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当中的家长无疑更为焦虑,这样的焦虑也从他们自身带到孩子身上。为了能够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为了让孩子以后能更上一个阶层,他们为孩子选择最昂贵的早教班,看国外最新的英文动画片,选择最好的私立幼儿园。
在拼尽一切试图打造一个“最好”环境的同时,还对身边不如自己的人加以鄙视,嗤之以鼻。也就有了“绝不让娃和没英文名、看喜羊羊的孩子同读没外教的幼儿园”的说法。殊不知在这个过程中
已经陷入严重物化的怪圈
。
让孩子更好地成长,这样的想法本身并无可厚非。但如果给“更好地成长”贴上了物化的标签,那是不是就扭曲了这句话的本质?更好的教育真的等于学区房?等同于全英文的外语教学?等同于一年二十万的国际幼儿园?
对孩子的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给予好的物质层面
,更应该对品行、性格、社交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父母从小给孩子留下的印象只有物化标准,这样真的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吗?
出现在孩子教育上的弊病,往往折射出了成人身上的问题。家长对于“阶层提升”的执念而因此产生的焦虑不安,在孩子教育上就出现了对“高档教育”的执念。我们来想想,这又和年轻时对衣服、包、车的执念有什么区别吗?归根结底这就是一种变相的攀比。