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此文章描述了王维与诗友裴迪访问隐士吕逸人的经历,但未能相见。文章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对吕逸人的隐居生活进行了赞美和向往的表达。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作者与诗友访问吕逸人的经历。
王维与裴迪一同前往新昌里访问吕逸人,但未遇。通过描述他们的访问,文章展现了吕逸人的超俗气节和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关键观点2: 对吕逸人隐居生活的赞美。
文章通过对比桃花源和柳市之南的比喻,极赞吕逸人的闭户著书生活。此外,通过对青山、流水、松树等自然元素的描写,展示了吕逸人隐居之地的清幽与绝妙。
关键观点3: 虚实结合的手法。
文章在描述中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典故、自然景物的描写等,既展现了吕逸人的隐逸生活,又抒发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羡慕。
正文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唐】王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
裴迪,王维诗友,早年同居终南山,常伴王维隐居辋川,游览赋诗,琴樽相乐。新昌里即新昌坊,在长安朱雀街东自北数第八坊。吕逸人:不详何人。逸人,古称隐居之人。
遇:会见。
一向:从过去到现在的一段时间。
绝:断绝,隔绝。
风尘:指尘俗的世事。柳市,汉长安地名。此亦借指吕逸人隐居之处。
隐沦:隐居之人。
何须:何必,哪里还用。
屋里:室内。
闭户:闭门,关门。
种松:栽种松树。
龙鳞:谓古松躯干如龙鳞。这里用它来形容老松树的表皮呈现出鳞的形状,很老了。
极赞吕逸人闭户著书的隐居生活,显示了作者艳羡“绝风尘”的情怀。首联借桃花源比况吕逸人的住处,着一虚笔。于长安柳市之南寻访吕逸人,跟一实笔。一虚一实,既写出吕逸人长期“绝风尘”的超俗气节,又显示了作者倾慕向往的隐逸之思。
颔联访人不遇,本有无限懊恼,然而诗人却不说,反而拉出历史故事来继续说明对吕逸人的仰慕,可见其寻逸之心的诚笃真挚。“凡鸟”是“凤”字的分写。
《世说新语·简傲》记载,三国魏时的嵇康和吕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吕安访嵇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于门上题“凤”字而去,这是嘲讽嵇喜是“凡鸟”。王维“则是表示对吕逸人的尊敬。
“看竹”见《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之子王徽之闻吴中某家有好竹,坐车直造其门观竹,“讽啸良久”。诗人活用典故,表示即使没有遇见主人,看看他的幽雅居处,也会使人产生高山仰止之情。
上一联借用典故是虚写。颈联写吕逸人居所的环境,又是实写。生动地点明吕逸人居所出门即见山,暗示与尘市远离;流水经过东家流入西邻,可想见居所附近流水淙淙,环境清幽,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绝妙境地。一则照应开篇的绝风尘,二则抒写隐逸生活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