容忍”。
暖烘烘的被窝让人赖床、无法从热水缸中起身,似乎每当我们给予自己多一些温暖,内心也更加用力的责备自己。在柔软的沙发上,喝着热茶想到雄心壮志总能引起我们的自责与愧疚,温柔的事物在人们看来多是陷阱。
对自己严厉是这个时代的美德,人们不仅依靠苦行前进,也依靠它获得内心的安稳。但面对这个残酷的世界,连我们自己也应该选择对自己坏一点吗?
温暖是可耻的吗?
二
我想谈谈温暖这种东西的力量。
温暖与那种硬邦邦的战斗不一样,它是抚慰性的,而不是对抗性的,但它更持久。因为它让身处任何环境的人,都有更长久的力气,熬过去,不被压垮。不被压垮,本身是最重要、最常见的战斗姿态。
生活是一个长期战斗,而温暖才是让我们始终保持着战斗能力的东西。2016年《柯林斯大辞典》10大热词之一是“Hygge”, 这个词来自丹麦,意思是“惬意的生活”。Hygge已经成为最受追捧的生活方式,比如烛光晚餐、围炉取暖、毛线绒袜。哥本哈根幸福研究院的Hygge指南中,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在六个月每天都保持17小时黑夜的丹麦,季节性抑郁很容易使人感到不幸,而Hygge让人更珍惜光明和温暖的价值。
给予温暖是一种拯救。一个直观的好处是,它让你感觉没那么累了。加班时的一杯热咖啡,回家路上的厚围巾,都成为我们和冷酷世界之间的缓冲。我们知道坏事仍然不断,寒冷从未消失,但感受却发生了改变。
站在悬崖上的时候,提醒自己不掉下去的很可能只是陌生人递来的一颗巧克力。温暖提供了信仰。因为温暖,人们变得更相信自己的伤口最终会愈合:每一次从被窝里爬出来都像重生。
它提供的是耐力。让人愿意而非被迫在寒冷里跑下去。
三
我们的温暖根本没有过剩。我们处在一个极其缺乏温暖的时代。
我们既很少给别人,也不愿意给自己多一些温暖。知道自己仍然可以强撑一会儿时,人们青睐磨砺甚至苦修。
比如在形容那些必要的温暖时,人们更多使用“奖励”这个词。只把它当作偶尔才应该发生的事。
总是准备着迎接困难的人,也最应该提前为自己准备一些温暖。在陷入绝望时,对它的贪恋能变成我们不肯放弃的理由。
总有人被某些小事拯救。
四
不要在任何时候因为渴求温暖感到自责,那是度过寒冬的人有权得到的保护。当你置身于一个“需要一些温暖才不至于冻死”的现实中,这样的情景本身即是力量的证明。更不要指责那些付出温暖的人。他们在以自己的方式保护这个世界。
在日常生活的煎熬、劳累里,你会因为即将得到的一些温暖加倍努力。在更坏的时候,你会把温暖当做一种避难和治疗。
感谢一切目的是让人温暖的东西。
题图:Eylül Aslan
定制广告
我希望你能多拥有一些温暖的东西,它们总会在某个时刻成为你的力量来源。比如刚刚上市的暖心饮品“暖哄哄”,就是希望能“暖你、哄你”,这是特地送给女孩子的温暖。
这款饮品的礼盒里还有智能奶杯 ,它的杯壁可自动加热保持在50度左右,让你在冰冷时暖手。配套App帮你掌握水温,也对你甜言蜜语。感谢一切目的是为了让人温暖的事物。
晚祷时刻:
多给自己一些温暖。
扫描二维码,关注"新世相"
倡导有物质基础的精神生活
文章兼顾见识与审美
也许长,但必定值得耐心阅读
覆盖千万文艺生活家的自媒体组织"文艺连萌"发起者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