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x2014
发布在一亩三分地
欢迎大家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
到原帖与作者交流讨论哦!
介绍
本人目前就读于美国中部一所州立大学,博士第六年,准备25年5月份毕业。
自24年9月份开始投递简历,寻找全职岗位。上周三收到了第一个offer,是医疗健康领域的一个大公司,base也在中部。我需要在两周内决定是否接受这个offer。
同时,上周我也完成了一家互联网大厂的最后一场面试。我没有时间再投递新的申请,所以,为期5个月的求职之旅算是画上句号了。
本人博士项目是关于手术导航和基于深度学习的医学影像处理。有两段相关的实习经历,均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大公司。
我申请的岗位主要包括:Python/C++软件工程师,计算机视觉软件工程师,机器学习软件工程师。申请的公司主要是互联网和医疗健康领域的大中厂。
从9月份开始投递了大概250份简历,截止上周,给我发面试的一共有4家公司,分别是一家位于纽约的金融公司,一家位于加州的半导体公司,一家位于中部的医疗器械公司,一家互联网大厂。前两家公司,我在第一轮面试之后就被刷掉了,后两家公司进入终面。
我肯定算不上那种手握几家大厂offer的大佬,但是经历过整个求职过程,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在分享一下。我不会分享具体的面经(比如考了啥具体的问题),个人经历仅供参考。
前期准备
主要的申请材料就是简历和Cover Letter,可以在网上搜索模板,自己修改。比如Overleaf上就有很多简历模板,支持在线修改、导出pdf。在润色简历的时候,可以使用Chatgpt工具,或一些专门针对简历润色的AI工具。很多HR说最好根据每个岗位的信息修改简历和Cover Letter,针对性更强,拿到面试的机会更大。
我觉得,对于在职跳槽来说,这个建议具有可行性。对于NG来说,如果海投几百份简历,这是不现实的。我建议采取一种折中方案:把自己要申请的岗位分为几个大类,根据每个类别的特性去修改简历。比如,我就为Python/C++软件工程师,计算机视觉软件工程师,机器学习软件工程师这三种职位准备了三种简历。他们大体相同,但是侧重点有所差异。
为了找工作,一些支出也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我就购买了Leetcode的年会员、Linkedin的月会员、一亩三分地的半年会员,购买了一本关于深度学习系统设计的书。
图源一亩三分地APP 版权属于原作者
投简历
首先确定你想投递的岗位类型,然后确定你想投递的公司。我主要是在Linkedin、公司Career网站上找工作机会的。另外Github上有一些Respository,会把某些行业的的工作机会整理成表格,也可以在上面找一找有没有适合的岗位。
海投是一个效率较低的申请方式,我建议利用好Linkedin,如果看到有人发布了一个适合你岗位,可以直接私信发布者(Linkedin会员的作用),简要介绍自己的背景,对这个岗位的兴趣,并且附上简历的连接(可以上传到Google Drive上,再生成分享链接)。这个可以提高得到面试的机会。
找内推则是另一大利器。利用好校友资源,如果发现一个校友正好在在你想申请的公司工作,可以直接私信要内推。我一开始有点不好意思,想着人家也不认识我,只是校友,干嘛要帮我。后来想了一下,觉得大不了被拒绝,也没啥难堪的,和拿到面试、找到工作相比,这算不了什么。
准备面试
我统计了一下,在找全职的过程中,我一共经历了12场面试。面试的类型可以分为:编程面试,行为面试,技术面试,系统设计面试,Manager面试。
对于编程面试,我觉得要利用好Leetcode,在面试前,刷对应公司的高频题是很有用的。现在大厂面试的要求越来越高,仅仅是可以把题做出来已经不够了,需要给出最优解,并且回答好相关的提问。在这方面,我做的就不算好,吃了亏。在刷题时,要在心里过一遍如何分析自己程序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然后在Leetcode上找最优解,融合进自己的程序中。
对于行为学面试,我觉得要把自己的故事润色好。结合实际案例,稍微发挥一下也是可以的。对于常见问题,则一定要熟练。我只在面试前一天看了一下地里的面经,把一些常见问题列了出来,然后过了一遍。
技术面试。这个范畴就广了,但是要抓住两点:自己简历上列出的内容要熟悉,和岗位相关的技能也要熟悉。比如,我应聘那家医疗健康公司的时候,由于这个岗位主要用C++编程,所以在技术面中,一个面试官问我C++为什么被称为OOP语言,我简单说了一下,但是对方深入问了一下,我就回答不上来了。这肯定是不行的。
系统设计面试。对于这个面试,我是最没底的,因为完全是零经验。在准备面试时,我主要是看了Alex Xu的《Machine Learning System Design Interview》。我建议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反复看这本书,把一些重点参考文献也看一看,做好笔记。同时,主要的流程图一定要自己动手画一画。然后盖上书,在只有题目的情况下,自己模拟一遍面试过程。当然了,有人一起模拟,效果就更好了。
Manager面试。不同Manager的风格不同,也会问不同的问题。但是一定要在面试中表达对公司、对这个岗位的热情。同时要表现出自己的技能、经历和应聘岗位是十分相关的,自己可以胜任这份工作。
准备好这些,剩下的就看运气了。我觉得对于面试而言,很多时候,运气比实力更重要。大部分人都算不上技术大牛,如果面试官存心为难你,问一些偏难、偏怪的题,你也是很难通过的。对此,我觉得只能多投、多面试,提高自己拿到offer的概率。
总结
找工作真的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尤其是临近毕业,却迟迟没有接到offer,极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对于留学生而言,还要担心身份问题。
我的应对策略是“尽人力,听天命。”做好当下的事情,不要为未来的麻烦过度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