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欧商业评论
“思维力成就决策力”,《中欧商业评论》依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强大的资源优势,以最深入和前瞻性的触角,透析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为中国企业提供最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并提升中国商业精英的思维力、决策力、领导力,被誉为 “商业决策必读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连线Insight  ·  马云与阿里的25年:闯关、试错、再出发 ·  昨天  
连线Insight  ·  马云与阿里的25年:闯关、试错、再出发 ·  昨天  
FT中文网  ·  徐瑾书单:变革时代的工作之道 ·  3 天前  
投资界  ·  一家濒死汽车企业的自救 ·  5 天前  
投资界  ·  一家濒死汽车企业的自救 ·  5 天前  
哈佛商业评论  ·  退休,对你意味着什么?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欧商业评论

人文 | 巴西,未来之国的浮华与哀愁

中欧商业评论  · 公众号  · 商业  · 2016-09-16 11:50

正文

编者按

接连举办了足球世界杯和奥运会的巴西一次次使来自世界各地的镜头聚焦在这个南半球国家。我们也不禁想了解,除了足球和桑巴,这个国家和它的人民还在经历着什么。

文 / 张禹洪  本刊特约作者


国《名利场》杂志专栏作家迈克尔·沃尔夫曾把传媒巨头默多克的“办报风格”归纳为3S,即Sex(性)、Scandal(丑闻)和 Sports(体育)。这几个月,再没什么地方比巴西更能同时满足这三大热点了,撇开如火如荼的奥运赛事,依帕内玛海滩的风流比基尼女郎、耸人听闻的里约街头枪战、扑朔迷离的总统弹劾案……这个赤道以南的国度简直是全球媒体的一座富矿,随便挖掘就有足够的材料满足千里之外的读者。


这可能是我们这个媒体发达的现代世界最阴暗又充满误解的问题了,普通人往往只通过艳事、丑闻和坏消息来了解远方的陌生人,然后草率地给他们贴上标签。同样是巴西,人们对它的理解又是什么?似乎除了足球、烤肉、超模和亚马孙丛林,真的乏善可陈了。两年之前,在世界杯开幕前夕,我就是这样一张白纸一般,进入巴西的国界,开始了两个多月的漫游。


茨威格的种族天堂


1936年,茨威格在阿根廷参加世界作家大会之后,顺路来巴西游历,对这个国度一见钟情。这位深恨种族屠杀的作家尤其赞赏巴西的种族平等,他在生平最后一本著作《巴西:未来之国》中写道:在这里的所有种族,尽管肤色不同,却能和睦相处;虽然出身各异,但却齐心协力。他们致力于尽快消除彼此的差异,成为完完全全的巴西人,共同建立一个团结的新国家。面对让欧洲世界不知所措的种族问题,巴西的做法堪称典范——它并不将种族看作一个问题。


自此以后,巴西一直成为全球处理种族矛盾的典范。本届奥运会开幕式上,各种肤色的巴西国民其乐融融共舞桑巴的场面,也确实令全球观众动容。然而,没有种族隔离就意味着没有种族歧视,或者种族关系和睦吗?答案恐怕是个问号。


在圣保罗,我居住在资深金融工作者、即将进入圣保罗大学任教的弗朗西斯科先生家,他的太太安吉拉是一位干练的黑人女性,拥有巴西名校金融学历,在一家本地公司担任财务高管。因为英文不算流利,她在我们聊天时往往扮演微笑的倾听者,直到话题转到种族问题。


“没有种族问题?那么为什么美国可以有奥巴马,可以有黑人担任国务卿,可是巴西呢?你听说过巴西的黑人高级官员吗?哦,贝利倒是担任过部长,体育部长。”安吉拉顿了一顿,接着说,“你知道吗,巴西电视连续剧里担纲男女主演的可是清一色的白人或者白皮肤的Mulatto(混血儿),当然也有黑人演员,比如演个女仆之类的。我们圣保罗州的选美大赛,还专门设立了一个‘黑美人’奖项,你说这是不是歧视呢?在上中学的时候,报纸上的招聘启事里往往都附上一条‘面容姣好’者优先,大家都心知肚明。”


弗朗西斯科也补充道:“说起来,我们巴西倒是白人或富人文化中的歧视更多。就拿通婚来说,像我和安吉拉这样,就会更多地被人议论。如果在贫民窟里,黑白通婚反而正常得很。同样是从事收入比较高的工作,我得承认她付出的努力要比我更多,除了因为她是女性,更因为她的肤色。她必须比其他人出色很多,才能得到一份好工作。”


耶鲁大学学者艾德·泰勒斯认为,巴西存在着结构性种族问题,尽管不同种族在日常生活里可以和睦相处,但黑人、印第安人和黑肤色的混血人群收入更少,寿命更短,从事的工作更差,享受的社会福利也更低。


法律之内,规则之外


在库里蒂巴,我住在六个理工科毕业生合租的独栋别墅里。这六个热情又斯文的大男孩都在30岁上下,有的在银行、中学、地质研究所供职,有的则在当地高校进修博士学位。临别前夜,他们邀请邻居,为我举办了热闹的送别聚会。除了酒和音乐,当然也离不开巴西人最爱的烤肉,但他们的烤肉架很独特,是用超市购物车改造的。


当我随口问起怎么做出这么别致的烤肉架时,男主人之一拉里满不在乎地回答:“去超市顺一辆购物车,回来自己用砖头砌炉灶就可以了。”


“你是说偷一辆购物车?”我忍不住问。


“当然,我们这儿好多人都这么干,我们还顺了不止一辆呢!那辆在后院,做晴天时的狗舍。”


“你,金融硕士,偷购物车?”


“嘿,别这么计较,不过是购物车而已,很多人都偷了呀!”拉里仍然是一副满不在乎的表情。


“巴西社会是这样的,我们生活在法律之内,规则之外。”拉里的邻居弗兰哥走过来解围,“可能在美国之类的地方,世界是非黑即白的,可这里是巴西,我们有的是灰色地带。比如这种小便宜,我们不占,有的是人来占呀。”


这就是巴西式的“宽容”。虽然认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虽然谈论起社会弊端头头是道,但对于很多毫无原则的行为,巴西人往往满不在乎地笑一笑,随即报以顺从,不论是政治上的腐败,还是身边的灰色地带,诚如拉里所言:“我们只是人,谁还没点儿问题呀,何必那么认真呢?”


热带生活法则:活在当下


“我看这国家没有希望!懒,人都太懒。”圣保罗一家小旅馆老板张大姐这么抱怨着,“雇个巴西人来么,一天到晚就知道戴个耳机,在前台坐着听歌,东西掉了也不捡,地脏了也不擦,一下班就跑得人影不见,有客人入住也不管了。到了过节么,给他加钱都不要做呀。可是,他们明明又没钱,送给他们钱赚又不要赚,我来巴西这么多年了,都搞不懂这些巴西人。”


东亚文明圈的白领阶层一直流传着带有佛教色彩的一句话:活在当下。然而,当巴西人身体力行地兑现这个句子时,生活在巴西的亚洲裔或东亚人往往免不了皱起眉头,谴责巴西人的散漫与放荡。


比起习惯为未来打算的东亚人,巴西人更看重眼下的休闲和快乐,巴西人甚至创造了cariocas这个词,来嘲笑为了金钱牺牲个人生活乐趣的工作狂。相较而言,圣保罗人对待工作相对认真严谨,于是在其他巴西大城市居民眼中,圣保罗就成为刻板乏味的代名词,而paulistas也就被巴西人用来形容乏味无趣的人。


在巴西人的度假胜地Jericoacoara海滩,来度假的福塔雷萨企业主吉尔贝托表示:“工作当然是必需品,某些时候,它也给你带来满足感,但生活得有趣是一门艺术,巴西人敬仰生活的‘艺术家’。 我们巴西的劳动保护制度可能是全球最好的,不算奖金,正式企业的员工每年可以领到13个月工资、伙食津贴和交通补助,而且享有一个月以上的假期。说到底,工作还不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如果不能找乐子,我们为什么要忍受辛苦的工作呢?”


的确,巴西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全民免费医疗、从小学到大学的免费公立教育以及高额救济金、养老金和退休金,令巴西人拿着发展中国家的工资,享受着发达国家的待遇。与此同时,巴西的退休金制度非常宽松。


然而,这样的高福利对于经济结构脆弱的巴西来说已经变得尾大不掉,近三年来更是累及国家经济。2014年,巴西初级财政赤字已经达到325亿雷亚尔(约合660亿元人民币)。尽管巴西在金砖五国中税负一直是最高的,但政府的基建投资计划却面临“没米下锅”的尴尬局面,只能尽量依赖私人和国际资本。


在桑巴之乡萨尔瓦多,出租司机桑缪尔在经过未竣工的轻轨时,语带嘲讽地表示:“世界杯有什么好看,还是看看我们的轻轨吧。2007年开始修,说是3年完工,结果当然是没有结果。政府又说世界杯之前一定完工,现在你们看到了,还是这个鬼样子。政府有钱了就拖拖拉拉修一阵,没钱了就把烂摊子扔在这里。钱呢?钱还不是填社会保险的窟窿,谁知道以后能用什么来填这个窟窿?”


未来之国,未来何时来?


在茨威格笔下,巴西是全人类的“明日图景”。在当代世界,摆脱了负债与军事独裁的巴西也一直被视为驱动全球经济的希望之国,代表新世界崛起的“金砖五国”(BRICs)也以巴西为首字母。


然而,作为“未来之国”,巴西也并没有对真正的未来——年轻一代的教育付出足够的投入。根据世界经合组织(OECD)的数据,尽管2013年巴西教育投资占公共投资比例已经达到17.2%,但巴西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每人每年的花费为3000美元,几乎只有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的1/3。巴西的辍学率也非常高。2013年,在25岁至64岁的巴西人中,有54%没有完成高中教育,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也仅有14%。


教育和科研的落后抑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产阶级的“收入膨胀”多少也掺杂了一些水分。2006年,巴西工人的平均收入大致与墨西哥相同,但到了2012年第二季度,巴西劳动力成本已经超出墨西哥80%。


库里蒂巴的理工男、地质学硕士弗兰哥在那次欢乐的送别晚会上曾忧伤地表示:“都说巴西是未来之国,但巴西的未来什么时候才能到来呢?我不知道。像我这个专业,在巴西可能很难找到收入不错的工作。虽然我们是矿业大国,但我们的矿产大多控制在外国公司的手上,我这样的专业人员如果加入其中,不过是个巴西本土低级技术工人。也许,我得考虑离开祖国,到别的地方求学,然后谋求更好的发展。”


今年春天,我收到了弗兰哥的电邮,他已经在澳大利亚完成了地球科学的硕士学业。他说:“我想我会留在澳大利亚生活相当长一段时间了,尽管不情愿,但澳洲的经济环境毕竟比巴西好很多。希望巴西的未来早点来吧,这样我就可以早点回到亲爱的巴西了。”


(本文全文刊载于《中欧商业评论》2016年9月刊,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